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位于饮誉中外净土道场苏州灵岩山寺,是净土十三祖印光大师圆寂的地方。妙真和尚创办灵岩山寺西有研究社,1948年扩充成为灵岩山寺净宗佛学院,学僧48名,1959年后停办。1980年开办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灵岩山又称石城山、石鼓山、砚石山、象山。在春秋时代,曾是吴王夫差的馆娃宫,这大概是公元前四百多年前的事情。据史书记载,东晋元帝(326一334在位)的司空陆玩舍宅为寺,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增拓为秀峰寺,天监十五年(516)智积菩萨应化此山,遂为智积菩萨显化道场。天监二年(503)建成供奉佛舍利的灵岩塔,即今多宝塔。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3),太傅、韩蕲王(韩世忠)于寺荐先福,名显亲崇报寺。明洪武改为十方丛林。明清时二度毁于火,重建规模难复昔日辉煌。清宣统三年(1911),普陀山三圣堂真达上人被请住持本山,开始了兴复的工作。民国十五年(1926),开为十方净土道场。院事由妙真上人实际负责。二十六年(1937)冬,印光大师移锡灵岩。二十九年(1940)终寂于此,奠定了净土道场的特殊地位。

灵岩山寺,1948年在过去西有研究社的基础上开办净宗佛学院,当时担任教学工作的法师大多毕业于宁波观宗讲寺。如:碧林、莲因、化东、梵光、种莲等法师,讲授《弥陀要解》、《四教仪集注》等天台、净土课程。那时的方丈和尚妙真上人也是观宗寺的学生。因此,灵岩山一直传持教遵天台,行归净土的传统。

相关推荐

忏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

无常(anitya)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chang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

佛教派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多宗派。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

戒(sila)

中国大百科全书

Jie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

法(dharma)

中国大百科全书

Fa佛教术语。《俱舍论》卷一称能持自相故名为法。这是传统的解释,意即凡具有质的规定性,并为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称为法。根据这种解释,由于大小乘及派别的不..

佛事仪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

foshi yishi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从广义说,由三皈五戒到三坛大戒,由简单念诵到各种仪规都可称为佛事仪式。一般主要是指为信徒、施主等..

无我(anatman)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wo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

佛教文化艺术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主要用于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佛教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向世界各地,并与当..

焰口

中国大百科全书

瑜伽焰口施食,本是密教依不空所译《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修法的仪则。此经最初唐实叉难陀译为《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面然即焰口,为一饿鬼名。经中说阿难在定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