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定

禅波罗密云八定: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 谓人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 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三、三禅天定 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泥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天定。

四、四禅天定 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五、空处天定 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谷,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

六、识处天定 识即心也,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是名识处天定。

七、无所有处天定 谓离上空处识处,故名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是名无所有处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相关推荐

六趣

佛学次第统编

造业受报,必有归趣之处。趣谓趣住之意,众生因业因而趣住所受报之处也。趣报有六,故名六趣,亦名六道。道者,能通之义,善恶之业,能通善恶之处,故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

依正二报

佛学次第统编

无论苦乐,所报之境则有二者,谓依报正报:一、正报 谓所报之身,如人所受得之人身是。二、依报 谓所受报之处,如人所依之山河大地是。..

十恶

佛学次第统编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由于身造者三: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三、淫 淫谓淫..

作业为缘

佛学次第统编

由有妄惑,即起作业,所以妄惑为因,作业为缘。言作业者,谓以身、口、意所造作一切善恶之事业,是为作业。缘者缘起,六趣报趣,皆由作业之所缘起也。..

世间相

佛学次第统编

世间之义,概要言之,迁流虚伪,不常不实。而凡夫处此不常不实之世间,有种种妄惑业染苦报等无量迷着之相状,是为世间相。..

妄感为因

佛学次第统编

或问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为谁?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迷真起妄,因妄识生,变似根身器世界等。故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

妄惑为因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一切心境,无非由妄惑而起,所以妄惑为因也。妄为虚妄,惑为迷惑。由心虚妄,对境迷惑,则能颠倒事理,是为妄惑。因谓原因,此之妄惑,乃为六趣作业受报之根原也。凡根..

三界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心行,虽千差万别,溯其本根,不外一爱二见。有情业力,虽千差万别,究其实际,不外一恶二善三定。众生种类,虽千差万别,区其大别,不外一欲二色三无色。..

三境

佛学次第统编

由彼六识,对于根尘,所现之境有三:谓顺、违、俱非、之三者是。境者,心所游履攀缘之处也。一、顺境 谓于情顺适之境。二、违境 谓于情违逆之境。三、俱非境 谓于情不顺不..

佛学次第统编

佛学次第统编

菩萨优婆塞显觉杨卓编太虚法师论佛学次第统编佛法名相浩繁,义类奥博,对于一大藏经律论著,每使人望洋兴叹,莫知何所适从。虽有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佛尔雅、佛学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