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

【神通】又作神通力、神力、通力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的作用。神通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种,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一、神足通,又称神境智证通、神境通、身如意通、身通等。据《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所载,神足通有三种,一为随心所欲,可飞行至任何地方;一为随意改变相状的转变(变化),另一为随意转变外界对境(六境)之圣如意(随意自在)。其中,后者唯佛所独具者。二、天眼通,又称天眼智证通。即看透世间所有远近、苦乐、粗细等之作用。三、天耳通,又称天耳智证通。即悉闻世间一切音声之作用。四、他心通,又称他心智证通、知他心通。即悉知他人心中所想各种善恶等事之作用力(他心彻鉴力)。五、宿命通,又称宿住随念智证通。即悉知自他过去世等各种生存状态之作用。六、漏尽通,又称漏尽智证通。即断尽烦恼,永不再生于迷界之悟力。其中,以佛、阿罗汉所具有之三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最为殊胜,故称为三明。天眼是彻见未来世众生的死生之时与各种情况之通力,称为死生智证明。据《俱舍论》卷二十七,六神通皆以慧为本质(自性),其中五神通系依修四禅而得,不唯圣者独有,凡夫亦可得;但漏尽通唯圣者可得。《大智度论卷》二十八谓,菩萨有五通,佛有六通。《成实论》卷十六指出,佛教以外的外道亦可得五通。得五通之仙人,即称为五通仙人。此外,如鬼、畜或诸天等之通力,又分为与生俱有(生得)与修禅定而得(修得)二种。《大乘义章》卷二十本载,得神通的方法有四种,分别为:一、生四禅天之果报而自然得的报通,二、仙人依业力自由飞空的业通(由业所得之通力),三、婆罗门依持咒所得的咒通,四、依修禅定而得通力的修通,其中业通与咒通,是属于外道的神通。

相关推荐

一味蕴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一味蕴】指无始以来,有一味延续的细微意识,乃形成轮回的主体。这是小乘经量部所立。经量部主张此细意识自无始以来即不间断,其体为受、想、行、识等四蕴,展转和合,转..

八识规矩颂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八识规矩颂】凡四章十二颂四十八句。唐代玄奘三藏著。概述唯识学说,著重于讲说唯识学说中心的心识问题。前三颂说前五识,四至六颂说第六识,七至九颂说第七识,末三颂说..

二无心定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二无心定】指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中的无想定、灭尽定而言,此又称二定。一、无想定,指外道欲得无想天之果,而修灭一切心想的禅定;属第四禅,为外道所修出离想所作意。二、..

二重中道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二重中道】又作二种中道。唯识家认为中道有三性对望中道及一法中道二义。三性对望中道,即以遍计所执性为非有,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为非无,以此诠显非有非无的中道之义;..

二法相违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二法相违】谓烦恼与涅槃二者相违。《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二载:一、烦恼,即指无明贪爱之惑,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二、涅槃 nirvana,意译灭度。众生厌..

八识三量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八识三量】在现量、比量、非量的三量中,前五识是根境相对直接的感觉,所以唯是现量。第八识所缘的是自变的实境,所以也是现量。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执为自我,这是错..

一阐提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一阐提】一阐提,梵语 icchantika 之音译,其原意是‘有欲求之人’,意译为无种性、断善根、不能成佛的众生。《大庄严论经》卷一载有二说:一者有性阐提,借助佛力,终可..

一本十支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一本十支】唯识宗所依的经论,除了‘六经十一论’外,并有‘一本十支’之学,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其他释论为支论。支论有十,称为‘十支’。此十支论即:一、百法..

一大劫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一大劫】古代印度的计时单位,一期世界之始末,总括成住坏空四劫,称为一大劫。《瑜伽师地论》卷二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

一小劫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一小劫】古代印度的计时单位,《大毗婆沙论》载,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