罢参斋
忠曰:“参禅了毕,设斋供养大众也。”《传灯录·洞山价禅师章》云:“因夜间不点灯,有僧出问话。退后,师令侍者点灯,乃召适来问话僧出来,其僧近前,师曰:‘将取三两粉..
忠曰:“参禅了毕,设斋供养大众也。”《传灯录·洞山价禅师章》云:“因夜间不点灯,有僧出问话。退后,师令侍者点灯,乃召适来问话僧出来,其僧近前,师曰:‘将取三两粉..
《敕修清规·开堂祝寿》云:“庄、库、庵、塔、法眷、乡人,暂到展贺。”忠曰:“庵、塔者,庵主、塔主也。”《五灯会元》沩山祐法嗣有蕲州三角山法遇庵主。《传灯录》临济..
(印相)胎藏界之曼陀罗,第二遍知院中之三昧耶形也。在莲华上作三角形者。
一法智 二比智 三他心智 四世智 五苦智 六集智 七灭智 八道智 九尽智 十无生智 十一如实智次三无漏根而辩十一智者。以三根能生十一智故。所以者何。未知欲知根。生法智比智..
一檀波罗蜜 二尸罗波罗蜜 三羼提波罗蜜 四毗梨耶波罗蜜 五禅波罗蜜 六般若波罗蜜次四弘誓愿。而辩六波罗蜜者。菩萨之道。愿行相扶。既发大愿。必须修行。今六波罗蜜。即是..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
(一)因寺院多建在山中,故一寺又称一山。但实际一山所指之范围较一寺为广。(二)宋代临济宗僧。(参阅“一山一宁”4) p4 ..
[出占察经]一心内相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障无碍。微密难见。遍一切处。是名心内相。二心外相谓心随有所念。种种境界皆悉现前。是名心外相。..
《敕修清规·大挂搭归堂》云:“参头送维那出。注云:斋前后门,斋后前门。”
《禅苑清规》云:“如请街坊化主、庄主、炭头、酱头、粥头街坊、般若头、华严头、浴主、水头、园头、磨头、灯头之类,应系助益常住,头首须当及时稟住持人,请之不可怠慢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