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子理惑论

Mouzilihuolun

中国佛教论书。通称《牟子》,亦称《理惑论》。据唐神清《北山录》称,原名《治惑论》,唐人避高宗李治讳改今名。相传东汉末年牟子著。原收在陆澄的《法论》中,书名下有副标题: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隋书经籍志》著录《牟子》二卷,后汉太尉牟融撰。以后此书收入《弘明集》。从书的自序看,牟子原是儒生,博览经传,也读神仙家之书,但认为虚诞不可信,常以五经难之。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后,天下混乱,他与母避难交趾,26岁回故乡苍梧(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娶妻。因感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执意不仕,而致志于佛教,兼研《老子》。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乃作《理惑论》答辩,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起种种议论和疑难,分别给以辩解。主要记述释迦牟尼出家、成道、传教的事迹;佛经的卷数及戒律的规定;佛教关于生死问题的观点;佛教在中国初传的情况等。据称因看到佛经之要有三十七品,老氏《道经》亦三十七篇,故效法而为三十七条问答。文中广引《老子》和儒家经书,以论证佛教与儒、道观点的一致。为中国较早的阐述佛教原理的书。

关于此书的作者,长期以来,中外颇多争议。明末胡应麟在《四部正讹》里指出《理惑论》的作者牟子不是牟融,但又相信是后汉人所作。清代孙星衍将《理惑论》收入《平津馆丛书》,其学生洪颐煊为之作序,说牟子即牟融不可信,认为其文近于汉魏,故收入丛书。晚清学者孙诒让则确认此书为东汉牟子所作。梁启超作《牟子理惑论辨伪》,否定牟子真有其人,认为此书是后世伪造,内容文字都不佳,为晋六朝乡曲人不善属文者所作。而汤用彤、周叔迦则与孙诒让持相同的观点。吕澂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亦认为应该属于伪书。作者决非汉末时人,因当时佛家的学说不会有书内记载的情况,推定为约当晋宋之间所出。日本学者山内晋卿、福井康顺肯定此书为牟子所作,但常盘大定、松本文三郎等则认为是伪书。法国学者马司帛洛也认为是伪书,但伯希和又肯定它是牟子所作。(高振农)

相关推荐

忏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

无常(anitya)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chang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

佛教派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多宗派。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

戒(sila)

中国大百科全书

Jie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

法(dharma)

中国大百科全书

Fa佛教术语。《俱舍论》卷一称能持自相故名为法。这是传统的解释,意即凡具有质的规定性,并为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称为法。根据这种解释,由于大小乘及派别的不..

佛事仪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

foshi yishi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从广义说,由三皈五戒到三坛大戒,由简单念诵到各种仪规都可称为佛事仪式。一般主要是指为信徒、施主等..

无我(anatman)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wo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

佛教文化艺术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主要用于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佛教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向世界各地,并与当..

焰口

中国大百科全书

瑜伽焰口施食,本是密教依不空所译《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修法的仪则。此经最初唐实叉难陀译为《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面然即焰口,为一饿鬼名。经中说阿难在定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