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Madhyamika-sastra)

zhonglun

佛教论书。又称《中观论》或《正观论》,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宗据以立宗的三论。古印度龙树著,青目注释,后秦鸠摩罗什译,4卷。系印度中观派对部派小乘佛教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而显示自宗的论战性著作。主要内容是阐发八不缘起和实相涅槃,以及诸法皆空义理的大乘中观学说。卷首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是全书中心思想的概括。八不偈批判了在缘起法上的种种谬论,指出单纯执着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是不正确的戏论。应该超出戏论、消灭戏论,得出对现象实在的认识,即实相。三是偈则是对中观所下的定义。认为真正的缘起法,是既要看到无自性(空),又要看到假名(有),假名与空相互联系,即所谓中观。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说: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即是此意。本论《观涅槃品》还讲到世间与涅槃在实相上的统一,所谓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中论》的思想,对后来大乘佛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印度,此论经过几代传承,形成与瑜伽行派相对立的一大学派 ──中观派。首先弘传此论的,有以佛护、清辨为代表的八大家,他们竞作注疏,进一步发挥《中论》思想,正式建立了中观学派,清辨之学成为中观自续派。后来又有月称,承佛护之说为《中论》作注,别名《明句论》,并撰有中观通论性质的《入中论》,进一步发展了中观学说,成为中观应成派。

此论在中国影响很大。先是鸠摩罗什弟子僧肇弘传此论,据此论义撰写了《不真空论》等多篇论文。后有吉藏撰《中观论疏》,进一步发挥此论的思想,并将此论和《百论》、《十二门论》一起作为依据,正式创立了三论宗。此论在中国西藏地区也很流行,佛护著《根本中论注》有藏译本。宗喀巴曾撰《中论广释》,系统地阐述对中观论思想的根本见解。

相传在鸠摩罗什译此论时,印度即有70多家注。除青目外,尚有清辨著、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释》15卷,安慧著、宋惟净、法护译《大乘中观释论》18卷,无著著、般若流支译《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等。中国以吉藏著《中论疏》10卷最著名。他还著有《中论游意》1卷、《中论略疏》1卷。此外道融、昙影、法朗、琳法师、硕法师等也都作过注疏。日本有安澄著《中观论疏记》20卷等。梵本则有月称著的《明句论》。西藏译有无畏、德慧、提婆设摩等八家注释,但其中4种已散佚。月称的《明句论》初品已由谢尔巴茨科依译成英语。(高振农)

相关推荐

忏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

无常(anitya)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chang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

佛教派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多宗派。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

戒(sila)

中国大百科全书

Jie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

法(dharma)

中国大百科全书

Fa佛教术语。《俱舍论》卷一称能持自相故名为法。这是传统的解释,意即凡具有质的规定性,并为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称为法。根据这种解释,由于大小乘及派别的不..

佛事仪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

foshi yishi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从广义说,由三皈五戒到三坛大戒,由简单念诵到各种仪规都可称为佛事仪式。一般主要是指为信徒、施主等..

无我(anatman)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wo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

佛教文化艺术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主要用于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佛教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向世界各地,并与当..

焰口

中国大百科全书

瑜伽焰口施食,本是密教依不空所译《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修法的仪则。此经最初唐实叉难陀译为《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面然即焰口,为一饿鬼名。经中说阿难在定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