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行学派】奉行《瑜伽师地论》等教说为宗派的,称为瑜伽行学派,又作瑜伽宗,这是与印度中观学派对立的大乘教派。公元五世纪之间,传说在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于中印度阿瑜陀国阿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论师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金刚般若论》。无著秉承弥勒之说,并著《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等论著以弘扬之。继而世亲论师转小入大,撰《十地经论》、《唯识三十论颂》等以光大其说。世亲之弟子陈那亦作《观所缘缘论》、《入瑜伽论》等以宣扬瑜伽思想,复著《因明正理门论》而定因明之论式。同时复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注释世亲之《唯识三十论颂》。相继而起者另有德慧、安慧、护法、难陀、清辨、戒贤、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法藏、智光、无性、亲光等诸师,相继发挥三性中道之旨,提倡观行万法唯识的妙理,以悟入真如之性。瑜伽行学派本与中观学派世代对立,彼此论难。然八世纪初,寂护及弟子莲华戒融合中观自立派与瑜伽派的思想,成立瑜伽中观自立派。此派思想,有关胜义谛者乃采用中观自立派的论点,有关世俗谛者则依据瑜伽唯识的立场。八世纪后,印度佛教传入西藏,西藏佛教改革者宗喀巴以甚深观、广大行,意图综合般若中观与瑜伽唯识两派。八、九世纪以后,瑜伽派为中观派综合摄取,独立学派不复存在。在我国,以北凉昙无谶所译的《菩萨地持经(即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刘宋求那跋摩之《菩萨善戒经》,及北魏菩提留支、勒那摩提等之《唯识二十论》、《十地经论》等为瑜伽派经论的最早译介。其后,我国的瑜伽派渐分为地论宗与摄论宗;前者系以《十地经论》为主,后者则以《摄大乘论》为主。两宗虽同立‘八识缘起’之说,然地论宗以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心同视为真识,摄论宗则视阿赖耶识为妄识,故别立第九阿摩罗识,此为两宗论点最大的歧异。直至唐代,玄奘自印度游学回国,译出《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辨中边论》等论,又糅译十大论师的《唯识三十颂释论》为《成唯识论》等书,乃展开该学派的教说,其弟子窥基复加以宏扬,而有大乘唯识宗的创立。参阅‘法相宗’、‘唯识宗’条。
相关推荐
一味蕴
【一味蕴】指无始以来,有一味延续的细微意识,乃形成轮回的主体。这是小乘经量部所立。经量部主张此细意识自无始以来即不间断,其体为受、想、行、识等四蕴,展转和合,转..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凡四章十二颂四十八句。唐代玄奘三藏著。概述唯识学说,著重于讲说唯识学说中心的心识问题。前三颂说前五识,四至六颂说第六识,七至九颂说第七识,末三颂说..
二无心定
【二无心定】指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中的无想定、灭尽定而言,此又称二定。一、无想定,指外道欲得无想天之果,而修灭一切心想的禅定;属第四禅,为外道所修出离想所作意。二、..
二重中道
【二重中道】又作二种中道。唯识家认为中道有三性对望中道及一法中道二义。三性对望中道,即以遍计所执性为非有,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为非无,以此诠显非有非无的中道之义;..
二法相违
【二法相违】谓烦恼与涅槃二者相违。《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二载:一、烦恼,即指无明贪爱之惑,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二、涅槃 nirvana,意译灭度。众生厌..
八识三量
【八识三量】在现量、比量、非量的三量中,前五识是根境相对直接的感觉,所以唯是现量。第八识所缘的是自变的实境,所以也是现量。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执为自我,这是错..
一阐提
【一阐提】一阐提,梵语 icchantika 之音译,其原意是‘有欲求之人’,意译为无种性、断善根、不能成佛的众生。《大庄严论经》卷一载有二说:一者有性阐提,借助佛力,终可..
一本十支
【一本十支】唯识宗所依的经论,除了‘六经十一论’外,并有‘一本十支’之学,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其他释论为支论。支论有十,称为‘十支’。此十支论即:一、百法..
一大劫
【一大劫】古代印度的计时单位,一期世界之始末,总括成住坏空四劫,称为一大劫。《瑜伽师地论》卷二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
一小劫
【一小劫】古代印度的计时单位,《大毗婆沙论》载,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