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味
(饮食)五正色之杂色曰袈裟色,六味之杂味云袈裟味。大疏六曰:如云袈裟味者,即是染作袈裟色也。行事钞下一之一曰: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同资持记曰:袈裟味者,此示..
(饮食)五正色之杂色曰袈裟色,六味之杂味云袈裟味。大疏六曰:如云袈裟味者,即是染作袈裟色也。行事钞下一之一曰: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同资持记曰:袈裟味者,此示..
(物名)容袈裟之袋也,禅僧等他行时,盛三衣及常用之经卷、度牒、数珠、引磬、戒刀等诸具,悬于颈垂于胸者。
(修法)梁武帝初为雍州剌史时,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梦于帝。帝制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令忏礼。夫人化为天人,在空中谢帝而去。其忏法行世称曰梁皇..
(书名)五摄论之一。梁朝真谛所译,无著之摄大乘论及世亲之摄大乘论释也。
(公案)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使一二八女子送饭奉侍。一日使抱定曰:正与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严,三冬无暖气。女子归,举似于婆,婆曰:我二十年祇供养个俗..
(人名)Bāni,大臣名。译曰辩了。见西域记五。
(流派)Bahuśrutiyaḥ,十八部中之多闻部也。
(植物)又作婆利质罗,婆疑质垢,婆利耶怛罗拘陀罗,婆唎耶呾罗拘毗陀罗。忉利天上之树名。译曰香遍树。
(地名)Palikāmra,林名。翻梵语九曰:婆利迦庵罗林,译曰:婆利迦、守也、护也。庵罗、果也。
(植物)Pārajātaka,天花名。译曰彼岸生。见本行集经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