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论(Satyasiddhi-sastra)

Chengshilun

佛教论书。古印度诃梨跋摩著。后秦鸠摩罗什译。16卷(一作14卷或20卷)。成实即成就四谛之意。为反对小乘说一切有部诸法实有理论,提倡人法二空,弘扬苦、集、灭、道四谛之理。相传诃梨跋摩为说一切有部著名论师鸠摩罗多(童受)弟子,初信其师学说,后来觉得这些没有摆脱《大毗婆沙论》的束缚,拘泥于名相,烦琐支离,乃自穷三藏,以探教说之本源。后到华氏城,随多闻部学习,接触到大乘思想,又泛览九经,评量五部(律),旁究异说,考核诸论,因而著作此论。

内容 此论译出后,罗什弟子昙影见其结构松散,篇章不分,大段难明,于是按照文义,区分为五聚(即五部分),二百零二品。发聚为序说,主要泛论佛法僧三宝、造论缘由、论门种类、四谛大要及对各家十种重要异说的批判等。其余四聚为本论,详说四谛之义。其中苦谛聚论说色论、识论、想论、受论、行论等五阴之事;集谛聚于业论中详述善恶诸业,在烦恼论中,详论断惑之事;灭谛聚详说断灭假名心、实法心、空心等三心;道谛聚以八正道为道谛法,分别正定、正智等等。整个论的主要特点是针对说一切有部我空法有之说,提出人法二空的思想。认为法无实体,只有假名。就连四大及其构成的色法也都是假名。因而主张不仅要破除人我,灭假名心,而且假法、实法,一律要破,这就是法无我,灭法心。最后连剩下的空心也要破,即灭空心。这已超出说一切有部之说,接近于大乘空亦复空的思想。但它仅将最后的灭空心分为两种,即证涅槃和入灭尽定,说明其学说尚未摆脱小乘的局限,与大乘所主张的无住涅槃说相差甚远。《成实论》的三心说是后来大乘瑜伽行派三性说的渊源。

传播 在印度,此论未见流传。梵文原本早已佚失,现存梵本是从汉译本还译的。在中国,自后秦弘始十四年(412)鸠摩罗什译出后,其门下就争相研习,竞作注疏。僧导既撰《成实义疏》,又聚众讲述。后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弘传此论,门下逾千人。其后形成寿春系,流行于南方。僧嵩则至彭城(今江苏徐州),既传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也弘扬《成实论》,经其弟子僧渊等几代的弘传,形成彭城系,流行于北方。南齐永明年间,在齐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主持下,集名僧500余人,以僧柔、慧次为上首,对此论要义进行讨论,并将论文20卷删为9卷。时僧祐亦参与其事,作《略成实论记》,学士周顒撰《钞成实论序》,说明删节的用意。以后,此略本曾风行一时。到了梁代,对《成实论》的研究更盛。智藏、僧旻、法云被称为梁代三大家。由于他们常融会《成实论》宣讲大乘思想,也称为成论大乘师。直至隋唐历久不衰。

注疏 见于僧传记载的,主要有南朝宋时僧导《成实义疏》、道亮《成实义疏》;北魏昙度《成实大义疏》;梁智藏《成实义疏》(或云即《大义记》)、慧琰《成实玄义》;陈宝琼《成实玄义》及《成实文疏》、洪偃《成实疏》;陈智脱《成实疏》、慧影《成实义章》、明彦《成实疏》;唐新罗元晓(一说元瑜)《成实疏》,百济道藏《成实疏》,怀素《成实义章》。此外,著作时代不明的尚有宗法师《成实玄记》及《成实论义章》、聪法师《成实论章》、法法师和嵩法师的《成实论疏》等。由于唐以后此论无人研习,以上注疏均已佚失;但在安澄的《中观论疏记》中,尚可见其引用僧导、智藏、聪法师、宗法师、法法师、嵩法师等人的疏记中的一些内容。(高振农)

相关推荐

忏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

无常(anitya)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chang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

佛教派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多宗派。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

戒(sila)

中国大百科全书

Jie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

法(dharma)

中国大百科全书

Fa佛教术语。《俱舍论》卷一称能持自相故名为法。这是传统的解释,意即凡具有质的规定性,并为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称为法。根据这种解释,由于大小乘及派别的不..

佛事仪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

foshi yishi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从广义说,由三皈五戒到三坛大戒,由简单念诵到各种仪规都可称为佛事仪式。一般主要是指为信徒、施主等..

无我(anatman)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wo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

佛教文化艺术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主要用于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佛教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向世界各地,并与当..

焰口

中国大百科全书

瑜伽焰口施食,本是密教依不空所译《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修法的仪则。此经最初唐实叉难陀译为《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面然即焰口,为一饿鬼名。经中说阿难在定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