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近代佛教领袖,佛教思想家。俗家姓吕,名淦森,浙江崇德人,清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生,十六岁于苏州小九华寺出家,同年于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戒。二十一岁曾就读于杨仁山创办的祇洹精舍。宣统三年,任广州白云山双溪寺住持,因与革命党人交往不容于清廷,离粤返沪。民国初年在普陀山闭关三年。民国七年与章太炎、陈元白在上海组织觉社,出版‘觉社丛刊’(后改名海潮音,发行迄今。)十一年在武昌创办‘武昌佛学院’,与欧阳竟无在南京创办的‘支那内学院’,为当时的两大佛学中心,以后数年间,两学院间以对唯识学所见不同,屡有法义之诤。如两院间对于《因明作法》之诤,《起信论》真伪之诤,《唯识抉择谈》与《佛法总抉择谈》之诤等,太虚大师与欧阳竟无都是笔战中的主角,法海波澜,至为壮阔。太虚大师于唯识学有深入的研究,他在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及多处演讲场合,都讲过唯识,民二十一年,大师著《法相唯识学概论》,王恩洋、唐大圆、张化声、梅光羲、黄忏华等多人为之序,可见大师对此书的重视。大师尝判大乘佛教为三宗,他于《论大乘三宗》一文中称;‘往者尝据大乘空与非空不空,合说大乘为一切法空宗,唯识圆觉宗之二宗。然以唯识与圆觉犹可分也。究竟显了,乃分为三宗;一、法性空慧宗,……以无漏般若主。法相唯识宗,……以有为唯识主。法界圆觉宗:无为真如主。’大师于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在上海逝世,享年五十九岁。遗著辑为《太虚大师全集》,全文七百万言。
相关推荐
一味蕴
【一味蕴】指无始以来,有一味延续的细微意识,乃形成轮回的主体。这是小乘经量部所立。经量部主张此细意识自无始以来即不间断,其体为受、想、行、识等四蕴,展转和合,转..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凡四章十二颂四十八句。唐代玄奘三藏著。概述唯识学说,著重于讲说唯识学说中心的心识问题。前三颂说前五识,四至六颂说第六识,七至九颂说第七识,末三颂说..
二无心定
【二无心定】指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中的无想定、灭尽定而言,此又称二定。一、无想定,指外道欲得无想天之果,而修灭一切心想的禅定;属第四禅,为外道所修出离想所作意。二、..
二重中道
【二重中道】又作二种中道。唯识家认为中道有三性对望中道及一法中道二义。三性对望中道,即以遍计所执性为非有,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为非无,以此诠显非有非无的中道之义;..
二法相违
【二法相违】谓烦恼与涅槃二者相违。《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二载:一、烦恼,即指无明贪爱之惑,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二、涅槃 nirvana,意译灭度。众生厌..
八识三量
【八识三量】在现量、比量、非量的三量中,前五识是根境相对直接的感觉,所以唯是现量。第八识所缘的是自变的实境,所以也是现量。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执为自我,这是错..
一阐提
【一阐提】一阐提,梵语 icchantika 之音译,其原意是‘有欲求之人’,意译为无种性、断善根、不能成佛的众生。《大庄严论经》卷一载有二说:一者有性阐提,借助佛力,终可..
一本十支
【一本十支】唯识宗所依的经论,除了‘六经十一论’外,并有‘一本十支’之学,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其他释论为支论。支论有十,称为‘十支’。此十支论即:一、百法..
一大劫
【一大劫】古代印度的计时单位,一期世界之始末,总括成住坏空四劫,称为一大劫。《瑜伽师地论》卷二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
一小劫
【一小劫】古代印度的计时单位,《大毗婆沙论》载,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