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烦恼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言随烦恼者,或无别体,惟是烦恼分位差别,或有别体,性是烦恼同等流类,故名为随烦恼,其数二十。

一、忿 忿者,依对现前逆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此即嗔恚一分为体。

二、恨 恨者,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此亦嗔恚一分为体。

三、恼 恼者,忿恨为先,追念往恶,触现逆境,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多发凶鄙粗言,蜇螫于他为业。此亦嗔恚一分为体。

四、覆 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养名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此以贪痴一分为体,恐失现在利誉是贪,不惧当来苦果是痴。

五、诳 诳者为获利益,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此亦贪痴一分为体。

六、谄 谄者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不任师友真正教诲为业。此亦贪痴一分为体。

七、憍 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憍,生长杂染为业。此以贪爱一分为体。

八、害 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此亦嗔恚一分为体。

九、嫉 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此亦嗔恚一分为体。

十、悭 悭者,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涩畜积为业。此亦贪爱一分为体。

 此十各别起故,名为小随烦恼。

十一、无惭 无惭者,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十二、无愧 无愧者,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此二遍不善故,名为中随烦恼。

十三、不信 不信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懈怠所依为业。

十四、懈怠 懈怠者,于断恶修善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设于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

十五、放逸 放逸者,于染不防,于净不修,肆纵流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即以懈怠及贪嗔痴四法为体。

十六、昏沉 昏沉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十七、掉举 掉举者,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十八、失念 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即以念及痴各一分为体。

十九、不正知 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证解为性,能障正知,多所毁犯为业。此以慧及痴各一分为体。

二十、散乱 散乱者,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此八遍于不善及有覆无记之二种染心故,名为大随烦恼。

相关推荐

六趣

佛学次第统编

造业受报,必有归趣之处。趣谓趣住之意,众生因业因而趣住所受报之处也。趣报有六,故名六趣,亦名六道。道者,能通之义,善恶之业,能通善恶之处,故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

依正二报

佛学次第统编

无论苦乐,所报之境则有二者,谓依报正报:一、正报 谓所报之身,如人所受得之人身是。二、依报 谓所受报之处,如人所依之山河大地是。..

十恶

佛学次第统编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由于身造者三: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三、淫 淫谓淫..

作业为缘

佛学次第统编

由有妄惑,即起作业,所以妄惑为因,作业为缘。言作业者,谓以身、口、意所造作一切善恶之事业,是为作业。缘者缘起,六趣报趣,皆由作业之所缘起也。..

世间相

佛学次第统编

世间之义,概要言之,迁流虚伪,不常不实。而凡夫处此不常不实之世间,有种种妄惑业染苦报等无量迷着之相状,是为世间相。..

妄感为因

佛学次第统编

或问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为谁?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迷真起妄,因妄识生,变似根身器世界等。故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

妄惑为因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一切心境,无非由妄惑而起,所以妄惑为因也。妄为虚妄,惑为迷惑。由心虚妄,对境迷惑,则能颠倒事理,是为妄惑。因谓原因,此之妄惑,乃为六趣作业受报之根原也。凡根..

三界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心行,虽千差万别,溯其本根,不外一爱二见。有情业力,虽千差万别,究其实际,不外一恶二善三定。众生种类,虽千差万别,区其大别,不外一欲二色三无色。..

三境

佛学次第统编

由彼六识,对于根尘,所现之境有三:谓顺、违、俱非、之三者是。境者,心所游履攀缘之处也。一、顺境 谓于情顺适之境。二、违境 谓于情违逆之境。三、俱非境 谓于情不顺不..

佛学次第统编

佛学次第统编

菩萨优婆塞显觉杨卓编太虚法师论佛学次第统编佛法名相浩繁,义类奥博,对于一大藏经律论著,每使人望洋兴叹,莫知何所适从。虽有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佛尔雅、佛学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