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杂阿含经卷第十 内容: 杂阿含经卷第十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二五六)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时,尊者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我说不?」舍利弗言:「随仁所问,知者当说。」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 云何是无明? 谁有此无明?」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知?」「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不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不知。 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不知,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不知。 摩诃拘絺罗! 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又问:「舍利弗! 所谓明者,云何为明? 谁有此明?」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知色无常,知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 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知,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 拘絺罗! 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从坐而起,各还本处。 (二五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时,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少暇为我说不?」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说。」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复云何为无明? 谁有此无明?」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知?」「谓色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灭道迹不如实知。 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识灭、识灭道迹不如实知。 摩诃拘絺罗! 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又问舍利弗:「云何为明? 谁有此明?」舍利弗言:「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明。」又问:「何所知?」舍利弗言:「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灭道迹如实知。 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灭道迹如实知。 拘絺罗! 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从坐而起,各还本处。 (二五八)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时,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时,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所谓无明,无明者为何谓耶? 谁有此无明?」舍利弗言:「不知,是无明。」「不知何等?」「谓色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 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 摩诃拘絺罗! 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不如实见、不无间等、若闇、若愚,是名无明,成就此法者,名有无明。」又问:「明者。 云何为明? 谁有此明?」舍利弗言:「知者是明。」「为何所知?」舍利弗言:「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摩诃拘絺罗! 于此五受阴如实知、如实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者,名为有明。」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二五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共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时,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云何方便求? 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 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须陀洹果证。」又问:「舍利弗! 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 已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亦当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 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证。」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 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 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 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 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于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 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 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二六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却坐一面。 时,尊者舍利弗问尊者阿难言:「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阿难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舍利弗言:「阿难! 所谓灭者。 云何为灭? 谁有此灭?」阿难言:「舍利弗! 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云何为五? 所谓色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如是受、想、行、识,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舍利弗言:「如是,如是。 阿难! 如汝所说,此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云何为五? 所谓色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如是受、想、行、识,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阿难! 此五受阴,若非本行所作、本所思愿者。 云何可灭? 阿难! 以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二六一)如是我闻:一时,尊者阿难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时,尊者阿难告诸比丘:「尊者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年少初出家时,常说深法,作如是言:『阿难! 生法计是我,非不生。 阿难! 云何于生法计是我,非不生? 色生,生是我,非不生。 受、想、行、识生,生是我,非不生。 譬如士夫手执明镜及净水镜,自见面生,生故见,非不生。 是故,阿难! 色生,生故计是我,非不生。 如是受、想、行、识生,生故计是我,非不生。 云何? 阿难! 色是常耶? 为无常耶?』答曰:『无常。』「又问:『无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复计我、异我、相在不?』答曰:『不也。』『如是受、想、行、识为是常耶? 为无常耶?』答曰:『无常。』『若无常,是苦耶?』答曰:『是苦。』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复计我、异我、相在不?』答曰:『不也。』「『阿难! 是故,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如实观察。 如是观者,圣弟子于色生厌、离欲、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诸比丘当知,彼尊者于我有大饶益,我从彼尊者所闻法已,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我从是来,常以此法为四众说,非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出家者说。」(二六二)如是我闻: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时,长老阐陀晨朝着衣持鉢,入波罗[木*奈]城乞食。 食已,还摄衣鉢,洗足已,持户鈎,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请诸比丘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时,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阐陀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阐陀复言:「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阐陀复言:「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识知。 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时,阐陀过此夜已,晨朝着衣持鉢,入波罗[木*奈]城乞食。 食已,还摄举卧具,摄卧具已,持衣鉢诣拘睒弥国,渐渐游行到拘睒弥国,摄举衣鉢,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却坐一面。 时,阐陀语尊者阿难言:「一时,诸上座比丘住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时,我晨朝着衣持鉢入波罗[木*奈]城乞食。 食已,还摄衣鉢,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见诸比丘,而请之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时,诸比丘为我说法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我尔时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我尔时作是念:『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时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知识。 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善哉! 尊者阿难今当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时,尊者阿难语阐陀言:「善哉! 阐陀! 我意大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 阐陀! 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汝今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阐陀作是念:「我今欢喜得胜妙心、得踊悦心,我今堪能受胜妙法。」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 迦旃延! 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 迦旃延! 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 所以者何? 迦旃延! 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迦旃延! 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 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难言:「正应如是。 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识教授教诫说法。 我今从尊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时,阿难语阐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中,得圣慧眼。」时,二正士展转随喜,从坐而起,各还本处。 输屡那三种无明亦有三无间等及灭富留那、阐陀(二六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国杂色牧牛聚落。 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 云何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 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 所以者何? 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 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譬如伏鷄,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馏,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觜、以爪啄卵自生,安隐出[穀-禾+卵],当知彼子无有自力,堪能方便以觜、以爪安隐出[穀-禾+卵]。 所以者何? 以彼鸡母不能随时荫馏,冷暖长养子故。 「如是,比丘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 所以者何? 不修习故。 不修何等? 谓不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 所以者何? 以修习故。 何所修习? 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如彼伏鸡善养其子,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隐出[穀-禾+卵]。 所以者何? 以彼伏鸡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故。 「如是,比丘善修方便,正复不欲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 所以者何? 以勤修习故。 何所修习? 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譬如巧师、巧师弟子,手执斧柯,捉之不已,渐渐微尽手指处现,然彼不觉斧柯微尽而尽处现。 「如是,比丘精勤修习随顺成就,不自知见今日尔所漏尽,明日尔所漏尽,然彼比丘知有漏尽。 所以者何? 以修习故,何所修习? 谓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譬如大舶,在于海边,经夏六月,风飘日暴,藤缀渐断。 「如是,比丘精勤修习随顺成就,一切结缚、使、烦恼、缠,渐得解脱。 所以者何? 善修习故,何所修习? 谓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说是法时,六十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于禅中思惟,作是念:「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如是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是比丘晡时从禅起,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 我于禅中思惟,作是念:『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如是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今日世尊,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颇有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尔时,世尊手执小土抟,告彼比丘言:「汝见我手中土抟不?」比丘白佛:「已见。 世尊!」「比丘! 如是少土,我不可得。 若我可得者,则是常、恒、不变易、正住法。」佛告比丘:「我自忆宿命,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之事。 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 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 从是已后,复三十六反,作天帝释。 复百千反,作转轮圣王,领四天下,正法治化,七宝具足,所谓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千子具足,皆悉勇健;于四海内,其地平正,无诸毒刺,不威、不迫,以法调伏。 「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龙象,皆以众宝庄严而挍餝之,宝网覆上,建立宝幢,布萨象王最为导首,朝、晡二时自会殿前。 我时念言:『是大群象,日日再反往来,蹈杀众生无数,愿令四万二千象百年一来。』即如所愿,八万四千象中,四万二千象百年一至。 「灌顶王法复有八万四千匹马,亦以纯金为诸乘具,金网覆上,婆罗马王为其导首。 「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四种宝车,所谓金车、银车、琉璃车、颇梨车,师子、虎、豹皮、杂色钦婆罗以为覆衬,跋求毗阇耶难提音声之车为其导首。 「灌顶王法领八万四千城,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拘舍婆提城而为上首。 「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四种宫殿,所谓金、银、琉璃、颇梨、摩尼琉璃,由诃而为上首。 「比丘! 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四种宝床,所谓金、银、琉璃、颇梨,种种缯褥、氍氀、毾[登*毛]、迦陵伽卧具以敷其上,安置丹枕。 「复次,比丘! 灌顶王法复有八万四千四种衣服,所谓迦尸细衣、刍摩衣、头鸠罗衣、拘沾婆衣。 「复次,比丘! 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玉女,所谓刹利女、似刹利女,况复余女。 「复次,比丘! 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饮食,众味具足。 比丘! 八万四千玉女中,唯以一人以为给侍;八万四千宝衣,唯着一衣;八万四千宝床,唯卧一床;八万四千宫殿,唯处一殿;八万四千城,唯居一城,名拘舍婆提;八万四千宝车,唯乘一车,名毗阇耶难提瞿沙,出城游观;八万四千宝马,唯乘一马,名婆罗诃,毛尾绀色;八万四千龙象,唯乘一象,名布萨陀,出城游观。 「比丘! 此是何等业报,得如是威德自在耶? 此是三种业报,云何为三? 一者布施,二者调伏,三者修道。 比丘当知,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 比丘! 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 是故,比丘! 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 比丘! 色为常? 无常?」比丘白佛言:「无常。 世尊!」「若无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言:「是苦。 世尊!」「比丘!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宁复于中计我、异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比丘白佛言:「无常。 世尊!」「若无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言:「是苦。 世尊!」「比丘!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宁复于中计我、异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比丘! 于色当生厌离、厌、离欲、解脱。 如是于受、想、行、识,当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常念土抟譬教授,独一静处,精勤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为究竟无上梵行,见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彼尊者亦自知法,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二六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阿毗陀处恒河侧。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所以者何? 彼聚沫中无坚实故。 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 比丘! 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 色无坚实故。 「诸比丘! 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所以者何? 以彼水泡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 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 比丘! 谛观思惟分别。 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 以受无坚实故。 「诸比丘! 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所以者何? 以彼野马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 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 比丘! 谛观思惟分别。 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 以想无坚实故。 「诸比丘! 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佣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峯,叶叶次剥,都无坚实,谛观思惟分别。 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所以者何? 以彼芭蕉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 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 比丘! 谛观思惟分别。 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 以彼诸行无坚实故。 「诸比丘! 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所以者何? 以彼幻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 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 比丘! 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 以识无坚实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燄,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 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永弃丘塚间,如木无识想。 此身常如是,幻为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无有坚固者。 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昼夜常专精,正智繫念住,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六)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繫,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有时长久不雨,地之所生百穀草木,皆悉枯乾。 诸比丘! 若无明所盖,爱结所繫,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诸比丘! 有时长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 诸比丘! 无明所盖,爱结所繫,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诸比丘! 有时长夜须弥山王皆悉崩落,无明所盖,爱结所繫,众生长夜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诸比丘! 有时长夜此大地悉皆败坏,而众生无明所盖,爱结所繫,众生长夜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比丘! 譬如狗子繫柱,彼繫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 如是,比丘! 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 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长夜轮回,顺识而转。 诸比丘! 随色转、随受转、随想转、随行转、随识转。 随色转故,不脱于色,随受、想、行、识转故,不脱于识。 以不脱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故,不随识转。 不随转故,脱于色,脱于受、想、行、识,我说脱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佛说此经已。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繫,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 诸比丘! 譬如狗绳繫着柱,结繫不断故,顺柱而转,若住、若卧,不离于柱。 如是凡愚众生,于色不离贪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轮回于色,随色转,若住、若卧,不离于色。 如是受、想、行、识,随受、想、行、识转,若住、若卧不离于识。 「诸比丘! 当善思惟观察于心。 所以者何? 长夜心为贪欲使染,瞋恚、愚痴使染故。 比丘! 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比丘! 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 所以者何? 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 「是故,比丘! 当善思惟观察于心。 诸比丘! 长夜心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比丘当知,汝见嗟兰那鸟种种杂色不?」答言:「曾见。 世尊!」佛告比丘:「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我说彼心种种杂亦复如是。 所以者何? 彼嗟兰那鸟心种种故其色种种。 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所染,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 「如是,比丘! 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于色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色;乐着色故,复生未来诸色。 如是凡愚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 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识;乐着识故,复生未来诸识。 当生未来色、受、想、行、识故,于色不解脱,受、想、行、识不解脱,我说彼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有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 如实知故,不乐着于色;以不乐着故,不生未来色。 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 如实知故,不染着于识;不乐着故,不生未来诸识。 不乐着于色、受、想、行、识故,于色得解脱,受、想、行、识得解脱,我说彼等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河水从山涧出,彼水深驶,其流激注,多所漂没。 其河两岸,生杂草木,大水所偃,顺靡水边,众人涉渡,多为水所漂,随流没溺,遇浪近岸,手援草木,草木复断,还随水漂。 「如是,比丘! 若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色,言色是我,彼色随断。 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识,言识是我,识复随断。 「若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不乐着于色。 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故,不乐着识,不乐着故。 如是自知,得般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非汝所应法,当尽捨离,捨彼法已,长夜安乐。 比丘! 何等法非汝所应,当速捨离,如是色、受、想、行、识,非汝所应,当尽捨离,断彼法已,长夜安乐。 譬如祇桓林中树木,有人斫伐枝条,担持而去,汝等亦不忧慼。 所以者何? 以彼树木非我、非我所。 「如是,比丘! 非汝所应者,当尽捨离,捨离已,长夜安乐。 何等非汝所应,色非汝所应,当尽捨离,捨离已,长夜安乐。 如是受、想、行、识,非汝所应,当速捨离,捨彼法已,长夜安乐。 诸比丘! 色为常耶? 为无常耶?」诸比丘白佛言:「无常。 世尊!」「比丘! 无常者,为是苦耶?」答言:「是苦。 世尊!」佛告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有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如是受、想、行、识为是常耶? 无常耶?」答言:「无常。 世尊!」「比丘! 若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 世尊!」佛告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有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比丘! 是故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圣弟子观此五受阴非我、我所。 如是观时,于诸世间无所取着;无所取着者,自得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七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发荄断草。 如是,比丘! 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比丘! 如人刈草,手揽其端,举而抖擞,萎枯悉落,取其长者。 如是,比丘! 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菴罗果着树,勐风摇条,果悉堕落。 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楼阁,中心坚固,众材所依,摄受不散。 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一切众生迹,象迹为大,能摄受故。 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阎浮提一切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为第一,悉摄受故。 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闇冥。 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转轮圣王,于诸小王最上、最胜。 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诸比丘! 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 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所以者何?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佛说是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七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比丘名曰低舍,与众多比丘集于食堂,语诸比丘言:「诸尊,我不分别于法,不乐修梵行,多乐睡眠,疑惑于法。」尔时,众中有一比丘,往诣佛所,礼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 低舍比丘以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说,唱言:『我不能分别于法,不乐修梵行,多乐睡眠,疑惑于法。』」佛告比丘:「是低舍比丘是愚痴人,不守根门,饮食不知量,初夜、后夜,心不觉悟,懈怠嬾惰,不勤精进,不善观察思惟善法;彼于分别法,心乐修梵行,离诸睡眠,于正法中离诸疑惑,无有是处。 若当比丘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觉悟精进,观察善法,乐分别法,乐修梵行,离于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处。」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语低舍比丘言:「大师呼汝。」比丘白佛:「唯然,受教。」前礼佛足,诣低舍所,而作是言:「长老低舍! 世尊呼汝!」低舍闻命,诣世尊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 尔时,世尊语低舍比丘言:「汝低舍! 实与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是唱言:『诸长老! 我不能分别于法,不乐梵行,多乐睡眠,疑惑于法』耶?」低舍白佛:「实尔。 世尊!」佛问低舍:「我今问汝,随汝意答。 于意云何? 若于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色若变、若异。 于汝意云何? 当起忧、悲、恼、苦为不耶?」低舍白佛:「如是,世尊! 若于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色若变、若异,实起忧、悲、恼、苦。 世尊! 实尔不异。」佛告低舍:「善哉! 善哉! 低舍! 正应如是,不离贪欲说法。 低舍! 于受、想、行、识,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识若变、若异,于汝意云何? 当起忧、悲、恼、苦为不耶?」低舍白佛:「如是,世尊! 于识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识若变、若异,实起忧、悲、恼、苦。 世尊! 实尔不异。」佛告低舍:「善哉! 善哉! 正应如是,识不离贪欲说法。」佛告低舍:「于意云何? 若于色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彼色若变、若异时,当生忧、悲、恼、苦耶?」低舍白佛:「不也,世尊!」「如是不异。 于意云何? 受、想、行、识,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彼识若变、若异,当生忧、悲、恼、苦耶?」低舍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不异。」佛告低舍:「善哉! 善哉! 低舍! 今当说譬,大智慧者,以譬得解。 如二士夫共伴行一路,一善知路,一不知路,其不知者语知路者,作如是言:『我欲诣某城、某村、某聚落,当示我路。』时,知路者即示彼路,语言:『士夫,从此道去,前见二道,捨左从右前行,复有坑涧渠流,复当捨左从右,复有丛林,复当捨左从右。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得至某城。』」佛告低舍:「其譬如是:不知路者,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譬如来、应、等正觉。 前二路者,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三不善法贪、恚、害觉。 其右路者,谓三善觉出要离欲觉、不瞋觉、不害觉。 前行左路者,谓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前行右路者,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坑涧渠流者,谓瞋恚、覆障、忧、悲。 丛林者,谓五欲功德也。 城者,谓般涅槃。」佛告低舍:「佛为大师,为诸声闻所作已作,如今当作哀愍悲念,以义安乐,皆悉已作。 汝等今日,当作所作,当于树下,或空露地、山岩窟宅,敷草为座,善思正念,修不放逸,莫令久后心有悔恨,我今教汝。」尔时,低舍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七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中有少诤事,世尊责诸比丘故,晨朝着衣持鉢,入城乞食。 食已,出,摄举衣鉢,洗足,入安陀林,坐一树下,独静思惟,作是念:「众中有少诤事,我责诸比丘,然彼众中多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不见大师,或起悔心,愁忧不乐。 我已长夜于诸比丘生哀愍心,今当复还,摄取彼众,以哀愍故。」时,大梵王知佛心念,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没,住于佛前,而白佛言:「如是,世尊! 如是,善逝! 责诸比丘,以少诤事故。 于彼众中多有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不见大师,或起悔心,愁忧不乐。 世尊长夜哀愍,摄受众僧。 善哉! 世尊! 愿今当还摄诸比丘。」尔时,世尊心已垂愍梵天故,默然而许。 时,大梵天知佛世尊默然已许,为佛作礼,右绕三匝,忽然不现。 尔时世尊,大梵天王还去未久,即还祇树给孤独园。 敷尼师檀,歛身正坐,表现微相,令诸比丘敢来奉见。 时,诸比丘来诣佛所,怀惭愧色,前礼佛足,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出家之人,卑下活命,剃发持鉢,家家乞食,如被噤呪。 所以然者,为求胜义故,为度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究竟苦边故。 诸善男子! 汝不为王贼所使、非负债人、不为恐怖、不为失命而出家,正为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汝等不为此而出家耶?」比丘白佛:「实尔。 世尊!」佛告比丘:「汝等比丘为如是胜义而出家。 云何于中犹复有一愚痴凡夫,而起贪欲,极生染着,瞋恚凶暴,懈怠下劣,失念不定,诸根迷乱? 譬如士夫从闇而入闇,从冥入冥,从粪厕出复堕粪厕,以血洗血,捨离诸恶还复取恶。 我说此譬,凡愚比丘亦复如是。 又复譬如焚尸火[木*(暴-(日/共)+夭)],捐弃塜间,不为樵伐之所採拾。 我说此譬,愚痴凡夫比丘而起贪欲,极生染着,瞋恚凶暴,懈怠下劣,失念不定,诸根散乱,亦复如是。 「比丘! 有三不善觉法。 何等为三? 贪觉、恚觉、害觉,此三觉由想而起。 云何想? 想有无量种种,贪想、恚想、害想,诸不善觉从此而生。 比丘! 贪想、恚想、害想、贪觉、恚觉、害觉,及无量种种不善。 云何究竟灭尽? 于四念处繫心,住无相三昧,修习多修习,恶不善法从是而灭,无余永尽,正以此法。 「善男子、善女人信乐出家,修习无相三昧,修习多修习已,住甘露门,乃至究竟甘露涅槃。 我不说此甘露涅槃,依三见者。 何等为三? 有一种见如是如是说:『命则是身。』复有如是见:『命异身异。』又作是说:『色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世间颇有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思惟已,都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 我若取色,即有罪过;若取受、想、行、识,则有罪过。 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无所取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应说、小土抟泡沫、二无知河流、祇林、树低舍责、诸想杂阿含经卷第十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8:46 来源:藏佛寺 链接:https://www.cangfosi.com/fojing/6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