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陀罗尼

五百之数既多非可具列于第下也

次诸三昧而辩陀罗尼门者。若依论解三昧。但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或心相应。或不相应。故异于三昧。若法华所明。普现色身三昧。犹是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以三昧陀罗尼。既是相成之法。故次而辩之。此五百通名陀罗尼者。陀罗尼是西土之言。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言能持者。集种种善法。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生。能遮不令起。故云能遮。又翻为总持。随有若名若义。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总持。今此五百。并有持遮总持之义。故通名陀罗尼。陀罗尼者。略说则有五百。广明则有八万四千。乃至无量。悉是菩萨诸佛所得法门。名义皆不与二乘人共也。今依大智度论。略辩三陀罗尼。以成次第章门五百之数。名义既多。岂可具辩

一闻持陀罗尼 得此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所谓十方诸佛。及弟子众。有所演说。一时能闻。忆持不忘。故名闻持陀罗尼。即是名持

二分别陀罗尼 得是陀罗尼。诸众生诸法。大小好恶。分别悉知。故分别陀罗尼。即是义持

三入音声陀罗尼 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声。不喜不嗔。一切众生。如恒沙等劫寿。恶言骂詈。心不增恨。一切众生。如恒沙等劫。赞叹供养。其心不动不喜不著。是为入音声陀罗尼。即是行持也。复有寂灭陀罗尼。无边陀罗尼。威德陀罗尼。随地观陀罗尼。华严陀罗尼。虚空藏陀罗尼。海藏陀罗尼。分别诸陀罗尼。明诸法义陀罗尼。如是等略说乃至五百陀罗尼。广明则无量陀罗尼

相关推荐

四弘誓愿

法界次第初门

一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

十一切处

法界次第初门

一青一切处 二黄一切处 三赤一切处 四白一切处 五地一切处 六水一切处 七火一切处 八风一切处 九空一切处 十识一切处次八胜处而辩十一切处者。胜处虽能少。观中转变自在而..

十力

法界次第初门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次四无碍智而辩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萨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诸佛所得..

三无漏根

法界次第初门

一未知欲知根 二知根 三知已根次三解脱门而辩三无漏根者。解脱既是涅槃之门。若善修三解脱。必定发真无漏。证有余涅槃。得有余涅槃。自有三道不同。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也。..

四依

法界次第初门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智不依识次六波罗蜜。而辩四依者。菩萨既欲学六波罗蜜之正行。而行不孤立。必有所依。而得成就。依凭若正。则具正..

四谛

法界次第初门

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次超越而辩四谛者。但上来所说。诸无漏禅中。乃禅禅悉有四谛观慧。彼既明禅相。则隐理显事。从事以立名。是以虽有四谛观法。而不从谛得名。如..

超越三昧

法界次第初门

一超入 二超出次师子奋迅而辩超越者。大品经佛自诚言。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一超入三昧 云何名超入三昧。离诸欲..

十一智

法界次第初门

一法智 二比智 三他心智 四世智 五苦智 六集智 七灭智 八道智 九尽智 十无生智 十一如实智次三无漏根而辩十一智者。以三根能生十一智故。所以者何。未知欲知根。生法智比智..

九次第定

法界次第初门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五空处 六识处 七无所有处 八非有想非无想处 九灭受想次第定次六通而辩九次第定者。上所明禅。虽体用具足。而并是观禅。未明练熟调柔之相。今..

六波罗蜜

法界次第初门

一檀波罗蜜 二尸罗波罗蜜 三羼提波罗蜜 四毗梨耶波罗蜜 五禅波罗蜜 六般若波罗蜜次四弘誓愿。而辩六波罗蜜者。菩萨之道。愿行相扶。既发大愿。必须修行。今六波罗蜜。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