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八 内容: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八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五自周秦至于六朝。 世以为得正统。 若北魏齐周。 虽非相承。 而世居中原盛行典礼。 谓之北朝者。 不鄙夷之如晋五胡也。 隋氏虽受周禅。 而实能统一区宇继陈正朔。 此叙史者之微旨也。 矧北史之于二教。 盈虚消息所系良多。 故兹并陈用为照映。 北魏(都云中)太祖(拓拔珪)皇始二年诏赵郡法果为沙门统。 帝生知信佛。 初平中山所经郡国。 见沙门皆致敬。 禁军旅毋得有犯。 天兴元年。 诏于京城建五级浮图须弥殿耆阇山禅房讲堂。 悉务壮丽。 明元(嗣太祖子)永兴元年。 诏封法果为辅国宜城子(僧受俗官之始)神瑞元年。 加封法果为忠信侯。 二年。 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经戒。 谓曰。 自张道陵去世地上旷职今授汝天师之任。 清整道教开化郡生。 除削三张租米税钱之弊男女合炁之术(三张者。 张陵令病人输米悔过。 其后张修张角效之。 世号五斗米道)后二年。 老君遣玄孙上师真人李普文。 授太平素经图籙百六十卷。 辅佐北方太平真君(谓太武也)。 泰常元年。 加封法果为安城公。 寿八十余卒。 帝三临其丧諡灵公(赐諡之始)。 太武(焘明元子)始光元年。 勅天下寺改名招提(此翻十方常住)四月八日。 舆诸寺像行于广衢。 帝御门楼临观散华致礼(僧史略云。 西天王臣恨不覩佛。 于降生日舆像入城行道。 通夜供养。 谓之行像。 国国皆然)○嵩岳道士寇谦之。 奉老君所授书以献。 朝廷未之。 信独司徒崔浩上书赞其事。 帝忻然纳之。 遣使建玄都坛。 起静轮天宫。 勅谦之及门弟子。 位在诸王公上不称臣。 择大家子弟百二十人为道士。 二年。 帝诞节诏于佛寺建祝寿道场(圣节道场之始)神麚元年(麚音加牡鹿)帝诞节诏天下佛寺并建道场。 延和元年初凉土沙门玄高妙善禅观。 上遣使迎入平城。 甚加敬重。 命太子晃师事之。 太延五年。 太子晃被谗。 求哀于沙门玄高。 为作金光明忏。 帝梦先祖让之。 不当以谗疑太子。 帝以语崔浩。 浩曰。 太子结玄高以术致先帝恐陛下耳。 帝怒收玄高慧崇缢杀之。 高弟子玄畅在云中。 闻师遇害。 驰至泣曰。 和上神力当为我起。 高开眸曰。 大法盛衰在于迹耳。 但惜汝等行当如我。 唯玄畅得南渡。 汝等死后法当更兴。 法进号呼曰。 圣人去矣。 我何为生。 即见高于空中。 进问。 和上与崇公当生何所。 高曰。 我往恶处度生以顺本愿。 崇公已归安养。 大平真君元年。 寇谦之于嵩山立坛。 为帝祈福。 老君复降。 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 谦之以奏。 遂改元大赦。 述曰。 子不语怪神。 言诚可以为教世之法也。 夫老子圣人也。 或在天为君主。 或分形下教。 随时阐化。 则有之矣。 而寇谦之迺言。 于某处某处老君下降。 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 嘱以辅佐太平之说。 託崔浩以其书献。 诳惑当世之君。 何其怪哉。 厥后崔浩以释教虚诞之说。 劝于上遽起灭僧之祸。 此其法运之一厄也。 既而崔浩族诛太武被弑。 不令而终。 君臣俱遭冥罚。 宁不遗恨于谦之乎。 太平真君七年。 帝与崔浩皆信重寇谦之。 浩每言于帝曰。 佛法虚诞宜悉除之。 及帝讨盖吴(盖音閤)至长安入佛寺。 沙门饮从官酒。 见其室有兵器。 以白帝。 乃命有司桉诛沙门。 阅其财产大得酿具及守牧富人所寄藏物。 浩因说帝悉诛天下沙门。 诏征镇诸军有浮图形像胡经皆悉焚毁。 沙门无少长悉阬之。 太子屡谏不听。 乃密令缓宣诏书。 使远近豫闻得自为计。 沙门多亡匿。 收藏经像。 唯塔庙无复孑遗(孑吉列反。 单也。 孟子靡有孑遗)。 八年。 天大雷电殿室震倾。 帝所居被压几致于死。 十一年。 白足沙门昙始(足白于面时号白足)于元会之日杖锡宫门。 帝命趣斩之(趣音促)无所伤。 大怒自以佩刀击之不死。 又令捕投虎槛。 虎皆怖伏。 帝大惊召登殿拜谢。 忽身感厉疾(厉疠同癞疾也)痛不可忍。 群臣皆言。 崔浩毁佛所致。 帝惧甚。 时崔浩刻所撰国史于石。 以彰直笔。 帝恶其暴扬国恶。 乃令载浩露车。 使十人椎。 于车上溺其口(溺乃弔反小便)腰斩之。 诛及五族僚属百二十人。 即下诏复佛法。 初浩除释氏。 行路见弃像必停车溺之。 及族诛尸无收者。 人竞溺浩尸。 至糜溃乃止。 正平二年。 常侍宗爱弑帝于永安宫。 文成(濬太武孙)兴安元年。 诏曰。 夫为帝王者。 必祗奉明灵显彰仁道。 其能惠着生民济益群品。 虽在往古犹序风烈。 况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 寻生死者叹其达观。 览文义者贵其妙门。 助王政之禁律。 益仁智之善性。 排拨群邪开演正觉。 故前代已来莫不崇尚。 亦我国家常所尊事。 世祖太武德泽遐被。 沙门道士往往成林。 而寺舍之中致有凶党。 先朝桉治戮其有罪而已。 所司失旨一切禁断(切音窃汉书如刀一切)朕承鸿绪志隆圣道。 其令天下郡县各建浮图一区。 欲为沙门者听。 初罽宾沙门师贤五人来京。 值罢佛法。 假医术以守道。 复教之曰。 帝亲为五人下发。 以师贤为沙门统。 和平元年。 诏沙门统昙曜为昭玄沙门都统。 待以师礼(隋百官志。 昭玄寺掌佛教。 署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 置功曹主簿官。 以管诸郡沙门)。 六年。 疏勒国遣使进佛袈裟。 长二丈。 帝命焚试之。 以示灵异终日不然。 献文(弘。 文成长子)兴皇元年勅于五级太寺。 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佛五躯。 各长丈六。 用赤金二十五万斤。 三年。 昭玄都统昙曜言。 平齐户及民间。 能岁输粟入僧曹号僧祇粟。 遇凶年则出赈饥民。 又诸民犯重罪者为佛图户。 供诸寺扫洒。 帝许之。 于是僧祇粟遍天下(平齐户。 注家未尝言。 或云平民齐民之义。 僧祇此云大众。 佛图亦佛陀。 此云觉者。 言户者佛寺之民户也)。 五年。 帝雅好佛学。 每引朝士沙门共谈玄理。 有遗世之心。 是年昭传位太子。 徙居崇光宫称上皇。 建鹿野寺。 与禅僧数百习学禅定。 孝文(宏献文子改姓元氏。 迁都洛阳)延兴二年。 诏西天三藏吉迦夜译杂宝藏经等五部。 刘孝标笔受○上皇勅。 自今祭天地宗社勿复用牲。 唯荐以酒脯。 岁活七万五千牲命。 ○五台北寺法聪律师。 为众专讲四分律。 门人道覆录为义疏(此解四分律始)。 ○勅思远寺主僧显为沙门都统。 十七年。 诏懿德法师听一月三入殿。 俾朕餐禀道味饰光朝廷。 帝数幸王园寺。 与沙门谈论佛道。 十九年。 帝幸徐州白塔寺。 令道登法师讲成实论。 谓左右曰。 朕每览此论可以释人深情(僧史略云。 此论最多法相。 罗什删略以授嵩师。 嵩授渊。 渊授登。 此解论之始)○京兆王太子兴久病。 祈佛获愈。 愿舍王爵求出家。 表十上乃许。 赐名僧懿。 勅皇太子以四月八日为落发于嵩岳寺。 二十年。 太后冯氏。 出俗为尼居瑶光寺。 二十一年。 诏为太后建报德寺。 为罗什法师于所居旧堂建三级浮图○诏四月八日迎洛京诸寺佛像入阊阖宫。 受皇帝散华礼敬。 岁以为常○诏诸郡僧寺长夏安居。 令清众数处讲说。 以僧祇粟供备。 宣武(恪。 孝文次子)景明二年。 诏僧犯杀人依俗格断。 余犯悉付昭玄都统。 以内律僧制判之。 时崔暹好佛法。 以僧尼猥滥。 奏设科条一篇。 事密而法平。 勅付昭玄都统法上以为检约。 四年。 南天竺国遣使贡辟支佛牙。 永平元年。 诏中天竺国勒那摩提。 于太极殿译经。 北天竺国菩提流支。 于紫极殿译经。 帝亲预笔受。 二年。 帝御式乾殿讲维摩经。 时西域沙门至者三千人。 南方歌荣国世不与东土通。 有僧菩提跋陀来。 诏建永明寺。 以居外国沙门。 延昌四年。 太后高氏出俗为尼。 居瑶光寺○洛阳段晖所居。 闻地下钟声。 掘之得金佛一菩萨像二。 趺上铭曰。 晋泰始二年中书监荀勗造。 晖遂舍宅为寺。 后有盗欲窃此像。 像高声唱贼贼。 人至被获○裴植母夏侯氏。 年踰七十。 以身自施三宝为婢。 供寺扫洒。 三子瑜粲衍并奴服。 泣涕以从。 各以布帛赎免之。 其后竟出家为尼。 入嵩高山积岁乃还。 植官度支尚书。 瑜等皆至刺史。 母临终遗令以沙门礼葬。 粲深好释学。 每升座讲说。 听者服其理辩。 孝明(诩。 宣武第二子)熙平元年。 太后胡氏于洛阳建永宁寺佛殿。 如太极殿。 门南如端门。 作真金像。 高丈六。 浮图九层。 高九十丈。 上刹高十丈。 每夜静铃铎之声闻于十里。 神龟元年。 诏诸郡立五级浮图。 正光二年。 勅宋云沙门法力等。 往西天求经。 四年。 宋云等使西竺诸国还。 得佛经一百七十部○帝加元服。 命沙门道士讲道禁中。 帝曰。 佛与老子同时否。 道士姜斌曰。 开天经云。 老子定王三年生。 年八十五西入化胡。 以佛为侍者。 沙门昙谟最曰。 吾佛以昭王二十六年生。 穆王五十二年灭。 自灭后至定王三年。 凡三百四十五年老子方生。 而言化胡。 无乃谬甚。 帝令群臣详定真伪太尉萧综等劾奏。 开天伪经。 罪当惑众。 诏流斌于马邑。 武泰元年(梁大通元年也)十月达磨自梁入魏。 止嵩高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 帝闻师异迹。 三诏不至。 就赐磨纳袈裟金钵银水瓶缯帛。 孝庄(子攸彭城王勰子)永安元年。 太后胡氏。 出俗为尼。 居瑶光寺。 冀州沙门法庆为行无赖。 为其徒所摈。 乃去为祅术说。 渤海李归伯率乡人为乱。 众推庆为主。 自号大乘佛。 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汉王。 屠灭寺舍斩害僧尼焚烧经卷。 云新佛出世除去众魔。 诏元遥使持节讨破之。 禽法庆归伯。 传首京师。 余党悉平。 三年。 宗玄先生孟仲晖造夹紵佛。 其像每夜绕座行道。 足迹成文。 士庶瞻敬咸仰神异。 后五年像忽隐去。 节闵(恭广陵王羽子)普泰元年。 国子博士卢景祐通达佛法。 人称居士。 帝亦待以不臣。 从兄仲礼作乱累及景系晋阳狱。 景祐至心诵经。 枷锁自脱。 帝闻其异贷出之。 孝武(修广平王之子)永熙元年。 洛京平等寺建浮图成。 帝设万僧斋。 石像俯首终日。 大众感其神应。 二年。 永宁寺大浮图灾火。 三月不息。 后东莱人咸见浮图在海中。 俄为云雾所蔽。 文帝(宝炬孝文之孙。 迁都长安号西魏)大统元年。 勅沙门道臻为沙门大统○初祖达磨坐少林九年。 先传法及袈裟于慧可。 乃往禹门千圣寺。 十月五日端坐示灭。 门人奉全身葬熊耳山定林寺。 明年使者宋云西域还。 遇师手携隻履翩翩独迈。 云归为言。 门人启圹视之。 唯空棺隻履(宋云使西域。 至孝明正光四年还国。 据今十三年矣。 今称云还遇达磨者。 恐曾再使。 不然则别一使人。 误书为宋云耳)孝静(善见清河王亶之子。 迁都于邺号东魏)。 天平元年。 洛州刺史韩贤素不信佛。 白马寺有汉明帝时经函。 时放光明。 世藏为宝。 贤往寺斫破之。 未几州人韩木兰作乱。 一贼自尸中起。 以刀斫贤胫断而死。 人谓毁函之报若是其速。 述曰。 经函放光。 佛道之彰化也。 世之昧者。 则斥为怪诞。 故恶之斫破之。 由其本心素无信耳。 一贼忽起斫其胫。 如斫其函。 感报之速。 自心之召也。 世人见佛经说地狱果报。 必曰。 佛设此等语以怖人。 佛圣智通三世。 见人造善恶者。 能预告以祸福。 使人知所劝惩耳。 非故设此语以怖人也。 作不善降之百殃。 岂亦怖人之语邪。 兴和四年。 时魏境有寺三万所僧尼二百万人。 ○魏书佛老志云。 生生之类。 三世神识常不灭。 凡为善恶必有报应。 渐积胜业陶冶粗鄙(粗仓胡反不精)经无数形澡鍊神明。 乃至无生而得佛道。 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 谓之三归。 若君子之三畏也(语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又有五戒。 去杀盗淫妄言饮酒。 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 又说六道受生六度进行。 及佛身真应不生不灭。 舍利塔庙。 教法流广之义。 最为深密(北齐魏收撰北魏书)。 述曰。 有一代君臣。 必有一代之史。 所以记诸言动法不法也。 尧舜之德必书。 跖蹻之行必书。 天时人事善恶臧否莫不毕录。 有可法有可诫谓之信史。 若是其可也。 自佛法来东举世知所宗上真文秘要盈满天下。 明心见性之道可坐以进益物救世正在仁义。 久久弊诈日起之后。 通人胜士钦挹风规。 历代修史之家。 未尝不列叙其事。 故范晔之论西域曰。 佛道神化兴自身毒(音乾笃即天竺也)西汉方志莫有称焉。 岂道闭往运而数开叔叶乎。 袁宏之着汉纪曰。 天竺有佛道焉。 能化通万物。 而大济群生。 唐正观称制晋书。 摩什图澄皆列于传。 而赞之曰。 垂文阐教通幽洞冥。 魏收撰魏书。 其志佛老曰。 佛言三世神识常不灭。 凡为善恶必有报应。 渐积胜业乃至无生。 此皆诸史叙佛之明义。 知佛道果可以益物救世云耳。 异哉。 欧阳氏之修唐书也。 凡释氏之事有裨国政开人心者。 悉删去之。 适足以存旧史之该赡。 其乏通学守隘见有若是。 谓之信史。 未信也。 北齐(都邺)文宣(高洋受东魏禅)天保元年。 诏高僧法常入内讲涅槃经。 拜为国师(国师始此)○法师昙延。 长九尺六寸。 帝每召入问道。 会周使周弘正来聘。 大臣举师接伴。 弘正恃才任气。 及见延悠然意消。 求师画象所着经疏以归。 帝益加重。 进位昭玄上统○嵩山宝公向白鹿山行。 忽闻钟声见一门。 题曰灵隐之寺。 有梵僧自外来。 宝随入寺坐法堂床上。 仰视屋间开孔如井。 有僧从孔飞下。 至六十余人。 坐已各问。 今日何处斋。 或言豫章成都岭南蓟北五天竺。 动千万里。 最后一僧至。 众问何迟。 答曰。 相州彼岸寺鉴禅师讲会。 各各竪义。 有一小僧。 难问蜂起。 殊为可观。 不觉日暮。 宝起曰。 鉴禅师是我和上。 诸僧直视宝。 顷之遽失其寺。 乃独坐柞木上(柞音昨栎也)出山问大统法上。 上曰。 此寺佛图澄所造。 贤圣居之。 或隐或见。 至今山行犹闻钟声。 二年。 诏稠禅师至邺都建云门寺以居之。 师宴坐一室未尝送迎。 帝至。 弟子劝之。 师曰。 宾头卢迎王七步。 致王失国。 吾德虽不逮仪相似之。 所以不敢自欺。 冀致福于帝耳。 帝惑左右。 以师慢己欲躬加害。 师旦出寺二十里拱立道旁。 帝怪问之。 师曰。 恐血污伽蓝耳。 帝即悔谢。 谓僕射扬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谤耶。 遂同辇还宫。 问曰。 弟子前身何人。 师曰。 曾作罗刹王。 今犹好杀祝盆水使视之。 见群罗刹在后。 帝大敬信。 请受菩萨戒。 永不食肉。 尽停五坊鹰犬伤生之具及境内屠杀○诏置昭玄上统。 以沙门法上为大统。 令史员置五十余人。 所部僧尼四百余万。 四万余寺。 咸禀风教。 帝筑坛具礼。 尊为国师。 布发于地令上统践之升座。 后妃重臣皆受菩萨戒○帝在晋阳。 使人乘一驼。 勅曰。 可向寺取经函。 使问所在。 帝曰。 任驼出城。 及出奄然如梦。 至山腹有寺。 群沙弥见之曰。 高洋驼来。 便引见老僧。 僧问。 高洋作天子何如。 使曰。 圣明。 僧曰。 汝来何为。 使曰。 令取经函。 僧曰。 洋在寺嬾读经。 令于北行取之。 使者反命。 六年。 初道士陆修静。 以梁武弃老子教。 遂奔入魏。 暨文宣事佛。 静等忌之。 诣阙自陈。 请与释子角法。 帝许之。 静以咒术令僧衣钵皆飞宫殿梁柱皆震。 帝顾谓大统法上曰。 佛门岂无人哉。 上统举昙显。 显时被酒。 出曰。 汝曹问者敢以小术自肆。 即以稠禅师衣置地。 道流并力不能动。 显自取置梁间使咒。 梁柱亦不动。 静曰。 释自标为内教。 内即小也。 显曰。 天子居九重之内。 亦应小于百官乎。 静气咽无对。 群臣皆忭跃。 帝乃下诏。 令道士自谓得神仙者。 可上三爵台飞腾远举。 其不能者。 宜诣昭玄上统剃度。 有不从者杀四人。 遂下诏曰。 祭酒道者。 世中假妄麴糵是味。 清虚焉在。 瞿脯斯甘慈悲永隔。 上异仁祠下乖祭典。 宜皆禁绝不复遵事。 于是齐境皆无道士。 述曰。 修静生于晋末与远公游。 尸解于宋之泰始。 则说简寂。 自泰始至梁天监。 已四十年。 不应今日复有修静。 若曰因梁弃道自梁奔魏。 当云陆修静之门徒。 斯为可信也矣。 梁荆州居士陆法和。 以元帝为魏所破。 遂归于齐。 帝以为太尉赐甲第。 和乞为佛寺。 其徒七百人悉修禅法。 一朝礼佛坐床上而终。 将敛缩身止三尺。 敛毕。 帝更令开视。 唯一空棺。 甞题壁云。 十年天子犹尚可(文宣在位十年)百日天子急如火(废帝在位百日)周年天子递代坐(孝昭在位不及一年)人惧涂削之。 终不能灭。 七年。 帝以内藏梵经千夹。 命三藏那连耶舍于天平寺翻译勅大统法上沙门都法顺监译。 帝躬礼梵文。 谓群臣曰。 此三宝之鸿基。 礼宜偏敬(偏犹专也)○沙门尊称居士万天懿。 优婆塞智希。 并于邺城译经。 十年。 帝幸辽阳甘露寺禅居深观。 勅非军国大事不得闻。 述曰。 世谓文宣残忍。 果于刑戮。 至欲比之桀纣。 然观其译经修禅受戒禁杀尊礼国师罢黜道教。 其敬佛为甚至。 盖由前身为圣寺沙弥。 以智愿力出现世间。 居人王位行佛法事。 而初年好杀。 特其残习之所为耳。 非如桀纣不遇佛法行杀无悔者之比也。 武成(湛高祖第九子)河清二年。 诏慧藏法师于太极殿讲华严经(晋译六十卷者)孙敬德先造观音像。 后有罪当死。 梦沙门教诵经可免。 既觉诵满千遍。 临刑刀三折。 主者以闻。 诏赦之。 还家见像项上。 有三刀痕。 此经遂行。 目为高王观世音经。 述曰。 此经止十句。 即宋朝王玄谟。 梦中所授之文。 今市肆刊行。 孙敬德所诵者是。 后人妄相增益。 其文猥杂。 遂使识者疑其非真。 又本朝嘉祐中。 龙学梅挚妻失目使祷于上竺。 一夕梦白衣人教诵十句观音经。 遂诵之不辍。 双目复明。 清献赵公刊行其事。 大士以兹至简经法。 救人于危厄之中。 古今可纪者三验矣。 可不信乎。 后主(纬武成长子)武平六年。 沙门宝暹十人。 往西天求经还。 得梵本二百六十部。 隆化元年。 诏修邺都白马寺佛图澄所造塔得舍利三。 盛以宝瓶。 广武王邕置水晶钵行道祈请。 舍利忽浮水面。 右转七匝。 北周(都长安)闵帝(宇文觉太祖第三子受西魏禅)元年(即西魏大统二十四年。 受禅今改元)诏僧实禅师为周国三藏○诏以舍利藏蒲州常念寺。 大放光明自瓶而出。 乃建浮图以表祥异○帝猎于檀山。 遥指山上问群臣。 有所见乎。 掌书记卢光独曰。 见一沙门。 帝曰。 是矣。 即解围而还乃令光于见处造浮图。 掘基一丈得锡杖瓦钵。 武帝(邕太祖第四子)保定三年。 诏曰。 岁在昭阳(三阳孟春)龙集天并(龙集者。 东方苍龙为岁首也。 天并岁在申也)当令所司奉造一切经藏。 始乎生灭之教讫于泥洹之说云云。 天和四年。 沙门藏称。 于长安译经。 沙门至德译法华经普门重颂偈○诏名儒僧道申述三教。 沙门道安作二教论。 以儒道九流为外教。 释氏为内教。 帝信道士张宾卫元嵩之赞。 以谶纬黑衣当王。 心忌释氏。 张宾说帝曰。 唐虞无佛图而国安。 齐梁有寺舍而祚短。 但利民益国即称佛心。 夫佛以大慈为本。 终不苦役黎民虔恭泥木。 请造平延大寺容着四海苍生。 不立曲见伽篮遍安大乘五典。 以平延者。 无问道俗罔择怨亲。 以城隍为塔寺。 即皇帝是如来。 用郭邑作僧坊。 和夫妻为圣众。 推令德作三纲。 尊耆年为上座。 选仁智充知事。 求勇恪作法师。 是以六合无怨纣之心。 八方有歌周之咏云云。 四年二月。 集百僚僧道于文德殿。 讨论释老同异。 建德元年正月。 帝幸玄都观自升座讲说。 公卿僧道互为难问○时长安有李练者。 神异不测。 每夜于街上大哭释迦牟尼佛。 如此屡月。 后二年果有废释之事。 二年二月。 集百僚僧道论三教先后。 以儒为先。 道次之。 释居后○诏群臣沙门道士。 于内殿博议三教。 法勐法师立论理胜。 司隷大夫甄鸾上笑道论。 凡三十六篇。 用笑道家三十六部。 以释教有十二部。 今三倍胜之(弘明集)○帝集僧道。 宣旨曰。 六经儒教于世为宜。 真佛无像空崇塔庙。 愚人信顺徒竭珍财。 凡是经像宜从除毁。 父母恩重沙门不敬。 斯为悖逆之甚。 国法岂容。 并令反俗用崇孝养。 时慧远法师出众抗答曰。 若以形像无情。 事之无福。 国家七庙岂是有情。 帝曰。 佛经外国之法。 故当废之。 七庙上世所立。 朕亦不以为然将同废之矣。 师曰。 若以外国之法非此所用。 仲尼所说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亦应不行。 七庙若废则五经无用。 三教同废何以治国。 帝曰。 鲁与秦晋。 封域虽殊。 莫非一王之化。 师曰。 若秦鲁同一王化。 震旦天竺同在阎浮轮王一化。 何不同遵。 帝与师往复数至十二。 帝不能屈。 三年五月。 帝欲偏废释教。 令道士张宾饰诡辞以挫释子。 法师知玄抗酬精壮。 帝意宾不不能制。 即震天威以垂难辞。 左右吒玄听制。 玄安庠应对。 陈义甚高。 陪位大臣莫不钦难。 独帝不说。 明日下诏。 并罢释道二教。 悉毁经像。 沙门道士并令还俗。 时国境僧道反服者二百余万○六月诏释道有名德者。 别立通道观。 置学士百二十员。 着衣冠笏履。 以彦琮等为学士。 沙门道安有宿望欲官之。 安以死拒号恸不食而终(前曾作二教论)○法师静蔼闻诏下。 诣阙奉表求见。 帝引对。 极陈毁教报应之事。 帝改容谢遣之。 遂遁入终南山。 号泣七日。 坐磐石引刀自条其肉。 挂膓胃于松枝。 捧心而卒。 白乳旁流凝于石上。 闻者莫不流涕。 述曰。 佛道本常。 有时而阨者。 世人之业感耳。 以故大小三灾业感之大。 三武灭僧。 业感之小。 然每当灭则必有圣贤者出。 魏武有昙始。 周武有知玄道安静蔼。 皆为法忘身求复大教。 而蔼之条肉捧心。 世或谓。 其徒自苦辛。 殊不知纵无益于当朝。 犹足以感动世人俾知为法之切有若此者。 武帝废之。 宣帝复之。 曾不数年其道复振。 畴知非蔼师诚感之应乎。 六年。 伐齐灭之。 并毁齐境佛教经像。 时僧尼反服者三百余万。 宣政元年六月。 帝感疠疾。 身疮大发遂殂(补注引僧传)。 宣帝(斌武帝子)大成元年。 先是沙门道林以学业进见。 与武帝议论二十日。 酬酢七十番。 帝不能屈。 遂许以复教。 会帝殂。 至是道林申请尤力。 上许之。 遂下诏曰。 先帝惑于异论。 以释道为无益。 故废而不行。 然大教所系讵宜罢黜。 今简耆旧有道者二百二十人。 勿翦发毁形。 于东西二京陟岵寺为国行道。 乃勅智藏等长发为菩萨僧。 充寺主。 华冠璎珞作菩萨大士相○诏曰。 三宝尊重特宜修敬。 其令旧沙门有德行者。 于政成殿西安居行道○追封孔子为邹国公。 静帝(衍宣帝子)大定元年。 诏天下并复释道二教。 复立佛天尊像。 丞相杨坚。 与陟岵寺智藏灵干等再落发。 度僧二百二十人。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八(终)然河图洛书天道所以下教于世者。 岂当以神怪非之乎。 是则老子圣人或在天为君主。 或分形下教。 皆随时以阐化也。 当老子之下教寇君。 授之经法任以天师。 俾除削三张之弊。 其言有足取也。 至嘱以辅佐太平之说。 故能造阙下以献其书。 崔浩引而进之。 太武信而纳之。 未足为过也。 一旦崔浩以恶释之心劝其上。 于是遽起桉诛沙门之祸。 酷哉此时其法运之一厄乎。 既而崔浩族诛。 太武被弑。 不令之终足彰其罪。 及文成诏复佛法大建浮图一翕一张曾不足以累本常之道也。 世或以毁释过谦之者。 然谦之特受教于老君。 以告人主耳。 初未甞创毁释之论。 毁释自太武崔浩起也。 夫法运之通塞数也。 人心之好恶势也。 势与数合。 佛力不能移也。 故知太武崔浩之毁释执与数合。 非谦之之过也。 炀帝师智者。 及智者亡弑父窃位。 下罢僧毁寺之诏而卒沮于事。 岂智者教之耶。 卫元嵩教周武。 赵归真教唐武。 比诚教之也。 君与臣俱遭冥罚。 非不幸也。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13 来源:藏佛寺 链接:https://www.cangfosi.com/fojing/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