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迦谱卷第三 内容: 释迦谱卷第三梁沙门释僧祐撰释迦竹园精舍缘记第十九释迦祇洹精舍缘记第二十释迦发爪塔缘记第二十一释迦天上四塔记第二十二优填王造释迦栴檀像记第二十三波斯匿王造释迦金像记第二十四阿育王弟出家造释迦石像记第二十五释迦留影在石室记第二十六释迦竹园精舍缘记第十九(出昙无德律)摩竭王瓶沙。 作如是念。 世尊若初来所入处。 便当布施作僧伽蓝。 时王舍城有迦兰陀竹园。 最为第一。 时佛知王心念即往竹园。 王遥见世尊来。 即便下象。 取象上褥叠为四重。 敷已。 白佛言。 愿坐此座。 世尊即就座而坐。 时瓶沙王捉金澡瓶。 授水与佛白言。 此王舍城。 迦兰陀竹园最为第一。 今以奉施愿慈纳受。 佛告王言。 汝以此园施佛及四方僧。 何以故。 若是佛所有。 若园若房若衣钵等物。 一切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 无能用者。 悉应恭敬如塔寺法。 即如佛言。 我今以此竹园施佛及四方僧。 愿慈愍故为我纳受。 时世尊说偈。 劝喻瓶沙王。 即勅巧匠。 即日营立堂房楼阁彫文刻镂宝物庄严。 通水造桥泉井给施。 愿常受用使福无尽(竹园冬夏常茂。 亦名为寒林也。 中本起经云。 罗阅祇园长者迦兰陀。 心中念言。 可惜我园施与尼乾。 佛若先至奉佛及僧。 悔恨前施永为弃捐。 长者至心卧不安席。 先福追逮福德应合。 大鬼将军名曰半师。 承佛神旨如其心念。 即召阅叉推逐尼乾。 裸形无耻不应止此。 鬼师奉教。 挝打尼揵拕拽器物。 尼乾惊怖驰走而言。 此何恶人暴害乃尔。 鬼师答曰。 长者迦兰陀。 当持竹园作佛精舍。 大鬼将军半师见勅。 逐汝辈耳。 明日尼乾共诣长者。 深责何故改施。 令吾等类被打委顿。 不谓长者见困如此迦兰陀心中喜悦。 吾愿遂矣。 佛圣广覆照。 我至心。 即答尼乾此诸鬼师。 强暴贪瞋惧必作害。 不如委去更求其安。 尼乾心恨即日悉去。 长者欢喜修立精舍。 僧房座具众严都毕。 行诣树下请佛及僧。 众祐受施止顿一时。 大化普济靡不欣乐。 又菩萨藏经云。 阿难。 我今于此竹园中。 转此菩萨藏经。 不退转轮。 断一切众生疑。 阿难。 过去诸佛亦皆于此虚空地。 分说是菩萨藏经。 阿难所有贪欲瞋恚愚痴众生。 入此竹园不发贪欲瞋恚愚痴。 阿难。 如来虽住诸余精舍。 而皆无有如是功德。 何以故。 阿难。 今此迦兰陀竹林。 畜生入者不发淫欲。 众鸟入者非时不鸣。 摩竭瓶沙浇顶大王者。 初登位与诸婇女。 入此园中共相娱乐。 入已自觉。 心无淫欲娱乐戏事。 诸婇女众亦皆自觉。 心无有欲不乐戏乐。 时王欢喜每作是念。 愿世有佛出于我国。 当以是园奉上于佛。 佛于中住我当闻法。 何以故。 可供养者应住此园。 非五欲人所应得住。 是园无有虺蛇蜈蚣蚊虻毒螫。 若住其中无复毒心。 亦是竹园不共功德)。 释迦祇洹精舍缘记第二十(出贤愚经)舍卫国王波斯匿。 有一大臣。 名曰须达。 居家巨富财宝无限。 好喜布施赈济贫乏及诸孤老。 时人因行为其立号。 名给孤独。 尔时长者生七男儿。 年各长大为其纳娶。 次第至六。 其第七儿。 端正殊异偏心爱念。 当为娶妻欲得极妙容恣端正有相之女。 为儿求之。 即语诸婆罗门言。 谁有好女相貌备足。 当为我儿往求索之。 诸婆罗门便为推觅。 展转行乞到王舍城。 城中有一大臣。 名曰护弥。 财富无量信敬三宝。 时婆罗门到家从乞。 国法施人要令童女持物布施。 护弥长者时有一女。 威容端正颜色殊妙。 即持食出施婆罗门。 婆罗门见心大欢喜。 我所觅者今日见之。 即问女言。 叵有人来求索汝不。 答言未也。 问言。 女子汝父在不。 其女言在。 婆罗门言。 语令出外我欲见之。 与共谈语。 时女入内白其父言。 外有客人欲得相见。 父便出外。 时婆罗门。 问讯起居安和善吉。 舍卫国王有一大臣。 字曰须达辅相识不。 答言未见。 但闻其名。 报言知不。 是人于彼舍卫国中。 第一富贵如汝。 于此间富贵第一须达。 有儿端正殊妙。 卓略多奇。 欲求君女为可尔不。 答言可尔。 值有估客欲至舍卫。 时婆罗门作书因之。 送与须达具陈其事。 须达欢喜诣王。 求假为儿娶妇。 王即听之。 大载珍宝趣王舍城。 于其道次拯济贫乏。 到王舍城。 至护弥家为儿求妻。 护弥长者欢喜迎逆。 安置敷具暮宿其舍。 家内搔搔办具饮食。 须达念言。 今此长者。 大设供具欲作何等。 将请国王太子大臣。 长者居士婚姻亲戚设大会耶。 思惟所以不能了知。 而问之言。 长者今暮。 躬自执劳经理事务。 施设供具。 为欲请王太子大臣。 答言不也。 欲设婚姻亲戚会耶。 答言。 请佛及比丘僧。 于时须达闻佛僧名。 啬然毛竪如有所得心情悦豫。 重问之言。 云何名佛愿解其义。 长者答言。 汝等闻乎净饭王子厥名悉达。 其生之日天降瑞应。 三十有二万神侍卫。 即行七步举手而言。 天上天下唯我为尊。 身黄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应王金轮典四天下。 见老病死苦不乐在家。 出家修道。 六年苦行。 得一切智尽结成佛。 降诸魔众十八亿万。 号曰能仁。 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光明照耀三达遐鉴。 故号佛也。 须达问言。 云何名僧。 护弥答言。 佛成道已。 梵天劝请转妙法轮。 至波罗捺鹿野苑中为拘隣五人转四真谛。 漏尽结解便成沙门。 六通具足四意七觉八道悉练。 上虚空中八万诸天得须陀洹。 无量天人发无上道意。 次度郁卑迦叶兄弟千人。 漏尽意解。 如其五人次第得度。 舍利弗目连徒众五百亦得应真。 如是之等神足自在。 能为众生良祐福田故名僧也。 须达闻说如此妙事。 欢喜踊跃感念信敬。 企望至晓当往见佛。 诚款神应见地明晓寻明即往罗阅城门。 夜三时开。 初夜中夜后夜。 是谓三时。 中夜出门见有天祠。 即为礼拜忽忘念佛。 心目还闇便自念言。 今夜故闇。 若我往者。 为恶鬼勐狩见害。 且还入城待晓当往。 有亲友终生于四天。 见其欲悔便下语之。 居士莫悔也(我是汝昔善知识。 蜜肩婆罗门。 因闻法得生天。 今为大势门神。 故相劝耳)汝往见佛得利无量。 正使令得百车珍宝。 不如转足一步至趣世尊所。 得利深过踰于彼。 居士莫悔。 正使令得一四天下满中珍宝。 不如举足一步至世尊所所得利益。 盈踰过于彼百千万倍。 须达闻天说如此语。 益增欢喜敬念世尊。 闇即得晓。 寻路往至到世尊所。 尔时世尊。 知须达来出外经行。 是时须达遥见世尊。 犹如金山相好威容。 俨然昞着。 过踰护弥所说万倍。 覩之心悦不知礼法。 直问世尊。 不审瞿昙起居何如。 世尊即命令就座。 时首陀会天遥见。 须达虽覩世尊。 不知礼拜供养之法。 化为四人行列而来。 到世尊所接足作礼。 胡跪问讯起居轻利。 右绕三匝却住一面。 是时须达见其如是。 乃为愕然而自念言。 恭敬之法事应如是。 即起离座如彼礼敬。 问讯起居。 右绕三匝却住一面。 尔时世尊即为说法。 四谛微妙苦空无常。 闻法欢喜便染圣法。 成须陀洹。 譬如净洁白[叠*毛]易染为色。 长跪合掌问世尊言。 舍卫城中如我伴辈。 闻法易染更有如我比不。 佛告须达。 更无有二如卿之者。 舍卫城中人多信邪。 难染圣教。 须达白佛。 唯愿如来。 垂神降屈临赴舍卫。 使中众生除邪就正。 世尊告曰。 出家之法与俗有别。 住止处所应当有异。 彼无精舍云何得去。 须达白佛言。 弟子能起。 愿见听许。 世尊默然须达辞往。 为儿娶妇竟辞佛还家因白佛言。 还到本国当立精舍。 不知模法。 唯愿世尊。 使一弟子共往勅示。 世尊思惟舍卫城内。 婆罗门信邪倒见。 余人往者必不能办。 唯舍利弗。 是婆罗门种。 少小聪明神足兼备。 去必有益即便命之。 共须达往。 须达问言。 世尊足行日能几里。 舍利弗言。 日半由旬。 如转轮王足行之法。 世尊亦尔。 是时须达。 即于道次。 二十里作一亭舍。 计校功作出钱雇之。 安止使人饮食。 敷具悉皆令足。 从王舍城至舍卫国。 还来到舍。 共舍利弗桉行诸地。 何处平博中起精舍。 桉行周遍无可意处。 唯王太子祇陀有园。 其地正平其树郁茂。 不远不近正得处所。 舍利弗告须达言。 今此园中宜起精舍。 若远作之乞食则难。 近处愦闹妨废行道。 须达欢喜到太子所。 白太子言。 我今欲为如来起立精舍。 太子园好今欲买之。 太子笑言。 我无所乏。 此园茂盛。 当用游戏逍遥散志。 须达殷勤乃至再三。 大子贪惜增倍求价。 谓呼价贵当不能买。 语须达言。 汝若能以黄金布地。 令间无空者便当相与。 须达曰诺。 听随其价。 太子祇陀言。 我戏语耳。 须达白言。 为太子法不应妄语。 妄语欺诈。 云何绍继抚恤人民。 即共太子欲往讼了。 时首陀会天。 以当为佛起精舍故。 恐诸大臣偏为太子。 即化一人下。 为评详语太子言。 夫太子法不应妄语。 已许价决不宜中悔。 遂断与之。 须达欢喜。 便勅使人象负金出。 八十顷中须臾欲满。 残有少地。 须达思惟何藏金足。 不多不少当足满之。 祇陀问言嫌贵置之。 答言不也。 自念金藏何者。 可足当补满之。 祇陀念言。 佛必大德。 乃使斯人轻宝乃尔。 教齐是止勿更出金。 园地属卿树木属我。 自起门屋上佛。 共立精舍。 须达欢喜即然可之。 便即归家当施功作。 六师闻之往白国王。 长者须达买祇陀园。 欲为瞿昙沙门兴立精舍。 听我徒众与共捔术。 沙门得胜便听起立。 若其不如不得起也。 瞿昙徒众住王舍城。 我等徒众当住于此。 王召须达而问之言。 今此六师云。 卿买祇陀园。 欲为瞿昙沙门起立精舍。 求共沙门弟子捔其技术。 若得胜者得立精舍。 苟其不如便不得起。 须达归家。 着垢腻衣愁恼不乐。 时舍利弗明日时到。 着衣持钵至须达家。 见其不乐即问之曰。 何故不乐须达答言。 所立精舍但恐不成。 是故愁耳。 舍利弗言。 有何事故畏不成就。 答言。 今诸六师诣王求捔。 尊人得胜听立精舍。 若其不如遮不听起。 此六师辈出家来久。 精诚有素所学技术。 无能及者。 我今不知尊人技艺能与捔不。 舍利弗言。 正使此辈六师之众。 满阎浮提数如竹林。 不能动吾足上一毛。 欲捔何等自恣听之。 须达欢喜。 更着新衣沐浴香汤。 即往白王我已问之。 六师欲捔恣随其意。 国王是日告诸六师。 今听汝等共沙门捔。 时诸六师宣语国人。 却后七日。 当于城外宽博之处。 与沙门捔。 舍卫国中十八亿人。 时彼国法击鼓会众。 若击铜鼓十二亿人集。 若打银鼓十四亿人集。 若振金鼓一切皆集。 七日期满。 至平博处椎击金鼓。 一切都集。 六师徒众有三亿万人。 是时人民悉为国王。 及其六师敷施高座。 尔时须达。 为舍利弗而施高座。 时舍利弗。 在一树下寂然入定。 诸根寂默游诸禅定。 通达无碍而作是念。 此会大众习邪来久。 憍慢自高草芥群生。 当以何德而降伏之。 思惟是已当以三德。 即立誓言。 若我无数劫中。 慈孝父母。 敬尚沙门婆罗门者。 我初入会一切大众当为我礼。 尔时六师见众已集。 而舍利弗独未来到。 便白王言瞿昙弟子。 自知无术伪求捔能。 众会既集怖畏不来。 王告须达汝师弟子。 捔时已至宜来谈论。 时须达至舍利弗所。 长跪白言。 大德。 大众已集。 愿来诣会。 时舍利弗从禅定起。 更整衣服。 以尼师坛着左肩上。 徐祥而步如师子王。 往诣大众。 是时众人见其形容法服有异。 及诸六师忽然起立。 如风靡草不觉为礼。 时舍利弗。 便昇须达所敷之座。 六师众中有一弟子。 名劳度差。 善知幻术。 于大众前咒作一树。 自然长大荫覆众会。 枝叶郁茂花果各异。 众人咸言。 此变乃是劳度差作。 时舍利弗。 便以神力作旋岚风。 吹拔树根倒着于地。 碎为微尘。 众人皆言舍利弗胜。 劳度差不如。 又复咒作一池。 四面皆以七宝。 池水之中生种种花。 众人咸言。 是劳度差之所作也。 时舍利弗。 化作一大六牙白象。 一一牙上有七莲花。 一一花上有七玉女。 其象徐庠往诣池边。 并含其水池即消灭。 众人悉言。 舍利弗胜。 劳度差不如。 劳度差复作一山七宝庄严。 泉池树木花果茂盛。 众人咸言。 此是劳度差作。 时舍利弗。 即便化作金刚力士。 以金刚杵遥用指之。 山即破坏无有遗余。 众会皆言舍利弗胜。 劳度差不如。 复作一龙身有十头。 于虚空中雨种种宝。 雷电振地惊动大众。 众人咸言。 此是劳度差作。 时舍利弗。 便化作一金翅鸟王。 擘裂噉之。 众人皆言。 舍利弗胜。 劳度差不如。 复作一牛。 身体高大。 肥壮多力麁脚利角。 跑地大吼奔队来前。 舍利弗。 化作师子分裂食之。 众人言曰舍利弗胜。 劳度差不如。 复变其身作夜叉鬼。 形体长大头上火然。 目赤如血爪牙长利。 口自出火惊跃奔赴。 时舍利弗。 自化身作毗沙门王。 夜叉恐怖即欲退走。 四面火起无有去处。 唯舍利弗边凉冷无火。 即时屈伏。 五体投地求哀脱命。 辱心已生。 火即还灭。 众咸唱言。 舍利弗胜。 劳度差不如。 时舍利弗身昇虚空。 现四威仪行住坐卧。 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东没西踊西没东踊。 北没南踊南没北踊。 或现大身满虚空中。 而复现小。 或分一身作百千万亿身。 还合为一。 于虚空中忽然在地。 履地如水履水如地。 现是变已还摄神足。 坐其本座。 时会大众见其神力。 咸怀欢喜。 时舍利弗。 即为说法。 随其本行宿福因缘。 各得道迹。 或得须陀洹斯陀含。 阿那含阿罗汉者。 六师徒众三亿弟子。 于舍利弗所。 出家学道。 捔技已讫。 四众便罢各还所止。 长者须达共舍利弗。 往图精舍。 须达手自捉绳一头。 时舍利弗自捉一头。 共经精舍。 时舍利弗欣然含笑。 须达问曰。 尊人何笑。 答言。 汝始于此经地。 六欲天中宫殿已成。 即借道眼须达。 悉见六欲天中严净宫殿。 问舍利弗。 是六欲天何处最乐。 舍利弗言。 下三天中色欲深厚。 上二天中憍逸自恣。 第四天中少欲知足。 恒有一生补处菩萨。 来生其中法训不绝。 须达言曰。 我正当生第四天中。 出言已竟余宫悉灭。 唯第四天宫殿湛然。 复更徙绳。 时舍利弗惨然忧色。 即问尊者何故忧色。 答言。 汝今见此地中蚁子不耶。 对曰。 已见。 时舍利弗语须达言。 汝于过去毗婆尸佛。 亦于此地。 为彼世尊起立精舍。 而此蚁子在此中生。 尸弃佛时汝为彼佛。 亦于是中造立精舍。 而此蚁子亦在中生。 毗舍佛时。 汝为世尊于此地中起立精舍。 而此蚁子亦在中生。 拘留秦佛时。 亦为世尊在此地中起立精舍。 而是蚁子亦于此生。 迦那含牟尼佛时。 汝为世尊于此地中起立精舍。 而此蚁子亦在中生。 迦叶佛时。 汝亦为佛。 于此地中起立精舍。 而此蚁子亦在中生。 乃至今日九十一劫。 受一种身不得解脱。 生死长远。 唯福为要不可不种。 是时须达悲心怜伤。 经地已竟起立精舍。 为佛作窟以妙栴檀用为香泥。 别房住止千二百处。 凡百二十处。 别打揵稚施设已竟。 欲往请佛复自思惟。 上有国王应当令知。 若不启白傥有瞋恨。 即往白王。 我为世尊已起精舍。 唯愿大王遣使请佛。 时王闻已遣使者。 诣王舍城请佛及僧。 唯愿世尊临赴舍卫。 尔时世尊与诸四众。 前后围绕放大光明。 震动天地至舍卫国。 所经亭舍悉于中止。 道次度人无有限量。 渐渐来近舍卫城边一切大集。 持诸供具迎侍世尊。 到国至广博处。 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足指按地地皆震动。 城中伎乐不鼓自鸣。 盲视聋听哑语軁申。 癃残拘癖皆得具足。 一切人民男女大小。 覩斯瑞应欢喜踊跃。 来诣佛所十八亿人。 都悉集聚。 尔时世尊。 随病投药为说妙法。 宿缘所应各得道迹。 有得须陀洹斯陀含。 阿那含阿罗汉者。 有种辟支佛因缘者。 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 各各欢喜奉行。 佛告阿难。 今此园地须达所买。 林树花果祇陀所有。 二人同心共立精舍。 应当与号。 太子祇陀.树给孤独园。 名字流布传示后世(须达齐言善温)杂阿含经云。 给孤独长者疾病。 佛往看疾。 记其得阿那含果。 乃至命终生兜率天。 为兜率天子。 作是念。 我不应久住于此。 当往见世尊。 作是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顷。 于兜率天没现于佛前。 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时给孤独天子。 身放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而说偈赞即没不现(增一阿含经云。 阿那邠坻太子白世尊言。 我是须达又名阿那邠坻)。 祐桉息心所栖是曰精舍。 竹林祇树爰始基搆。 遗风余製扇被于今。 至于须达妙果。 可谓显徵者也。 释迦发爪塔缘记第二十一(出十诵律)佛游行诸国经久不还。 须达思恋渴仰。 奉见白佛言。 愿与我少物。 得常供养。 佛即与发指甲。 白佛言。 愿听起塔。 佛言听。 又白言。 听我作窟出伏头作栾拱。 安栏楯。 杂綵色画种种庄严。 佛悉听之。 释迦天上四塔记第二十二(出集经抄)忉利天城东。 照明园中有佛发塔。 忉利城南。 麁澁园中有佛衣塔。 忉利城西。 欢喜园中有佛钵塔。 忉利城北。 驾御园中有佛牙塔。 大智论云。 天帝释取菩萨发。 于天上城东门外立发塔。 又持菩萨宝衣。 于城东门外立衣塔(祐桉经律。 人中有四大塔。 生处塔。 在迦维罗卫国。 处三千日月。 万二千天地之中。 成道塔。 在摩竭提国。 善胜道场元吉树下。 转法轮塔。 在波罗柰国。 古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涅槃塔。 在拘夷那竭国。 力士生地。 秀林双树间)祐仰惟。 至人处世利益弘大。 发爪衣钵咸为法事。 故能宝刹霞起广被人天。 造塔之源。 非唯散身而已也。 优填王造释迦栴檀像记第二十三(出增一阿含经)释提桓因请佛。 至三十三天为母说法。 世尊念四部之众。 多有懈怠皆不听法。 我今使四众渴仰于法。 不告四众复不将侍者。 如屈申臂顷。 至三十三天。 是时人间不见如来久。 优填王等至阿难所曰。 如来为何所在。 阿难报曰大王。 我亦不知如来所在。 优填王波斯匿王。 思覩如来遂得苦患。 是时王勅国界之内。 诸奇巧师匠。 而告之曰。 我今欲作如来形像。 是时优填王。 即以牛头栴檀。 作如来形像高五尺(观佛三昧经云。 佛昇忉利时优填王恋慕世尊。 铸金为像闻佛当下。 象载金像来迎世尊。 尔时金像从象上下。 犹如生佛足步虚空足下雨花。 亦放光明来迎世尊。 时铸金像合掌叉手为佛作礼。 尔时世尊亦复长跪合掌。 时虚空中百千化佛。 亦皆合掌长跪向像。 尔时世尊而语像言。 汝于来世大作佛事。 我灭度后我诸弟子。 以付嘱汝。 空中化佛异口同音。 咸作是言。 若有众生于佛灭后。 造立形像种种供养。 是人来世。 必得念佛清净三昧)。 波斯匿王造释迦金像记第二十四(出增益阿含经)尔时波斯匿王。 闻优填王作如来像。 而供养之。 复召国中巧匠。 波斯匿王而生此念。 当用何宝作如来像耶。 如来形体煌如天金。 是时波斯匿王。 纯以紫磨金。 作如来像高五尺。 尔时阎浮里内。 始有此二如来形像。 阿育王弟出家造石像记第二十五(出求离牢狱经)阿育王弟名善容(亦名违驮首祗)入山游猎。 见诸梵志裸形曝露。 以求神仙。 或食树叶或吸风服气。 或卧灰垢或卧荆棘。 种种苦行以求梵福。 劳形苦体而无所得。 王弟见而问曰。 在此行道。 有何患累而无成办。 梵志报曰。 坐有群鹿数共合会。 我见心动不能自制。 王子闻已寻生恶念。 此等梵志服风。 气力羸惙犹有淫欲。 过患不除。 释子沙门饮食甘美。 在好床坐。 衣服随时。 香花自熏。 岂得无欲。 阿育闻弟有此议论。 即怀忧慼。 吾唯有一弟。 忽生邪见恐永迷没。 我当方宜除其恶念。 即还宫内。 勅诸妓女各自严庄。 至善容所共相娱乐。 预勅大臣吾有所图。 若我勅卿杀善容者。 卿等便谏。 须待七日随王杀之。 时诸妓女即往娱乐。 未经时顷王躬自往语弟。 王子何为将吾妓女。 妻妾恣意自娱。 奋其威怒以轮掷空。 召诸大臣即告之曰。 卿等知不。 吾不衰老亦无外寇。 强敌来侵境者。 吾亦闻。 古昔诸贤有此谚言。 夫人有福四海归伏。 福尽德薄肘腋叛离。 如我自察未有斯变。 然我弟善容诱吾妓女。 妻妾纵情自恣事露。 如是岂有我乎。 汝等将去诣市杀之。 诸臣谏曰。 唯愿大王听臣微言。 今王唯有此一弟。 又少息胤无继嗣者。 愿听七日奉依王命。 时王默然听臣所谏。 王复宽恩勅语诸臣。 命听王子着吾服饰。 天冠威容如吾不异。 内吾宫里。 作倡妓乐共娱乐之。 复勅一臣自今日始。 着铠持仗拔利剑。 往语善容王子曰。 知不期七日终正尔。 当到努力开割五欲自娱。 今不自适死后有恨。 用悔无益一日过已。 臣复往语余有六日。 如是次第乃至七日。 臣往白言。 王子当知。 六日已过唯明日在。 当就于死努力恣情五欲自娱。 至七日到王遣使问云何。 王子七日之中意志自由快乐不乎。 弟报王曰。 大王当知不见不闻有何快乐。 王问弟曰。 着吾服饰入吾宫殿。 众妓自娱食以甘美。 何以面欺。 不见不闻不快乐耶。 弟白王言。 应死之人。 虽未命绝与死何异。 当有何情着于五欲耶。 王告弟曰。 咄愚所启。 汝今一身忧虑百端。 一身断灭在欲不乐。 岂况沙门释子。 忧念三世一身死坏。 复受一身亿百千世。 身身受苦无量患恼。 虽出为人与他走使。 或生贫家衣食穷乏。 念此辛酸故出家为道。 求于无为度世之要。 设不精勤。 当复更历劫数之苦。 是时王子心开意解。 前白王言。 今闻王教乃得醒悟。 生老病死实可厌患。 愁忧苦恼流转不息。 唯愿大王。 见听为道谨慎修行。 王告弟曰。 宜知是时。 弟即辞王出为沙门。 奉持禁戒昼夜精勤。 遂得阿罗汉果。 六通清彻无所罣碍。 阿育王传云。 阿育王闻弟得道。 深心欢喜稽首礼敬。 请长供养。 既厌世苦不乐人间。 誓依林野以养余命。 阿育王即使鬼神于城内。 为造山水山高数十丈。 断外人物不得来往。 乃应王命率舍衣资。 造石像一躯高丈六。 即于山龛石室供养。 此山及像今并存焉。 祐桉。 画像源始出自觉製。 于是金石香綵铸刻遂滋。 皆所以摹影相好。 髣髴尊仪。 及优填所造其神力所化乎。 释迦留影在石室记第二十六(出观佛三昧经)尔时国王请佛入城。 龙王怒曰。 汝夺我利吾灭汝国。 佛告大王。 王先归国。 佛自知时。 于是佛即为龙王及罗刹女。 说三归五戒心大欢喜。 龙王眷属百千诸龙。 更从池出。 佛令目连与受戒法。 尔时龙王白佛言。 唯愿如来常住此间。 佛若不在。 我发恶心无由成道。 唯愿留神殷勤三请。 常住于此。 时梵天王及百千诸梵复来劝请。 愿为一切诸众生故。 莫独偏为一龙住此。 佛即微笑口出光明。 无量化佛及菩萨以为侍从。 龙王于其池中。 出七宝台奉上如来。 唯愿天尊受我此台。 佛言。 不须此台。 汝但以罗刹石窟施我。 诸天闻各脱宝衣以扫拂窟。 佛摄神足独入石室自敷坐具。 令此石窟暂为七宝。 时罗刹女及以龙王。 为四大弟子及阿难造五石窟。 尔时世尊。 坐龙王窟不移。 坐处亦受王请。 入那乾诃城及以诸国。 处处皆见有佛虚空花座满中化佛。 龙王欢喜发大誓愿。 愿我来世得佛如此。 佛受王请。 经七日已王遣一人乘八千里象。 持诸供具遍一切国。 供养众僧处处见佛。 信反白王释迦不但此国。 余国亦有皆说苦空无常。 六波罗蜜。 王闻廓然意解得无生忍。 尔时世尊还摄神足。 从石窟出与诸比丘。 遍游履诸处龙皆随从。 是时龙王闻佛还国。 啼哭雨泪白言。 愿佛常住云何舍我。 我不见佛。 当作恶事坠堕恶道。 尔时世尊安慰龙王。 我受汝请。 当坐汝窟中经千五百岁。 时诸龙王合掌劝请。 还入窟中佛即坐已。 窟中作十八变。 踊身入石犹如明镜。 在于石内映现于外。 远望则见近则不现。 诸天百千供养佛影。 影亦说法。 石窟高一丈八尺。 深二十四步。 石清白色(窟在那乾诃罗国。 古仙瞻卜花林毒龙池侧。 青莲泉北罗刹穴中。 阿那斯山岩南)。 祐寻法身无形随应而现。 虽虚影雾暧即是如来。 故无量龙鬼宣法天众。 是以经言是诸化佛。 皆是真实斯之谓欤。 释迦谱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13 来源:藏佛寺 链接:https://www.cangfosi.com/fojing/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