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四 内容: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四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一序曰。 佛之道本常而未始离乎世相推迁之际。 自释迦鹤林诸祖继出。 所以传持此道东流震旦。 逮于今而不息。 大较圣主贤臣宿禀佛嘱常为尊事。 而儒宗道流之信不具者。 时有排毁。 然终莫能为之泯没。 以此道本常也。 夫世称三教。 谓皆足以教世。 而皆有通塞。 亦时使之然耳。 列三教之迹。 究一理之归。 系以编年。 用观通塞之相。 欲知如来出兴大意。 必先明乎本迹。 而终至结集三藏。 以垂范于天下后世。 中间八相次第以论。 所谓下兜率。 託母胎。 住胎宫。 示降生。 出父家。 成佛道。 转法轮。 入涅槃。 于是一代化事为之大备。 始昭王甲寅终穆王壬申。 以为大纲云。 明本迹佛告大众。 一切世间天人。 谓我出释氏宫去伽耶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我实成佛以来甚大久远若斯(法华经。 明大机所见本迹文)我于无量寿佛所种诸善根为转轮圣王。 最初值遇三十亿佛。 同名释迦。 云云。 最后值迦叶佛。 彼佛记我。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 我如是奉事诸佛修学佛意。 尔乃生兜率天宫。 住一生补处(菩萨本行经。 明小机所见本迹文○梵语佛陀。 此云觉者。 佛止世释迦氏。 佛生净饭王宫故名释氏宫。 伽耶此云山城。 净饭王都城也○阿耨至菩提。 此云无上正等正觉。 佛之德称也。 迦叶此云饮光。 言身光饮蔽余光。 释迦此云能仁。 牟尼此云寂默。 佛之别名。 兜率此云知足。 天后身菩萨。 将成佛时。 先上生兜率。 然后下生南洲中天竺国。 曰兜率来补佛处。 故曰一生)。 下兜率菩萨从兜率天将降神时。 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 皆与菩萨同愿同行。 乃至普贤神通行愿。 悉皆同等(华严经)。 菩萨生兜率天。 名曰圣善。 为诸天主说补处行。 期运将至当下作佛。 观此大千界阎浮提迦毗罗国最为处中。 观净饭王夫妻真正堪为父母。 告诸天子。 我应下生净饭王家。 弃轮王位出家学道。 成一切种智转大法轮。 广利天人。 汝等是时亦当同会(因果经○大千即三赡界。 义见三界志。 阎浮提又赡部。 南洲。 迦毗罗此云黄色。 土德尚黄居中也。 净饭迦毗罗国王。 一切种智佛所得三昧。 一切智真谛也。 道种智俗谛。 一切种智中谛也。 转去声)。 託母胎(起信论有住胎。 华严经住母胎已示现出家。 因果经在胎行住坐卧。 为诸天说法。 知大小皆有住胎)菩萨已从此没生于人间净饭王家。 乘栴檀楼阁处摩耶夫人胎(华严经○栴檀香木此云与乐。 摩耶此云大幼。 佛所生母也)。 菩萨乘六牙白象发兜率宫。 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以四月八日明星出时。 降神母胎。 从右脇入(因果经)。 示降生周(都镐)昭王(瑕。 自武王受命至昭王为四世)二十六年(甲寅)○(刘道原外纪。 二十六年甲寅。 群书多云二十四年者误)。 夫人攀金园树枝而生菩萨。 诸天王众。 各持香水共以洗沐(华严经)初生之时。 于十方面各行七步(涅槃经)。 夫人往蓝毗尼园中。 四月八日日初出时。 举右手牵无忧树华。 菩萨从右脇出堕七宝华上。 自行七步。 举右手而言曰。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王召诸婆罗门当作何名。 答言。 太子生时多有吉祥。 当名萨婆悉达(此云一切义成。 出因果瑞应二经)。 昭王甲寅四月八日。 江河池井汎溢。 宫殿大地震动。 五色光气入贯太微遍于西方。 王问大史苏由曰。 若何祥乎。 对曰。 有大圣人生于西方。 一千年外声教及此。 王命镌石。 置之南郊大祠前(周书异记○刘恕外纪。 昭王时有五色光贯紫微井水溢)。 四十年二月八日。 净饭王大会群臣小王婆罗门。 以七宝器盛四大海水。 灌悉达顶。 立为太子(因果经。 婆罗门此云净行。 外道之总名)。 四十二年王为太子。 迎婆罗门女耶输陀罗为妃。 太子常修禅观。 未尝有夫妇道(因果经。 耶输陀罗此云华色女)。 出父家菩萨欲令着家众生舍离家法。 故宣扬出家功德示现出家(华严经)。 五十年太子白父王言。 唯愿听我出家学道。 王曰。 国未有嗣。 太子即以右手指妃腹曰。 却后六年汝当生男。 二月七日太子身放光明照诸天宫。 诸天皆知太子出家时至。 皆来礼足。 太子乘马夜出城门。 至苦行林中。 自剃须发。 净居天化作猎师身披袈裟。 太子以七宝衣与之贸易。 天明至尼连禅河静坐思惟。 宜应六年苦行。 净心守戒。 日食一麻一麦(因果经。 净居天五净居。 五那含圣人所生。 袈裟坏色衣。 三衣总名。 尼连禅河名此云不乐着)。 穆王(满昭王子)成佛道四年菩萨于菩提道场始成正觉(华严)三十成道号释迦牟尼(梵网)既成道已梵天劝请。 惟愿如来当为众生。 广开甘露说无上法(涅槃经)太子念言。 我今修于苦行垂满六年。 我当受食然后成道。 时牧牛女难陀。 取乳煮糜以上菩萨。 如意饱食。 即趣菩提树下。 释提桓因化为凡人施吉祥草。 敷以为座结跏趺坐。 而自誓言。 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因果经。 佛本行经。 难陀此云欢喜。 女名。 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 即忉利天帝释。 菩提树此云道树。 佛坐此树下成道)降天魔(华严离世间品。 或见菩萨住兜率天入胎出胎出家成道降魔转法轮入涅槃。 此即大乘降魔之文)时魔王宫殿自然动摇。 魔王波旬怖惧。 广集军众。 执戟操剑角目切齿横飞乱掷。 菩萨观之如童子戏。 波旬语菩萨云。 汝不急去我掷汝海水。 菩萨语云。 汝今先能动此澡瓶。 然后可能掷我海水。 波旬不能令动。 军众坏散。 波旬长子商主顶礼忏悔。 我父无智触忤大圣。 愿得恕亮(因果杂宝藏佛本行三经。 魔罗此云能夺命。 波旬魔王名。 此云极恶)既降魔已放大光明。 即便入定思惟真谛。 悉知过去所造善恶寿命短长一切众生轮回五道无有真实(因果经)。 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天向时也)霍然大悟。 得无上道成最正觉(因果经。 ○因果经。 先降魔后成道。 四教义所列亦同。 华严经。 先成道后降魔。 今约华严义)。 是岁耶输夫人生子名罗睺罗(此云覆障。 以在胎六年为障也)。 转法轮如来既成道已转正法轮。 初顿后渐则有五时。 华严名顿教。 鹿苑方等般若名三渐。 法华涅槃为非顿非渐。 第一华严时。 于菩提道场初说华严。 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此谓如来最初说顿。 约部为顿。 约教为兼别说圆。 如日初出先照高山。 又为从牛出乳(三七日说名寂场华严)。 五年第二鹿苑时。 为如来说顿独被大机。 声闻在座状若聋痖。 于是寝大施小。 不动寂场而游鹿苑。 为憍陈如五人。 但说三藏教四阿含等经(憍陈如此云火器。 阿含此云无比法。 有长中杂增一四者之名)。 约时则次照幽谷。 约味则从乳出酪(鹿苑说十二年)。 十六年第三方等时。 弹偏折小叹大褒圆。 四教俱说。 藏为半字通别圆为满字。 对半说满故言对教。 说净名金光明等经。 约时则食时。 约味则从酪出生酥(方等八年)。 二十四年第四般若时。 转教付财融通淘汰。 此不说藏教。 带通别二正说圆教。 说摩诃般若诸般若经。 约时则禺中。 约味则从生酥出熟酥(般若二十二年)。 四十六年第五法华涅槃时。 开前一顿三渐会入非顿非渐。 以不同聋痖故非顿。 不约三时故非渐。 诸部圆教并不须开。 但是部内兼但对带。 故不及法华淳一无杂。 约时则日轮当午罄无侧影。 约味则从熟酥出醍醐(法华八年)。 入涅槃言涅槃有二义。 一为法华未熟人。 追说四教。 具谈佛性。 令知真常入大涅槃。 名捃拾残机教。 二为末代乘戒俱失故。 更扶三藏广开常宗。 设三种权扶一圆实。 名扶律谈常教。 若论时味与法华同(涅槃是临灭时说。 从前文如来既成道已转正法轮以下详见佛本纪中)。 五十三年(壬申)二月十五日。 佛在拘尸那城(此云三角)力士生地娑罗双树间(此云坚固)临涅槃时(此云灭度)出大音声普告大众。 今日世尊将欲涅槃。 复从面门放种种光。 遍照十方。 大众集已。 而为说法。 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 当为汝等作大依止犹如如来。 复告大众。 今以正法付嘱国王大臣及四部众。 应当劝厉诸学人令得增上戒定慧。 尔时世尊于七宝床右脇而卧。 中夜寂然无声。 是时娑罗双树垂覆宝床。 惨然变白。 犹如白鹤。 大众哀声普振世界。 时大众共扶如来入金棺中。 世尊大悲。 即自举棺绕城七匝至荼毗所。 大众以妙香木成大香楼举棺楼上。 佛为迦叶复现双足千辐轮相。 出于棺外。 迦叶礼赞。 金刚双足还自入棺。 从心胸中火涌棺外。 渐渐荼毗。 经于七日香楼乃尽(已上并涅槃经。 荼毗又阇维耶旬。 此云焚烧)。 分舍利帝释开棺取佛右牙天上起塔。 大众收取舍利(此云骨身)满八金壜。 入俱尸城七日供养(涅槃)八国共分舍利。 阇王得八万四千数。 以紫金函盛于洹河中。 作塔藏之(阿育王经)。 结集三藏四月十五日。 大迦叶升须弥山(此云妙高)檛铜犍稚(檛陟瓜反击也。 犍稚音虔地。 声论云。 钟又随有金木可击者。 皆通称)集千阿罗汉(此云无生)结集法藏(结诸法义集以成文。 经律论三通称法藏)阿难礼僧。 升座唱言。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所居处(一切经首皆安此言)迦叶大众皆悉堕泪。 昨日见佛今日已称我闻(智论)。 述曰。 佛道幽远非可约说。 兹但为导吾宗之初学与夫搢绅先生之欲知此道者耳。 年少气盛疾读此书。 文虽无壅义则未解。 有能用此约说推寻佛纪四卷之文。 以未解义质之沙门之知教者。 字字研详倏乌见理。 欲不之悟未之有也。 穆王壬申岁二月十五日。 暴风忽起发屋折木。 山川震动。 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 王问太史扈多。 对曰。 西方大圣人终亡之相(周书异记)。 穆王时。 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 反山川千变万化不可穷极。 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 临终南之上筑中天之台。 其高千仞(列子)。 穆王时文殊目连(文殊菩萨此云妙德。 目连尊者此云采菽)西来化王。 示高四台是迦叶佛说法处(姓高兄弟四人所造)因造三会道场。 于终南山筑中天之台。 高千尺(列子化人即文殊等)王之第二子于沁水北山石窟(沁七鸩反水出上党)造迦叶佛像。 王又于鼓山迦叶佛旧寺。 重建竹林寺。 山神从佛。 请五百阿罗汉居之(天人感通传)。 述曰。 佛法东流盖已肇于穆王之世。 造像建寺悉遵先佛之旧制。 信过去佛皆化及此地。 及室利房等持经来秦。 而始皇谢遣出境。 盖时未至机未熟耳。 至汉明应梦。 三宝并兴。 君臣民庶翕然归命。 此苏由所谓一千年外声教及此之嘉应也。 懿王(囏宫王子)八年。 初祖摩诃迦叶(此云大饮光)先于法华会上闻佛说火宅喻。 迦叶四大声闻。 于此领解。 佛为授记名光明佛(此通付法)至涅槃时。 佛告大众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 当为汝等作大依止(见别付法末代住持当用别义)姨母所献金缕袈裟慈氏成佛留与传付。 迦叶弘持至二十年。 以法藏付阿难陀。 即持佛衣往鸡足山。 入灭尽定。 以待弥勒下生(此云慈氏姨母摩诃波阇波提。 此云大爱道。 鸡足灵鹫山三峯如仰鸡足)。 孝王(辟方懿王弟)三年。 二祖阿难陀(庆喜佛从弟)持法至二十年。 于摩突罗国。 以法藏付商那和修(此云草衣)复于恒河中流化成金地。 为末田地(此云河中)五百仙人说法授记。 三十二年三祖商那和修。 于摩突罗国。 以法藏付优波毱多(此云大护)。 厉王(胡夷王子)三十三年。 佛灭后百年。 中天竺华氏城(王宫多华)阿育王(此云无忧)遣使白毱多欲来问讯。 毱多往至王所。 摩顶说偈。 指示如来往昔行住之处悉令起塔。 复于洹河龙宫。 取阇王所藏释迦舍利。 作八万四千宝塔。 勅诸鬼神。 于阎浮提城邑满一亿家为立一塔云云。 初佛在王舍城乞食。 有童子遥见世尊。 心念我当施以麦麨。 即手捧细沙着世尊钵。 愿以功德令得一天下繖盖王(取盖覆义)。 即于此生得供养佛。 世尊微笑告阿难曰。 我灭百年。 此童子统领一方为转轮王。 姓孔雀。 名阿育。 正法治化。 广布我舍利。 造八万四千法王之塔。 述曰。 摩腾谓汉明帝曰。 阿育王塔震旦有十九处。 大士告刘萨诃。 洛阳(圣冡)建邺(长干)鄮阴(玉几)临淄成都五处有阿育王塔。 今十九处不可备知。 而考之五处。 独鄮阴之塔。 显示世间可获瞻礼。 信乎海濒群生末代值佛之幸也。 三十四年。 佛灭后百年。 毗舍离城中跋阇子(此云避)比丘。 擅行十事。 佛听两指抄食。 乃至得受金银。 一一检校非法非毗尼(此云律)七百阿罗汉集论法毗尼(第二七百结集)。 五十一年。 四祖毱多。 于摩突罗国。 以法藏付提迦多。 平王(宜臼幽王子东迁洛阳)三十二年。 五祖提迦多。 于中天竺以法藏付弥遮迦。 庄王(他桓王子)七年。 佛灭后二百五十年。 文殊师利菩萨至雪山。 化五百仙人。 还归本土。 放大光明遍照世界。 入于涅槃。 ○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 恒星不见。 僧曰。 夜明也(传注。 桓常也。 辛卯四月五日)。 述曰。 天台净名疏言。 佛生时星殒如雨。 此因瑞应经有沸星下侍之言。 故借佐传之文。 以形容耳。 孤山净觉不能别。 乃称天台正取二庄为佛生之年。 然传言辛卯。 自是四月五日。 可见不合。 若欲实大传夜明之事。 正当以文殊放光涅槃为之验也。 襄王(郑惠王子)三年。 六祖弥遮迦于北天竺。 以法藏付佛驮难提。 ○秦缪公时。 扶风获一石像。 公不识弃马坊中。 护像神怒令公病。 又梦天帝责诫。 以问侍臣。 由余往视像曰。 佛神也。 公即取像澡浴置净室。 像忽放光。 公大异之。 召匠造一铜像。 灵王四年。 七祖难提。 于提伽国以法藏付佛驮密多。 元王(仁敬王子)元年。 八祖密多。 于中天竺以法藏付脇比丘。 贞定王(介元王子)元年。 郑列御寇隐居郑圃着书称。 孔子答商太宰曰。 西方之人有圣者焉。 不治而不乱。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其书八篇名列子。 张无尽论曰。 列子学孔子者。 孔子圣人也。 尚知尊西方之教而学者未读其书。 便以排佛为务者何也。 考王(隗贞定子)四年。 佛灭后五百年。 天竺国无着出世阐教。 其弟天亲初造小乘论五百部。 后因无着开悟。 复造大乘论五百部。 世称千部论师。 威烈王(午考王子)九年。 九祖脇比丘。 于华氏城以法藏付富那夜奢。 显圣王(扁威烈弟)三十五年。 十祖夜奢。 于华氏城。 以法藏付马鸣。 初马鸣以刃贯杖。 铭曰。 天下智士能胜我者截首以谢。 时夜奢坐闲林中。 说诸法空无我无人。 谓马鸣曰。 若就世谛假名为我。 第一义谛我何可得。 马鸣知义不胜。 欲斩首以谢。 夜奢曰。 我法仁慈不斩汝首。 如来记汝。 后六百年当传法藏。 于是度令出家。 赧王(延靓王子)三十一年。 十一祖马鸣。 于南天竺。 以法藏付迦毗摩罗。 摩罗造无我论足一百偈。 此论至处。 魔外无不摧折。 秦(都雍)始皇(嬴政庄襄王子)四年西域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 齎佛经来化。 帝以其异俗囚之。 夜有丈六金神破户出之。 帝惊稽首称谢。 以厚礼遣出境(朱上行经录)。 十三年。 十二祖摩罗。 于南天竺以法藏付龙树。 树于佛灭后七百年出。 九十日中诵通三藏。 造大无畏论十万偈明第一义(一名大智度论。 龙树事迹见一十四祖纪)。 三十四年。 丞相李斯。 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制曰可○卫宏古文序(后汉)。 秦改古文以篆为隷国人诽谤。 时诸生为郎者。 七百人。 始皇密令冬月种瓜于骊山硎谷温处。 瓜实乃使人上书。 瓜冬有实。 诏博士诸生说之。 人人各异。 则皆使往视之。 而为伏机。 诸生方相论难。 因发机填之以土(汉书传注)。 述曰。 李斯劝秦。 焚书阬儒。 其为逆天道绝人理为甚矣。 崔浩劝太武。 废佛焚其经阬其徒。 此用秦旧法也。 韩愈之言曰。 人其人火其书。 此用崔浩遗法。 特不遇其君耳。 虽空言无祸。 使后世有人师用其语。 岂不为盛德之累戒之哉。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四(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14 来源:藏佛寺 链接:https://www.cangfosi.com/fojing/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