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

十八界十二处,于心境开合,各有不同。若详言心而略言境者,五蕴是也。观于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蕴。蕴者旧译作阴,又作众。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皆云数多积集,显有为法之自性也。有为法之作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由数多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概而言之,谓阴或蕴。

一、色蕴 总该五根五境等之有形物质,谓之色蕴。色者,质碍之义,变坏之义,变碍之义。质碍者,有形质之互起障碍是也。变坏者,转变破坏也。变碍者,变坏质碍也。此由五根五境等之极微所成物之总名。又色者示现之义,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名色者,以有质碍义与示现义之两义,色之义转为胜故也。色蕴者,谓眼耳鼻舌诸根和合积聚也。

 一、五根 谓眼、耳、鼻、舌、身根。

 二、五境 谓色、声、香、味、触境。

  一、色境 谓显色、形色二种,或总说有二十种。

   一、显色 谓青、黄、赤、白等四种。

   二、形色 谓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三、总说 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或空)、等二十种。

  二、声境 谓可意、不可意之二。此二复各差别有四,共为八种。

   一、有执受无执受 言手等所发音声,风林河等所发音声,前者谓有执受,后者谓无执受。

   二、有情名非有情名 言有情名者谓语表业,余声则是非有情名。

  三、香境 香谓好香、恶香、平等香等三种。

  四、味境 味谓甘、酸、碱、辛、苦、淡等六种。

  五、触境 触谓四大种地、水、火、风及滑、涩、重、轻、冷、饥、渴等十一种。

 三、无表色 无表谓无形表,谓乱心、无心、随流、净、不净等。乱心者,谓此余心。无心者,谓入无想及灭尽定等,言显示不乱。有心相似相续,说名随流。善与不善,名净不净。

二、受蕴 对境领纳事物,为心之作用。谓三领纳随触,即乐及苦、不苦不乐。此复分别,成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

三、想蕴 对境想像事物,为心之作用。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也。又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此复分别,成六想身,应如受说。

四、行蕴 对其他之境,关贪嗔等之善恶,为一切心之作用。即除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为行蕴。行者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内心涉境,说名为行;又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亦曰行。造作有为法之因缘而迁流于三世,谓之行蕴。

五、识蕴 对境了别、识知事物,为心之本体。谓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盖识者心之异名,为了别之义,对心境而了别曰识。心王有种种差别,集于一所,则曰识蕴。

    ┌一、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

    │        ┌一、显色四  谓青、黄、赤、白等

    │        │二、形色八  谓长、短、方、圆、

    │        │       高、下、正、不正等

    │    ┌一、色┤三、总说二十 谓青、黄、赤、白、

    │    │   │       长、短、方、圆、高

    │    │   │       、下、正、不正、云

    │    │   │       、烟、尘、雾、影、

┌一、色┤    │   └       光、明、暗(或空)等

│   │二、五境┤   ┌一、可意四 ┐

│   │    │二、声┤      ├有执受─无执受─有情名┐

│   │    │   └二、不可意四┘ ┌─────────┘

│   │    │            └非有情名之八

│   │    │三、香有三  谓好、恶、平等、等

│   │    │四、味有六  谓甘、酸、碱、辛、苦、淡等

五蕴┤   │    └五、触有十一 谓地、水、风、火、滑、涩、重、

│   │            轻、冷、饥、渴等

│   └三、无表色  乱心、无心、随流、净、不净等

│   ┌三受乐、苦、不苦不乐之三领纳

│二、受┤

│   └六受身六根触所生受之六随触

│三、想六想身意识与六尘相应之六想

│四、行一切心之善恶作用除余四蕴外一切行

└五、识意、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七种

相关推荐

六趣

佛学次第统编

造业受报,必有归趣之处。趣谓趣住之意,众生因业因而趣住所受报之处也。趣报有六,故名六趣,亦名六道。道者,能通之义,善恶之业,能通善恶之处,故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

依正二报

佛学次第统编

无论苦乐,所报之境则有二者,谓依报正报:一、正报 谓所报之身,如人所受得之人身是。二、依报 谓所受报之处,如人所依之山河大地是。..

十恶

佛学次第统编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由于身造者三: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三、淫 淫谓淫..

作业为缘

佛学次第统编

由有妄惑,即起作业,所以妄惑为因,作业为缘。言作业者,谓以身、口、意所造作一切善恶之事业,是为作业。缘者缘起,六趣报趣,皆由作业之所缘起也。..

世间相

佛学次第统编

世间之义,概要言之,迁流虚伪,不常不实。而凡夫处此不常不实之世间,有种种妄惑业染苦报等无量迷着之相状,是为世间相。..

妄感为因

佛学次第统编

或问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为谁?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迷真起妄,因妄识生,变似根身器世界等。故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

妄惑为因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一切心境,无非由妄惑而起,所以妄惑为因也。妄为虚妄,惑为迷惑。由心虚妄,对境迷惑,则能颠倒事理,是为妄惑。因谓原因,此之妄惑,乃为六趣作业受报之根原也。凡根..

三界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心行,虽千差万别,溯其本根,不外一爱二见。有情业力,虽千差万别,究其实际,不外一恶二善三定。众生种类,虽千差万别,区其大别,不外一欲二色三无色。..

三境

佛学次第统编

由彼六识,对于根尘,所现之境有三:谓顺、违、俱非、之三者是。境者,心所游履攀缘之处也。一、顺境 谓于情顺适之境。二、违境 谓于情违逆之境。三、俱非境 谓于情不顺不..

佛学次第统编

佛学次第统编

菩萨优婆塞显觉杨卓编太虚法师论佛学次第统编佛法名相浩繁,义类奥博,对于一大藏经律论著,每使人望洋兴叹,莫知何所适从。虽有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佛尔雅、佛学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