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经

巴利名 Milindapahā(译作弥兰陀王问经)。凡二卷(或三卷)。略称那先经。约译于东晋(317~420)年间,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那先系那伽犀那、那伽斯那(梵 Nāgasena)之略称,意译为龙军、象军。本书系记录印度佛教僧侣那先与当时(西元前二世纪后半叶)支配西北印度之希腊人大夏国王弥兰多罗斯(Menandros,梵 Milinda,巴同,即弥兰陀)论难,而使之归依佛教之经过。

本经内容着重于阐明缘起、无我、业报、轮回等佛教基本教义,分序文、本文、结文三段。序文首先叙述那先比丘之前生,再叙弥兰陀王之本生,以及那先出生乃至得道之因缘;复述及弥兰陀王之性格,及其访问那先,以至迎请那先入宫会见论难等情形。其次,本文为本经之重心,叙述那先与弥兰陀王就佛教教理及有关事项所作之问答。最后结文以问答至夜半,王行布施,恭送那先,并表出家意愿,那先感激与王一日之辩论为结。

本经之教理内容仅涉及小乘,未言及大乘,文体流利简洁,计叙述泥洹道、复生、善事等五十条佛教教义,在佛教文学史上居重要地位。又本经有二卷本、三卷本两种。各种藏经中,高丽藏收二卷本,宋、元、明三藏则收三卷本,其字句相异处颇多。缩刷大藏经及大正藏则俱收此二本。

巴利本“弥兰陀王问经”未编入南传三藏之中,为三藏外重要之巴利语经典,并有数种写本。依据英国学者大卫斯(Rhys Davids)之英译本(The Questions of King Milinda,S.B.E. 35. 36; 1890~1894),巴利本分为世俗故事(bāhira-kath)、法相质疑(lakkhana-paha)、断惑质疑(vimaticchedana-paha)、矛盾质疑(mendaka-paha)、推论质疑(anumāna-paha)、头陀行(dhutavga)、譬喻说质疑(opammakathā-paha)等七篇,共计二十二章、二三六条问答;其中前三篇相当于汉译,可视为本经之原型,第四篇以下或为后世所附加者。在结构方面,巴利本与汉译本相同。大体言之,汉巴两本在本文与结文部分,并无分别;但在序文,除终了部分相同外,其余大部分皆不同。

关于本经之撰集,依据大卫斯夫人之说,本经(即前三篇)系弥兰陀王之继承者戴奥尼西欧斯(Dionysios)在位之时,由摩那瓦(巴 Mānava)婆罗门以梵语笔录而成者,其后译为巴利语,复由巴利语译为锡兰语,乃至有锡兰语本之开版。巴利本亦有英、日、法、德、意等国之译本。[出三藏记集卷四、法经录卷三、历代三宝纪卷七、开元释教录卷三、M. Winternitz: 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 Bd. II;V.A. Smith: Early History of India] p3022

相关推荐

一人作虚

佛光大辞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

一切智船

佛光大辞典

指一切智慧之舟,乃喻佛为舟筏,度人达彼一切智之地。教行信证文类卷二(大八三·五九九下):“能竭愚痴海,能流入愿海;乘一切智船,浮诸群生海。”此乃赞叹弥陀之悲愿如..

一刀三礼

佛光大辞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p2 ..

一千七百则公案

佛光大辞典

乃泛指禅宗无数则公案。“一千七百”并非实数,系根据景德传灯录中所载之一千七百零一人之传法机缘而来。 p2

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佛光大辞典

指无上甚深微妙之法,广大而难以言说,故为一切世间众生所难以信受奉行者。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八上):“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又法华经序品(大九·三下..

一切如来眼色如明照三摩地

佛光大辞典

即佛眼三摩地。密教金刚界如来为使一切阿阇梨所修行法事、智慧、意愿能通达无碍,一切诸明悉皆成就,速得大金刚阿阇梨位法性大日之身,令一切见者皆悉礼足,降伏欢喜,故住..

一切如来宝冠三界法王灌顶

佛光大辞典

为密教修法之一。乃成就一切如来金刚加持殊胜三昧耶智者所得之灌顶。得此灌顶,可证一切诸佛之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能作一切如来诸平等事业,成就大悲毗卢遮那之一切身口心金..

一七日

佛光大辞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p1 ..

一大藏教

佛光大辞典

指以释迦佛所说之经、律、论三藏教法,为全佛教之教说,故称一大藏教。碧岩录第二则(大四八·一四一中):“设使三世诸佛只可自知,历代祖师全提不起,一大藏教诠注不及,..

一上神通

佛光大辞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