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

(衣服)具名迦沙曳Kaṣā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着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着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着大衣,此方则不必重着,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佉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袈裟二形。

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 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着。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着。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着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

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相关推荐

一切如来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大空三昧也。大日经一曰:正觉之等持,三昧证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同疏六曰: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者。如大般..

一心三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智于一心之上同时发得也。盖在别教,修空观得一切智,修假观得道种智,修中道观得一切种智,由如是次第之三观,次第发得三智。而在天台圆教,则三观融于一心,故..

一切皆成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一切众生皆悉成佛也。对于五性各别而言。盖三乘家有无性有情之一类,为定性二乘不成佛之说,立无余界永灭之计。而一乘家则唱悉有佛性之义,明二乘开会之旨,为无..

一切种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智之一。言能以一种之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一代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释迦如来自成道至灭度一代中所说大小乘之诸教也。止观义例下曰:一代教法,会在法华。

一切智慧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大日如来也。大日经一曰:一切智慧者,出现于世间,如彼优昙华,时时乃一现。

一大三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世界之中央,有须弥山,此四方之大海中有四大洲,此大海之外,以铁围山围绕之,如是谓之一小世界。合一千一小世界,谓之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