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境

Sanleijing

佛教术语。识所变现的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类的总称,是唐玄奘针对当时印度唯识学说有关见分、相分是同种还是别种所作的一个总结。印度唯识论者主张识有见、相二分。如一张目而陡然了别案上笔砚等影像,则笔砚等影像为相分,了别笔砚等影像的功能为见分。见分为能缘所觉,相分为所缘所觉。见分是能别,相分是所别。见分托相分而起,相分仗见分而生,同为识变,因作用不同而分为能、所,即一个识体有此两种功能。但对见分和相分究竟是同种(同一潜在功能)还是别种(不同潜在功能),各有不同主张,概括起来,约有四说:一是主张见分、相分及本质尘(物之自体)三法皆同种;二是主张相分、见分、本质尘三法二种生,见分别种,相分与本质尘同种;三是主张各识之见分、相分两法同种生;四是主张两法无论何时皆属别种。玄奘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要随着不同性质的境而定,由此提出三类境说,他自撰的颂文(载窥基所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是: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1、性境(实境)。具足五义:一为有实用,不与见同种生;定有自种为因缘,相别有种,故有实用。用者体义,有实用,犹云有实体;二为自种生;三为仗质;四为现量(感觉)所证;五为性与系(界系)不随心,故名性境。玄奘认为性境相、见别种,如缘根身、器界,托本质尘而缘,相分与见分不同种。性境不是随心计计度而起,所以说为性境不随心,它三性(善、恶、无记)不定。如实五尘(色、声、香、味、触)唯无记性,不随能缘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通善、恶、无记三性。

2、独影境(幻觉)。相、见同种。如意识缘龟毛、兔角、空华、石女等,不托本质而缘,故相分与见分同种。独影境虽然也有相分,但此相为见分之遍计所执相,所以说独影唯从见。善、恶、无记三性也是同种。

3、带质境(错觉)。虽随心生,而必仗本质,虽带本质又与本质不符。如冥冥夜行,认绳作蛇,称带质境。仗本质生,带似本质,故通于本;由情而起,自变相生,又通于情,所以说带质通情本。此境异于纯仗质而不随情的性境,又不同于只随情而不仗质的独影境,一分与质同种,一分与见同种。两头(见、质)烁起,因而名为带质境。带质境判性不定,若从见说,是有覆无记性,若从质说,是无覆从记性。(虞愚)

相关推荐

忏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

无常(anitya)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chang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

佛教派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多宗派。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

戒(sila)

中国大百科全书

Jie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

法(dharma)

中国大百科全书

Fa佛教术语。《俱舍论》卷一称能持自相故名为法。这是传统的解释,意即凡具有质的规定性,并为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称为法。根据这种解释,由于大小乘及派别的不..

佛事仪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

foshi yishi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从广义说,由三皈五戒到三坛大戒,由简单念诵到各种仪规都可称为佛事仪式。一般主要是指为信徒、施主等..

无我(anatman)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wo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

焰口

中国大百科全书

瑜伽焰口施食,本是密教依不空所译《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修法的仪则。此经最初唐实叉难陀译为《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面然即焰口,为一饿鬼名。经中说阿难在定中受..

顿悟

中国大百科全书

Dunwu佛教教义。佛教关于证悟成佛的步骤和方法。与渐悟相对,指无须长期按次第修习,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而成佛。顿悟之说,在佛教经典中早有记载。《大乘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