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辞典

无想

佛光大辞典

梵语asajjā。指全无想念之状态。或指入灭尽定,证得无想果者。或为无想天之略称。(参阅“无想天”5123、“无想果”5124) p5123 ..

无想天

佛光大辞典

无想,梵名Asajjisattvāh。又作无想有情天、无想众生天、少广天、福德天。色界天之一。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

无想定

佛光大辞典

梵语asajjā-samāpatti。指能于定中心想不起,犹如冰鱼、蛰虫,但不能断惑而证入圣果。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乃心、心所(心之作用)灭尽之..

无想果

佛光大辞典

梵语āsajjika。指修无想定,死后升入无想天之一种果报。又作无想报、无想事、无想异熟。心不相应行法之一。谓生无想天者,其心、心所悉灭,而呈无意识之状态。外道谓此为..

无想论

佛光大辞典

系认为众生于死后生于无想天之见解。于古代印度外道所执六十二种错误见解中,属于执着未来所起之常见。瑜伽师地论卷六共列举八种,又称八种无想论、八无想论。即:有色无想..

无愧

佛光大辞典

梵语anapatrāpya,或 atrapā。指做别人认为罪恶之事,而不感惭愧,亦不害怕。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与“愧”对称。为俱舍宗大不善地法之一,唯识宗..

无慈悲

佛光大辞典

缺乏慈悲心之意。指五趣中之一切有情。盖慈悲与智慧可说同为最高之德性,且佛心即以大慈悲表现之。慈与悲均以无瞋善根为本性。小乘说一切有部将心与心所分开,认为佛之大悲..

无愠

佛光大辞典

(1309~1386)明初临济宗僧。浙江临海人,俗姓陈。字恕中,号空室。壮年登径山,投元叟行端剃发,未久于昭庆律寺受具足戒。后历参净慈寺之灵石如芝、资福寺之一元灵。复至..

无惭

佛光大辞典

梵语āhrīkya 或 ahrī。指做坏事不感羞耻。与“惭”对称。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俱舍宗大不善地法之一,唯识宗随烦恼之一。即对诸功德不崇敬,又对..

无惭外道

佛光大辞典

为古代印度外道之一。此外道计执一切众生之罪福皆为大自在天所作,非人之业报所招感。自在天喜,则众生安乐;自在天瞋,则众生苦恼。人间之罪福,归于大自在天之主宰,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