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经处

中国近现代编校、刻印、流通佛典的佛教文化机构。清同治五年(1866),佛教学者杨文会创办于南京。杨文会认为弘扬佛法,必须流通经典。于是通过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从日本寻回中国自唐末五代以来久已散佚的各宗重要典籍300余种,如《中论疏》、《百论疏》、《成唯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等,均经刻印流通。失传已久的北魏昙鸾著《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也从南条文雄处取得,改名《往生论注》加以刻印,后收入《汇刻古逸净土十书》中。杨文会认为日本出版的《卐续藏经》,以博采为旨,忽视甄别工作,乃立志组织编刻《大藏辑要》,选佛典460部,3300余卷,进行严格的校订。同时编定经目,将藏经内容分为华严、方等、净土、法相、般若、法华、涅槃以及传记、纂集、弘护、旁通、导俗等21部,各部列举代表著作数部。1911年杨文会逝世前,嘱咐刻经处事业由其弟子欧阳竟无、陈樨庵、陈宜甫3人分别负责编校、流通、交际等工作。1914年,欧阳竟无在刻经处成立研究部,聚众讲习,兼事刻经。从学者有姚柏年、吕澂等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佛教界人士圆瑛、应慈、赵朴初、方子藩等25人组成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逐步恢复了刻经流通业务。此后,又陆续将原江北刻经处、支那内学院、北京刻经处、天津刻经处、三时学会等单位的经版共5万余片,全部汇集到金陵刻经处。1957 年起,金陵刻经处确定隶属于中国佛教协会,业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收藏的经版最多时达15万余片,并继续刻印佛教典籍,发行国内外。

在金陵刻经处创立以前,先有江苏江都郑学川在扬州创办江北刻经处(后改名法藏寺),专事劝募刻经。金陵刻经处创立后,两处分工合作,曾商定筹刻全藏佛典。此后,北京、天津、重庆、常州、苏州、宁波、广州等地,也先后成立类似刻经机构。(木子青)

相关推荐

忏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

无常(anitya)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chang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

佛教派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多宗派。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

戒(sila)

中国大百科全书

Jie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

法(dharma)

中国大百科全书

Fa佛教术语。《俱舍论》卷一称能持自相故名为法。这是传统的解释,意即凡具有质的规定性,并为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称为法。根据这种解释,由于大小乘及派别的不..

佛事仪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

foshi yishi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从广义说,由三皈五戒到三坛大戒,由简单念诵到各种仪规都可称为佛事仪式。一般主要是指为信徒、施主等..

无我(anatman)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wo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

佛教文化艺术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主要用于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佛教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向世界各地,并与当..

焰口

中国大百科全书

瑜伽焰口施食,本是密教依不空所译《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修法的仪则。此经最初唐实叉难陀译为《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面然即焰口,为一饿鬼名。经中说阿难在定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