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

Zhaolun

中国佛教论书。1卷。后秦僧肇著。僧肇在世时曾撰佛教论文数篇,阐述般若义旨。南朝梁、陈之间,经人汇编成集,名曰《肇论》。

内容 《肇论》取老庄之语命意遣词,文笔优美,结构严整,深寓哲理。问世以来,义学沙门玩味品析,视为名作。

①《宗本义》。其文体似名相通释,与他篇相异,故近代有人视为伪托。但陈小招提寺慧达著《肇论序》曰: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宗本》、《物不迁》等四论。则知在编集之时已加入此篇。其内容阐述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等名相虽异,义理实一的道理。认为只有把性空看作是诸法实相,才是正观。

②《物不迁论》。此论主要针对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的常情,即把万物看作是迁徙变易,不断变化的朴素实在的观点而作。僧肇根据《般若波罗蜜多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品)般若经》以及《大智度论》和《中论》有关法无去来,无动转者的说法,认为事物本无来,亦无去,表面上看事物在运动,实际上并没有运动。僧肇既反对万物皆在运动的见解,又反对万物都处静止的说法,而主张动静未始异,即动即静,动静一如。

③《不真空论》。论题的含义是诸法虚假,故曰不真。虚假不真,所以是空。此论主要针对般若学系中谈空时的偏颇而作。心无义认为,空就是指内心不要为外物所迷惑,并不是说外物不存在;即色义认为,物的产生来源于内心有关物的意念,所以虽色而非色,物其实并非物,这就是空;本无义则直好无之谈,认为有是从无产生的,从无到有,这就是空。僧肇破斥了三家的观点,认为它们都没有真正从有与无的关系上理解空的意义。说有并不是指有真实的物体存在,万物都赖因缘条件产生,本身无自性,故只是假名而已;说无也不是指绝对虚无,一无所有,就好象幻化变现出来的人,并非这个人不存在,只是它不是真的人罢了。所以,他认为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并非离开具体的事物,另有一个无、一个空,然后凭借这个无、空去否定万物。而是要领悟到立处即真,凡有物的地方就有空,空存在于万物之中,与物相即而不相离,这才是般若学中的空义。

④《般若无知论》。此论主要针对因以般若有知,而有所取著的观点而作。除本论以外,还有《刘遗民书问》和僧肇《答刘遗民书》作为附录。本论前部分标立宗旨,后部分用问答的方式,对论旨作深入的阐发。僧肇说:取相故名知,知是由相引起的,有生灭的相状,才有通过言象得到的知。而般若所要认识的是反映事物本体、实质的真谛,真谛自无相,也就不可产生知。而且有所知,必然有所不知,只有无所知,才能无所不知。

⑤《涅槃无名论》。前为《表上秦主姚兴》(亦称《上秦王表》),后为本论。本论是为姚兴而作,有九折十演。九折托为有名曰,包括核体、徵出、搜玄、难差、责异、诘渐、讥动、穷原、考得。十演托为无名曰,包括开宗、位体、超境、妙存、辨差、会异、明渐、动寂、通古、考得。开宗为第一,核体为第一,无名曰一章与有名曰一章穿插排列,一问一答,铺成全论。主要是说,涅槃之道,寂寥虚旷、徵妙无相,既不可能通过言象表达,也不可能由心感知。所以,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称谓和区别,良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耳。近人对本论的真伪颇有争议。有的从体裁、文笔、史实和思想诸方面分析,认为此篇非僧肇之作。有的则提出相反的论据,肯定它为僧肇真作。

注疏 现存有晋惠达《肇论疏》2卷(原3卷);唐元康《肇论疏》3卷,惠澄《肇论疏》3卷;宋遵式《肇论疏科》 1卷、《注肇论疏》6卷,晓月《夹科肇论序注》1卷,净源《肇论中吴集解》3卷、《肇论集解令模钞》2卷,悟初、道全集其师《梦广和尚释肇论》1卷;元文才《肇论新疏》3卷、《肇论新疏游刃》3卷;明德清《肇论略疏》6卷等。此外,据日本《东域传灯录》所载,尚有不详作者的《肇论私记》1卷,东山矩《肇论略疏》1卷,惠澄《肇论钞》1卷、《肇论文句图》1卷,云兴《肇论略出要义兼注附并序》1卷。据高丽《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三所载,另有亡名或云睿法师撰《肇论注》1卷,元康《肇论夹科》2卷,光瑶《肇论注》3卷,好直《肇论注》3卷,净源《中吴集解科》1卷等。(陈士强)

相关推荐

忏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

无常(anitya)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chang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

佛教派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多宗派。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

戒(sila)

中国大百科全书

Jie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

法(dharma)

中国大百科全书

Fa佛教术语。《俱舍论》卷一称能持自相故名为法。这是传统的解释,意即凡具有质的规定性,并为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称为法。根据这种解释,由于大小乘及派别的不..

佛事仪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

foshi yishi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从广义说,由三皈五戒到三坛大戒,由简单念诵到各种仪规都可称为佛事仪式。一般主要是指为信徒、施主等..

无我(anatman)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wo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

佛教文化艺术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主要用于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佛教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向世界各地,并与当..

焰口

中国大百科全书

瑜伽焰口施食,本是密教依不空所译《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修法的仪则。此经最初唐实叉难陀译为《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面然即焰口,为一饿鬼名。经中说阿难在定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