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坐禅三昧经 内容: 坐禅三昧经卷下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尔时,行者虽得一心,定力未成,犹为欲界烦恼所乱,当作方便,进学初禅,呵弃爱欲。 云何呵弃? 观欲界过,欲为不净,种种不善;当念初禅,安隐快乐。 观欲云何知欲无常? 功德怨家,如幻如化,空无所得,念之未得,痴心已乱,何况已得,淫欲缠覆? 天上乐处,犹不常安,何况人中? 人心着欲,无有厌足,如火得薪,如海吞流。 如顶生王,虽雨七宝、王四天下、帝释分座,犹不如足。 如那睺沙(姓也),转金轮王,为欲所逼,堕蟒蛇中。 又如仙人,食果衣草,隐居深山,被发求道,犹复不免,欲贼所坏。 欲乐甚少,怨毒甚多。 着欲之人,恶友相近,善人踈远。 欲为毒酒,愚惑醉死;欲为欺诳,走使愚人,疲苦万端,不得自在。 唯有离欲,身心安隐,快乐无极。 欲无所得,如狗齩枯骨。 求欲勤劳,极苦乃得,得之甚难,失之甚易。 如假借须臾,势不得久,如梦所见,恍惚即灭。 欲之为患,求之既苦,得之亦苦,多得多苦。 如火得薪,多益多炽,欲如搏肉,众鸟竞逐。 以要言之! 如蛾赴火,如鱼吞钩,如鹿逐声,如渴饮醎水。 一切众生,为欲致患,无苦不至。 是故当知,欲为毒害,当求初禅,灭断欲火。 行者一心精勤信乐,令心增进,意不散乱,观欲心厌,除结恼尽,得初禅定;离欲盛火得清凉定,如热得荫,如贫得富。 是时便得,初禅喜觉,思惟禅中,种种功德,观分别好丑,便得一心。 问曰:「修行禅人,得一心相,云何可知?」答曰:「面色悦泽,徐行靖正,不失一心,目不着色,神德定力,不贪名利,击破憍慢,其性柔软,不怀毒害,无复悭嫉,直信心净,论议不诤,身无欺诳,易可与语;柔软惭愧,心常在法,勤修精进,持戒完具,诵经正忆,念随法行,意常喜悦,瞋处不瞋;四供养中,不净不受,净施则受,知量止足;寤起轻利,能行二施,忍辱除邪,论议不自满,言语尠少;谦恪恭敬上中下座,善师善知识常亲近随顺;饮食知节,不着欲味,乐独静处,若苦若乐,心忍不动,无怨无竞,不喜斗讼。 如是等种种相,得知一心相。」此觉、观二事,乱禅定心,如水澄静,波荡则浊,行者如是,内已一心,觉观所恼,如极得息,如睡得安。 是时次第无觉无观,生清净定,内净喜乐,得入二禅。 心静默然,本所不得,今得此喜。 是时心观,以喜为患,如上觉观,行无喜法,乃离喜地,得贤圣所说乐,一心谛知念护得入三禅。 已弃喜故,谛知忆念乐护,圣人言乐护,余人难舍,乐中第一,过此以往,无复乐也。 是故一切圣人,于一切净地中,说慈为第一乐。 乐则是患。 所以者何? 第一禅中心不动转,以无事故,有动则有转,有转则有苦,是故三禅以乐为患。 复以善妙舍此苦乐,先弃忧喜除苦乐意,护念清净得入第四禅。 不苦不乐护清净念一心,是故佛言:「护最清净第一,名第四禅。」以第三禅乐动故,名之为苦,是故四禅除灭苦乐,名不动处。 渐观空处,破内外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色想;观无量空处,常观色过;念空处定上妙功德。 习念是法,逮得空处。 念无量识处,观空处过,念无量识处功德。 习念是法,逮得识处。 念无所有处,观识处过,念无所有处功德。 习念是法,便得无所有处。 念非有想非无想处,若一切想其患甚多,若病若疮,若无想,是愚痴处。 是故非有想非无想,是第一安隐善处。 观无所有处过,念非有想非无想功德,习念是法,便得非有想非无想处。 或有行者! 先从初地乃至上地,复于上地习行慈心,先自得乐破瞋恚毒,次及十方无量众生。 是时便得慈心三昧。 悲心怜愍众生之苦,能破众恼,广及无量众生。 是时便得悲心三昧。 能破不悦,令无量众生皆得喜悦。 是时便得喜心三昧。 能破苦乐,直观十方无量众生,是时便得护心三昧。 二禅亦复如是,三禅四禅除喜。 次学五通,身能飞行变化自在。 行者一心欲定、精进定、一心定、慧定。 一心观身,常作轻想,欲成飞行,若大若小(以欲定过为大,以欲定减为小),此二俱患,精进翘勤,常能一心,思惟轻观,如能浮人,心力强故,而不沉没;亦如猿猴,从高上堕,心力强故,身无痛患。 此亦如是,欲力、精进力、一心力、慧力,令其广大,而身更小,便能运身。 复次观身空界。 常习此观,欲力、精进力、一心力、慧力极为广大,便能举身。 如大风力,致重达远,此亦如是! 初当自试,离地一尺二尺,渐至一丈,还来本处。 如鸟子学飞,小儿学行,思惟自审,知心力大,必能至远。 学观四大,除却地大但观三大,心念不散,便得自在,身无罣碍,如鸟飞行。 当复学习,远作近想,是故近灭远出。 复能变化诸物,如观木地种,除却余种,此木便变为地。 所以者何? 木有地种分故。 水、火、风、空,金银宝物,悉皆如是。 何以故? 木有诸种分故。 是初神通根本。 四禅有十四变化心:初禅二果:一者、初禅。 二者、欲界。 二禅三果:一者、二禅。 二者、初禅。 三者、欲界。 三禅四果:一者、三禅。 二者、二禅。 三者、初禅。 四者、欲界。 四禅五果:一者、四禅。 二者、三禅。 三者、二禅。 四者、初禅。 五者、欲界。 余通如《摩诃衍论》中说。 世尊弟子习学五法门志求涅槃,有二种人:或好定多,以快乐故。 或好智多,畏苦患故。 定多者,先学禅法,后学涅槃。 智多者,直趣涅槃。 直趣涅槃者,未断烦恼亦未得禅,专心不散直求涅槃,越爱等诸烦恼,是名涅槃。 身实无常、苦、不净、无我,以身颠倒故常、乐、我、净。 以是故事事爱着其身,是则底下众生。 行者欲破颠倒故,当习四念止观:观身种种,多诸苦患。 从因缘生故无常,种种恼故苦,身有三十六物故不净,以不得自在故无我。 习如是观,观内身、观外身、观内外身,习如是观,是谓身念止。 身实相如是! 何故于此,而起颠倒爱着此身? 谛思惟念,身边乐痛,以爱乐痛故着此身,当观乐痛实不可得。 云何不得因衣食故致乐? 乐过则苦生,非实乐故。 如患疮苦,以药涂治,痛止为乐。 以大苦故,谓小苦为乐,非实乐也。 复次以故苦为苦,新苦为乐。 如担重易肩,而以新重为乐,非实常乐也。 如火性热,无暂冷时。 若是实乐,不应有不乐。 或曰:「外事是乐,因缘不必是乐,或时乐因、或时苦因。 若使心法与爱相应,尔时是乐;与恚相应,尔时是苦;与痴相应,不苦不乐。 以此推之,可知有乐无乐。」答曰:「无也。 淫欲不应是乐。 何以故? 若淫欲在内,不应外求女色,外求女色当知淫苦。 若淫是乐,不应时时弃,若弃不应是乐。 于大苦中,以小苦为乐也。 如人应死,全命受鞭,以是为乐。 欲心炽盛,以欲为乐,老时厌欲,知欲非乐。 若实乐相,不应生厌。 如是种种,因缘欲乐相,实不可得,乐失则苦。 佛言:『乐痛应观苦,苦痛应观乐,如箭在体,不苦不乐应观生灭无常。』是谓痛念止。」当知心受苦乐、受不苦不乐。 云何心? 是心无常,从因缘生故。 生灭不住,相似生故,但颠倒故,谓是为一。 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故无常。 观知心空。 云何为空? 从因缘生,有眼有色,可见忆念,欲见如是等,和合眼识生。 如日爱珠,有日有珠,有乾草牛屎,众缘和合,于是火生。 一一推求,火不可得,缘合有火。 眼识亦尔,不住眼中,亦非色中住,不两中间住,无有住处,亦复不无。 是故佛言:「如幻如化」。 现在心观过去心,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心各各异各各灭,有欲心、无欲心亦如是,各各异各各灭,观内心、观外心、观内外心亦如是。 是名心念止。 复次观心为属谁? 观想、思惟、念欲等诸心相应法不相应法,谛观其主,主不可得。 何以故? 从因缘生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主,无主故空。 前别观身、痛、心法不可得,今更总观四念止中主不可得,离此处求亦不可得。 若常不可得,无常亦不可得;若常应当常苦常乐,亦不应忘;若常有神者,无杀恼罪,亦无涅槃;若身是神,无常身灭,神亦应灭,亦无后世,亦无罪福。 如是遍观无主,诸法皆空不自在,因缘合故生,因缘坏故灭,如是缘合法,是名法念止。 若行者得法念止,厌世间空老病死法,都无少许常乐我净,我于此空法复何所求? 应当入涅槃最善法中住。 建精进力,得深舍摩陀故(深舍摩陀者,住心一处名也,此土无是名)。 是时得深舍摩陀,住第四法念止中,观诸法相,皆苦无乐,无乐是实,余者妄语。 苦因爱等诸烦恼及业,是非天、非时、非尘等种种妄语中生,是烦恼及业出生,此苦是苦。 入涅槃时一切灭尽,非色、无色界及世界始世界始,(外道谓一切有法之初,色为世界始,外道谓涅槃也。 以此有始,能化作万物,即名造化也)等种种妄语,能灭此苦。 正见等八直是涅槃道,非余外道苦行,种种空持戒、空禅定、空智慧。 何以故? 佛法中戒、定、慧三法合行能入涅槃,譬如人立平地,持好弓箭,能射杀怨贼,三法合行亦如是! 戒为平地,禅定为快弓,智慧为利箭,三事备足,能杀烦恼贼,以是故外道辈不得涅槃。 行者是时作四法缘,观缘如射博。 观苦四种:因缘生故无常,身心恼故苦,无一可得故空,无作无受故无我。 观习四种:烦恼有漏业和合故集,相似果生故因,是中得一切行故生,非相似果相续故缘。 观尽四种:一切烦恼覆故闭,除烦恼火故灭,一切法中第一故妙,世间过去故出。 观道四种:能到涅槃故道,不颠倒故正,一切圣人去处故迹,得脱世愁恼故离。 如是观者得无漏相似法,名为煖法。 云何名煖? 常勤精进故名煖法。 诸烦恼薪,无漏智火烧,火欲出初相,名为煖法,譬如鑽火,初鑽烟出,是名煖,是为涅槃道初相。 佛弟子中有二种人:一者、多好一心求禅定,是人有漏道。 二者、多除爱着好实智慧,是人直趣涅槃入煖法中。 有煖相者深得一心,实法镜到无漏界边(镜中像似面,界边非中故以为喻)。 行者是时大得安隐,自念:「我定当得涅槃,见此道故。」如人穿井得至湿泥,知当得水不久;如人击贼贼已退散,自知得胜意中安隐;如人怖死,人欲知活不? 当先试之以杖打身,若隐胗脉起者,知是有煖,必可得活;亦如听法人思惟喜悦心着,是时心热,行者如是有煖法,故名为有煖,亦名能得涅槃分善根。 是善根法有十六行四谛,缘六地中一智慧一切无漏法基,野人能行安隐(于无漏踈,故名为野人,桉梵本尔,先言凡夫人,非),是名有煖法。 增进转上,更名顶法,如乳变为酪。 是人观法实相,我当得苦脱,心爱是法是为真法,能除种种苦患及老病死。 是时,思惟此法谁说? 是佛世尊! 从是得佛宝中信心清净大欢喜悦。 若无此法,一切烦恼谁当能遮? 我当云何得实智慧少许明? 从是得法宝中信心清净大欢喜悦。 若我不得佛弟子辈好伴,云何当得实智慧少许明? 从是得僧宝中信心清净大欢喜悦。 是三宝中得一心清净合实智慧,是顶善根,亦名顶法,亦名能得涅槃分善根。 如《波罗延经》中说:「佛宝法僧宝,谁有少信净;是名顶善根,汝曹一心持。」云何为少信? 于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边为少,于野人边为多;复次,此可破可失,是故名少。 如《法句》说:「芭蕉生实死,竹生实亦然! 骡有子则死,小人得养死。 破失非利故,小人得名誉;白净分失尽,乃至顶法堕。」复次,未断诸结使,未得无漏无量慧心,以是故名少。 复次。 勤精进一心入涅槃道中,更了了观五阴、四谛十六行。 是时,心不缩不悔不退,爱乐入忍,是名忍善根。 忍何等? 随四谛行,是名为忍。 是善根三种:上、中、下三时。 云何名忍? 观五阴无常、苦、空、无我,心忍不退,是名忍。 复次,观诸世间尽苦空无有乐,是苦因习爱等诸烦恼,是习智缘尽,是名上法,更无有上。 八直道能令行人得至涅槃,更无有上。 如是信心不悔不疑,忍是名忍。 是中更有忍,种种结使、种种烦恼疑悔,来入心中不能令破,譬如石山种种风水不能漂动,是故名忍,是事得名真好野人。 如佛说《法句》中:「世界正见上,谁有得多者? 乃至千万岁,终不堕恶道。」是世间正见,是名为忍善根。 是人多增进,一心极厌世界行,欲了了四谛相,作证趣涅槃,如是一心中,是名世间第一法。 一时住四行:无常、苦、空、无我,观一谛,苦法忍共缘故。 何以故? 观欲界五受阴,无常、苦、空、无我,是中心忍入慧,亦是相应心心数法,是名苦法忍。 身业、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现在未来世一切无漏法初门,是名苦法忍(法无漏法忍信受也)。 次第生苦法智。 苦法忍断结使,苦法智作证。 譬如一人刈,一人束,亦如利刀斫竹得风即偃,忍智功夫故,是事得办。 欲界系见苦,断十结得得,尔时异等智得,无漏智未得,无漏慧得。 是时成就一智(等智未来成就),第二心中成就法智、苦智等智,过第三心、第四心成就四智:苦智、法智、比智、等智。 习、尽、道法智中,一一智增,离欲人知他心智成就增;苦比忍、苦比智断十八结,是四心苦谛能得。 习法忍、习法智断欲界系七结;习比忍、习比智断色、无色界系十三结。 尽法忍、尽法智断欲界系七结;尽比忍、尽比智断色、无色界系十二结。 道法忍、道法智断欲界系八结;道比忍、道比智断色、无色界系十四结。 道比智是名须陀般那(下子上子),实知诸法相。 是十六心能,十五心中利根名随法行,钝根名随信行。 是二人未离欲,名初果向。 先未断结,得十六心,名须陀般那。 若先断六品结,得十六心,名息忌陀伽迷(秦言一来)。 若先断九品结,得十六心,名阿那迦迷(秦言不来)。 先未离欲,断八十八结故,名须陀般那;复次无漏果善根得得,故名须陀般那。 利根名见得,钝根名信爱。 思惟结未断,余残七世生,若思惟结三种断,名家家三世生。 圣道八分、三十七品名流,流向涅槃,随是流行,故名须陀般那,是为佛初功德子。 恶道得脱,三结断,三毒薄,名息忌陀伽迷。 复次欲界结九种(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见谛断、思惟断。 若凡夫人,先以有漏道,断欲界系六种结,入见谛道十六心中,得名息忌陀伽迷。 若八种断,入见谛道第十六心中,一种名息忌陀伽迷果向呵那伽迷。 若佛弟子得须陀般那,单断三结,欲得息忌陀伽迷,是思惟断欲界系九种结、六种断,是名息忌陀伽迷八种断;是名一种息忌陀伽迷果向阿那伽迷。 若凡夫人先断欲界系九种结,入见谛道第十六心中,名阿那伽迷;若得息忌陀伽迷进,断三种思惟结,第九解脱道,名阿那伽迷。 阿那伽迷有九种:今世必入涅槃阿那伽迷,中阴入涅槃阿那伽迷,生已入涅槃阿那伽迷,勤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不勤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上行入涅槃阿那伽迷,至阿迦尼吒入涅槃阿那伽迷,到无色定入涅槃阿那伽迷,身证阿那伽迷行向阿罗汉阿那伽迷。 色、无色界九种结,以第九无碍道金刚三昧破一切结,第九解脱道尽智修一切善根,是名阿罗汉果。 是阿罗汉有九种:退法、不退法、死法、守法、住法、必知法、不坏法、慧脱、共脱。 濡智濡进行五种法退,是名退法。 利智利进行五种法不退,是名不退法。 濡智濡进利,厌思惟自杀身,是名死法。 濡智大进自护身,是名守法。 中智中进、不增不减处中而住,是名住法。 少利智勤精进,能得不坏心解脱,是名必知法。 利智大进,初得不坏心解脱,是名不坏法。 不能入诸禅,未到地中诸漏尽,是名慧解脱。 得诸禅亦得灭禅诸漏尽,是名共解脱。 有阿罗汉,一切有为法常厌满足,更不求功德,待时入涅槃。 有阿罗汉,求四禅、四无色定、四等心、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入九次第、六神通,愿智阿兰若那三昧(秦言无诤。 阿兰若言无事,或言空寂。 旧言须菩提常行空寂,行非也,自是无诤行耳! 无诤者将护众生,不令起诤,于我耳起诤,如舍利弗、目连夜入陶屋中宿,致拘迦离起诤者是也),超越三昧熏禅三解脱门及放舍(放舍者,三脱门,空、无愿、无相。 空无愿无相,即十二门念,反着者也),更作利智勤精进,入如是诸禅功德,是名得不退法、不坏法。 若佛不出世,无佛法无弟子时,是时离欲人辟支佛出。 辟支佛有三种:上、中、下。 下者本得须陀般那、若息忌陀伽迷。 是须陀般那于第七世生人中,是时无佛法,不得作弟子;复不应八世生,是时作辟支佛。 若息忌陀伽迷二世生,是时无佛法,不得作弟子;复不应三世生,是时作辟支佛。 有人愿作辟支佛,种辟支佛善根,时无佛法,善根熟,尔时厌世出家得道,名辟支佛,是名中辟支佛。 有人求佛道,智力进力少,以因缘退(如舍利弗是也),是时佛不出世,无佛法亦无弟子,而善根行熟,作辟支佛,有相好若少若多,厌世出家得道,是名上辟支佛。 于诸法中智慧浅入,名阿罗汉;中入名辟支佛;深入名佛。 如遥见树,不能分别枝;小近能分别枝,不能分别华、叶;到树下尽能分别知树枝、叶、华、实。 声闻能知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法无主,唯涅槃善安隐。 声闻能如是观,不能分别深入深知;辟支佛少能分别,亦不能深入深知;佛知诸法分别究畅,深入深知也。 如波罗奈国王,夏暑热时处高楼上坐七宝床,令青衣磨牛头栴檀香涂身,青衣臂多着钏,摩王身时钏声满耳,王甚患之! 教次第令脱,钏少声微,唯独一钏寂然无声。 王时悟曰:「国家、臣民、宫人、婇女,多事多恼亦复如是!」即时离欲独处思惟,得辟支佛。 须发自落、着自然衣,从楼阁去,以己神足力出家入山。 如是因缘,中品辟支佛也。 若行者求佛道入禅,先当系心专念十方三世诸佛生身,莫念地水火风、山树草木、天地之中有形之类,及诸余法一切莫念。 但念诸佛生身处在虚空,譬如大海清水中央金山王须弥;如夜闇中然大火;如大施祠中七宝幢。 佛身如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出无量清净光明,于虚空相青色中,常念佛身相如是,行者便得十方三世诸佛悉在心目前一切悉见三昧。 若心余处缘,还摄令住念在佛身,是时便见东方三百千万千万亿种无量诸佛。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随所念方,见一切佛。 如人夜观星宿,百千无量种星宿悉见。 菩萨得是三昧,除无量劫厚罪令薄、薄者令灭。 得是三昧已,当念佛种种无量功德,一切智、一切解、一切见、一切德,得大慈大悲自在,自初出无明[穀-禾+卵],四无畏、五眼、十力、十八不共法,能除无量苦,救老死畏,与常乐涅槃。 佛有如是等种种无量功德,作是念已自发愿言:「我何时当得佛身、佛功德,巍巍如是?」复作大誓:「过去一切福、现在一切福,尽持求佛道,不用余报。」复作是念:「一切众生甚可怜愍,诸佛身功德巍巍如是,众生云何更求余业而不求佛?」譬如贵家盲子堕大深坑,饥穷困苦食粪食泥。 父甚愍之,为求方便,拯之于深坑,食之以上馔。 行者念言:「佛二种身功德甘露如是,而诸众生堕生死深坑,食诸不净。 以大悲心,我当拯济一切众生,令得佛道度生死岸,以佛种种功德法味悉令饱满,一切佛法愿悉得之。 闻诵持问、观行得果,为作阶梯,立大要誓被三愿铠,外破魔众内击结贼,直入不回。 如是三愿比无量诸愿,愿皆住之,为度众生得佛道故。」如是念、如是愿,是为菩萨念佛三昧。 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净,专心内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 如人执烛入杂穀仓,种种分别豆、麦、黍、粟无不识知。 复次观身六分:坚为地分、湿为水分、热为火分、动为风分、孔为空分、知为识分。 亦如屠牛,分为六分,身首四支,各自异处。 身有九孔,常流不净,革囊盛屎,常作是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 若得一心,意生厌患,求离此身,欲令速灭,早入涅槃。 是时当发大慈大悲,以大功德,拔济众生,兴前三愿:「以诸众生,不知不净,起诸罪垢,我当拔置于甘露地。 复次,欲界众生乐着不净如狗食粪,我当度脱至清净道。 复次,我当学求诸法实相,不有常不无常、非净非不净,我当云何着此不净? 观不净智从因缘生,如我法者当求实相,云何厌患身中不净而取涅槃? 当如大象度驶流水穷尽源底,得实法相灭入涅槃,岂可如猕猴诸兔畏怖驶流趣自度身? 我今当学如菩萨法,行不净观除却淫欲,广化众生令离欲患,不为不净观所厌没。」复次,既观不净则厌生死,当观净门系心三处:鼻端、眉间、额上。 当于是中,开一寸皮,净除血肉,系心白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着三缘中,恒与心斗。 如二人相扑,行者若胜,心则不如,制之令住,是名一心。 若以厌患,起大悲心,愍念众生,为此空骨,远离涅槃,入三恶道,我当勤力,作诸功德,教化众生,令解身相空,骨以皮覆,实聚不净,为众生故,徐当分别此诸法相。 有少净想,心生爱着;不净想多,心生厌患;有出法相,故生实法。 诸法实相中,无净无不净,亦无闭亦无出,观诸法等,不可坏不可动,是名诸法实相(出过罗汉法也)。 行菩萨道者,若瞋恚偏多,当行慈心,念东方众生,慈心清净,无怨无恚,广大无量,见诸众生,悉在目前。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制心行慈,不令外念;外念异缘,摄之令还。 持心目观,一切众生,悉见了了,皆在目前。 若得一心,当发愿言:「我以涅槃,实清净法,度脱众生,使得实乐。」行慈三昧,心如此者,是菩萨道。 住慈三昧,以观诸法,实相清净,不坏不动,愿令众生,得此法利。 以此三昧,慈念东方一切众生,使得佛乐,十方亦尔! 心不转乱,是谓菩萨慈三昧门。 问曰:「何不一时总念十方众生?」答曰:「先念一方,一心易得,然后次第,周遍诸方。」问曰:「人有怨家,恒欲相害,云何行慈,欲令彼乐?」答曰:「慈是心法,出生于心,先从所亲;所亲转增,乃及怨家,如火烧薪,盛能然湿。」问曰:「或时众生,遭种种苦,或在人中、或地狱中,菩萨虽慈,彼那得乐?」答曰:「先从乐人,取其乐相,令彼苦人,得如彼乐。 如败军将,怖惧失胆,视彼敌人,皆谓勇士。」问曰:「行慈三昧有何善利?」答曰:「行者自念:『出家离俗,应行慈心。』又思惟言:『食人信施,宜行利益。』如佛所言:『须臾行慈,是随佛教,则为入道,不空受施。』复次身着染服,心应不染,慈三昧力,能令不染;复次我心行慈,于破法世我有法人,非法众中我有法人,如法无恼,慈定力故。 菩萨行道,趣甘露门,种种热恼,慈凉冷乐。 如佛所言:『人热极时,入清凉池乐。』复次被大慈铠、遮烦恼箭,慈为法药、消怨结毒,烦恼烧心、慈能除灭;慈为法梯,登解脱台;慈为法船,渡生死海,贫善法财,慈为上宝;行趣涅槃,慈为道粮;慈为骏足,度入涅槃;慈为勐将,越三恶道。 能行慈者,消伏众恶,诸天善神,常随拥护。」问曰:「若当行人得慈三昧,云何不失而复增益?」答曰:「学戒清净,善信倚乐,学诸禅定,一心智慧,乐处闲静,常不放逸,少欲知足,行顺慈教,节身少食,减损睡眠,初夜后夜,思惟不废,省烦言语,默然守静,坐卧行住,知时消息,不令失度,致疲苦极,调和寒温,不令恼乱,是谓益慈。 「复次,以佛道乐涅槃之乐与一切人,是名大慈。 行者思惟:『现在未来,大人行慈,利益一切,我亦被蒙,是我良祐,我当行慈,毕报施恩。』复更念言:『大德慈心,愍念一切,以此为乐,我亦当尔,念彼众生,令得佛乐、涅槃之乐,是为报恩。』「复次慈力,能令一切,心得快乐,身离热恼,得清凉乐;持行慈福,念安一切,以报其恩。 复次慈有善利,断瞋恚法,开名称门,施主良田,生梵天因,住离欲处,除却怨对,及斗诤根。 诸佛称扬,智人爱敬,能持净戒,生智慧明,能闻法利,功德醍醐,决定好人,出家勐力,消灭诸恶。 骂辱不善,慈报能伏,结集悦乐,生精进法,富贵根因,办智慧府,诚信库藏,诸善法门,致称誉法,敬畏根本,佛正真道。 「若人持恶向,还自受其殃。 五种恶语:非时语、非实语、非利语、非慈语、非软语。 是五恶语不能倾动,一切毒害亦不能伤,譬如小火不能热大海(此下应出优填王持五百发箭)。 如《毗罗经》中优填王阿婆陀那说,有二夫人:一名无比,二名舍迷婆帝。 无比诽谤舍迷婆帝。 舍迷婆帝有五百直人,王以五百箭欲一一射杀之。 舍迷婆帝语诸直人,在我后立。 是时舍迷婆帝入慈三昧,王挽弓射之,箭堕足下。 第二箭还向王脚下。 王大惊怖,复欲放箭。 舍迷婆帝语王言:『止止。 夫妇之义是故相语,若放此箭当直破汝心。』王时恐畏,投弓舍射,问言:『汝有何术?』答言:『我无异术。 我是佛弟子,入慈三昧故也!』「是慈三昧略说有三种缘:生缘、法缘、无缘。 诸未得道,是名生缘。 阿罗汉辟支佛,是名法缘。 诸佛世尊,是名无缘,是故略说慈三昧门。」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愚痴偏多,当观十二分,破二种痴:内破身痴,外破众生痴。 思惟念言:「我及众生俱在厄难,常生、常老、常病、常死、常灭、常出,众生可怜,不知出道,从何得脱?」一心思惟,生老病死从因缘生。 当复思惟何因缘生? 一心思惟,生因缘有、有因缘取、取因缘爱、爱因缘受、受因缘触、触因缘六入、六入因缘名色、名色因缘识、识因缘行、行因缘无明。 如是复思惟,当何因缘灭生老死? 一心思惟,生灭故老死灭、有灭故生灭、取灭故有灭、爱灭故取灭、受灭故爱灭、触灭故受灭、六入灭故触灭、名色灭故六入灭、识灭故名色灭、行灭故识灭、痴灭故行灭。 此中十二分,云何无明分? 不知前、不知后、不知前后,不知内、不知外、不知内外,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习、不知尽、不知道,不知业、不知果、不知业果,不知因、不知缘、不知因缘,不知罪、不知福、不知罪福,不知善、不知不善、不知善不善,不知有罪法、不知无罪法,不知应近法、不知应远法,不知有漏法、不知无漏法,不知世间法、不知出世间法,不知过去法、不知未来法、不知现在法,不知黑法、不知白法,不知分别因缘法,不知六触法,不知实证法。 如是种种不知不慧不见,闇黑无明,是名无明。 无明缘行。 云何名行? 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云何身行? 入息出息是身行法。 所以者何? 是法属身,故名身行。 云何口行? 有觉有观,是作觉观已,然后口语,若无觉观则无言说,是谓口行。 云何意行? (痛名世界人所着三种痛,痛应为受,受则随界受苦乐,上界所无,故宜言受想出家所患也)。 痛想是意法,系属意故,是名意行。 复次欲界系行、色界系行、无色界系行。 复次善行、不善行、不动行。 云何善行? 欲界一切善行,亦色界三地。 云何不善行? 诸不善法。 云何不动行? 第四禅有漏善行及无色定善有漏行。 是名行。 行因缘识。 云何名识? 六种识界:眼识乃至意识,是名六识。 识因缘名色,云何为名? 无色四分:痛、想、行、识,是谓名。 云何为色? 一切色四大及造色,是谓色。 云何四大? 地、水、火、风。 云何地? 坚重相者地,濡湿相者水,热相者火,轻动相者风。 余色可见,有对无对是名造色。 名色和合,是谓名色。 名色因缘六入。 云何六入? 内六入:眼内入乃至意内入,是名六入。 六入因缘触。 云何触? 六种触界:眼触乃至意触。 云何眼触? 眼缘色生眼识,三法和合,是名眼触,乃至意触亦如是! 触因缘受。 云何受? 三种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云何乐受? 爱使。 云何苦受? 恚使。 云何不苦不乐受? 痴使。 复次乐受生乐,住乐灭苦;苦受生苦,住苦灭乐;不苦不乐受,不知苦不知乐。 受因缘爱。 云何爱? 眼触色生爱,乃至意触法生爱。 爱因缘取。 云何取? 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 取因缘有。 云何有? 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下从阿鼻大泥梨。 上至他化自在天,是名欲有,及其能生业。 云何色有? 从下梵世上至阿迦尼吒天,是名色有。 云何无色有? 从虚空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是名无色有。 有因缘生。 云何生? 种种众生处处生出,有受阴得持得入得命,是名生。 生因缘老死。 云何老? 齿落、发白、多皱、根熟、根破、气噎,身偻拄杖行步,阴身朽故,是名老。 云何死? 一切众生处处退、落、堕、灭、断、死,失寿命尽,是名死。 先老后死,故名老死。 是中十二因缘,一切世间非无因缘边、非天边、非人边,非种种等邪缘边出。 菩萨观十二因缘,系心不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 观十二分生三世中:前生、今生、后生。 菩萨若得心住,当观十二分空无有主。 痴不知我作行,行不知我从痴有,但无明缘故行生。 如草木种从子芽出,子亦不知我生芽,芽亦不知从子出,乃至老死亦复如是! 是十二分中,一一观知无主无我,如外草木无主,但从倒见计有吾我。 问曰:「若无吾我、无主、无作,云何去来言说死此生彼?」答曰:「虽无吾我,六情作因、六尘作缘、中生六识,三事和合故触法生,念知诸业,由是去来,言说从是有生死。 譬如日爱珠,因日、乾牛屎,和合方便故火出。 五阴亦尔,因此五阴生,后世五阴出,非此五阴至后世,亦不离此五阴得后世五阴,五阴但从因缘出。 譬如穀子中芽出,是子非芽亦非余芽边生,非异非一,得后世身亦尔! 譬如树未有茎节、枝叶、华实,得时节因缘华叶具足,善恶行报亦复如是! 种子坏故非常、非一;芽、茎、叶等生故不断不异;死生相续亦复如是!」行者谓法无常、苦、空、无我,自生自灭。 知因爱等有,知因灭是尽,知尽是道。 以四种智知十二分,是正见道。 众生为缚着所诳,如人有无价宝珠,不别其真,为他欺诳。 是时菩萨发大悲心,我当作佛,以正真法化彼众生,令见正道。 问曰:「如《摩诃衍般若波罗蜜》中言:『诸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一相无相,是名正见。』云何言无常等观名为正见?」答曰:「若《摩诃衍》中说『诸法空无相』,云何言无常、苦、空等不实? 若言不生不灭空是实相者,不应言无相。 汝言前后不相应。 复次佛说四颠倒,无常中常颠倒亦有道理,一切有为无常。 何以故? 因缘生故。 无常因、无常缘,所生果云何常? 先无而今有,已有便无。 一切众生皆见无常,内有老、病、死,外见万物凋落,云何言无常不实?」问曰:「我不言有常为实、无常为不实,我言有常、无常俱是不实。 何以故? 佛言:『空中有常、无常,二事不可得,若着此二事,是俱颠倒。』」答曰:「汝言不与法相应。 何以故? 言无法,云何复言二俱颠倒? 一切空无所有,是为实不颠倒。 若我破有常着无常,我法应破而不实,我有常颠倒,破故观无常。 何以故? 无常力能破有常,如毒能破余毒,如药除病,药亦俱去,当知药妙能除病故。 若药不去,后药为病,此亦如是! 若无常法着,应当破,不实故。 我不受无常法,云何破? 佛言:『苦是四真谛中言实苦,谁能使乐? 苦因是实因,谁能令非因? 苦尽是实尽,谁能令不尽? 尽道是实道,谁能令非道? 如日或可令冷,月或可令热,风可令不动,是四真谛终不可动转。』汝于《摩诃衍》中不能了,但着言声。 《摩诃衍》中诸法实相,实相不可破、无有作者。 若可破可作,此非摩诃衍。 如月初生,一日二日其生时甚微细,有明眼人能见,指示不见者。 此不见人但视其指,而迷于月。 明者语言:『痴人! 何以但视我指? 指为月缘,指非彼月。』汝亦如是! 言音非实相,但假言表实理。 汝更着言声,闇于实相。」行若得如是正知见,观十二分,和合为因果二分:果时十二分为苦谛,因时十二分为习谛,因灭是尽谛,见因果尽是道谛。 四种观果:无常、苦、空、无我。 四种观因:集、因、缘、生。 问曰:「果有四种但名苦谛,余者无谛名也?」答曰:「若言无常谛复疑,苦谛亦疑,无我谛亦疑,一种难处。 复次,若言无常谛无咎,空非我谛亦无咎。 若无常苦空无我谛,于说为重故,是故于四说一。」问曰:「苦有何异相,于三中独得名?」答曰:「苦是一切众生所厌患,众生所怖畏,无常不尔! 或有人为苦所逼,思得无常,无有欲得苦者。」问曰:「有人欲得捉刀自杀,针炙苦药入贼,如是种种非求苦也?」答曰:「非为欲得苦,欲存大乐,畏苦故取死。 苦为第一患,乐为第一利,以是故离实苦得快乐,是故佛以果分,独名苦谛,非无常、空、无我谛。」是于四谛中了了实智慧不疑不悔,是名正见。 思惟是事种种增益故,是名正觉。 除邪命摄四种邪语,离余四种邪语,摄四种正语,除邪命摄身三种业,除余三种邪业,名正业。 离余种种邪命,是名正命。 如是观时精进,是正方便。 是事念不散,是名正念。 是事思惟不动,是名正定。 正觉如王,七事随从,是名道谛。 是事一心实信不动,是名信根。 一心精勤求道,是名精进根。 一心念不忘失,是名念根。 心住一处亦不驰散,是名定根。 思惟分别无常等觉,是名慧根。 是名增长得力,是名五力。 问曰:「八正道中皆说慧念定等,根力中何以重说?」答曰:「随入行时初得小利,是时名为根。 是五事增长得力,是时得名为力。」初入无漏见谛道中,是功德名八正道。 入思惟道时,名七觉意。 初入道中观念身痛心法常一心念,是名四念止。 如是得善法味四种精勤,是名四正勤。 如是欲精进定慧初门,勤精进求如意自在,是名四神足。 虽名四念止、四正勤、四神足、五根等,皆摄随行时初后少多行地缘,各各得名。 譬如四大,各各有四大,但多得名。 若地种多,水火风少处,名为地大。 水火风亦如是! 如是三十七品中各各有诸品,如四念止中有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等。 如是观十二分、四谛行、四念止、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其心安乐。 复以此法度脱众生,一心誓愿精进求佛。 是时心中思惟观念:「我了了观知此道,不应取证。」有二事力故未入涅槃:一者、大悲不舍众生,二者、深知诸法实相。 诸心心数法从因缘生,我今云何随此不实? 当自思惟,欲入深观十二因缘,知因缘是何法。 复更思惟,是四种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五因为因缘,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 缘缘、增上缘,缘一切法。 复自思惟言:「若法先因缘中有,则不应言是法因缘生;若无,亦不应言因缘中生;生有半无亦不应因缘生;云何有因缘? 若法未生,若过去心心数法失,云何能作次第缘? 若佛法中妙法无缘涅槃,云何为缘缘? 若诸法实无性,有法不可得;若因缘果生,因此有彼,是说则不然;若因缘中各各别、若和合一处,是果不可得,云何因缘边出果? 因缘中无果故。 若因缘中先无果而出者,何以不非因缘边出果? 二俱无故。 果属因缘,因缘边出,是因缘不自在属余因缘,是果属余因缘。 云何不自在? 因缘能生果,是故果不从因缘有,亦不从非因缘有,则为非果。 果无故,缘与非缘亦无也!」问曰:「佛言十二因缘,无明缘诸行,汝云何言无因果?」答曰:「先以被答,不应更难,若难者更当答。 佛言眼因色缘痴边生邪忆念,痴是无明,是中无明,何所依住? 若依眼邪? 若色中、若识邪? 不应依眼住。 若依眼住,不应待色,常应痴。 若依色住,不应待眼。 是则外痴,何豫我事? 若依识住,识无色、无对、无触、无分、无处。 无明亦尔,云何可住? 是故无明非内、非外、非两中间,不从前世来,亦不住后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无有实法,无明性尔。 了无明性,则变为明,一一推之,痴不可得。 云何无明缘行? 如虚空不生不灭、不有不尽,本性清净。 无明亦如是,不生不灭、不有不尽,本性清净,乃至生缘老死亦尔。」菩萨如是观十二因缘,知众生虚诳系在苦患,易度耳。 诸法若有实相难可得度,思惟如是则破愚痴。 若菩萨心多思觉,常念阿那波那,入时出时数一乃至十,一一心不令驰散。 菩萨从此门得一心,除五盖欲行。 菩萨见道应行三种忍法:生忍、柔顺法忍、无生忍。 云何生忍? 一切众生或骂或打或杀,种种恶事,心不动转、不瞋、不恚,不唯忍之而更慈悲,此诸众生求诸好事愿一切得,心不舍放。 是时渐得解诸法实相,如气熏着。 譬如慈母爱其赤子乳哺养育,种种不净不以为恶,倍加怜念欲令得乐。 行者如是,一切众生作种种恶、净不净行,心不增恶不退不转。 复次十方无量众生,我一人应当悉度使得佛道,心忍不退、不悔、不却、不懈、不厌、不畏、不难,是生忍中一心系念。 三种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是名生忍。 云何柔顺法忍? 菩萨既得生忍,功德无量,知是功德福报无常,是时厌无常自求常福,亦为众生求常住法。 一切诸法,色无色法、可见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上中下法,求其实相。 实相云何? 非有常非无常、非乐非不乐、非空非不空、非有神非无神? 何以故非有常? 因缘生故。 先无今有故,已有还无故,是故非有常。 云何非无常? 业报不失故,受外尘故,因缘增长故非无常。 云何非乐? 新苦中生乐想故,一切无常性故,缘欲生故,是故非乐。 云何非不乐? 乐有受故,欲染生故,求乐不惜身故,是非不乐。 云何非空? 内外入各各受了了故,有罪福报故,一切众生信故,是故非空。 云何非不空? 和合等实故,分别求不可得故,心力转故,是故非不空。 云何非有神? 不自在故,第七识界不可得故,神相不可得故,是故非有神。 云何非无神? 有后世故,得解脱故,各各我心生不计余处故,是故非无神。 如是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非有非无、不受不着,言说悉灭、心行处断,如涅槃性,是法实相。 于此法中信心清净,无滞无碍,软知软信软进,是谓柔顺法忍。 云何无生法忍? 如上实相法中,智慧、信、进增长根利,是名无生法忍。 譬如声闻法中煖法、顶法,智慧、信、精进增长得忍法,忍者忍涅槃、忍无漏法,故名为忍。 新得、新见,故名为忍。 法忍亦如是。 时解脱阿罗汉不得无生智,增进广利转成不时解脱得无生智。 无生法忍亦如是,未得菩萨果得无生法忍,得菩萨真行果,是名菩萨道果。 是时得般舟三昧,于众生中得大悲,入般若波罗蜜门。 尔时诸佛便受其号,堕生佛界中,为诸佛所念,一切重罪薄,薄者灭,三恶道断,常生天上人中,名不退转。 到不动处,末后肉身尽入法身中,能作种种变化,度脱一切众生,具足六度供养诸佛,净佛国土教化众生,立十地中功德成满,次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菩萨禅法中初门。 行者定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应为失不为利。 如犊未生[(壳-一)/牛]牛乳,乳不可得非时故;若犊生已[(壳-一)/牛]牛角,乳不可得无智故。 如鑽湿木求出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乾木以求火,火不可得无智故。 得处知时量己行,观心方便力多少;宜应精进及不宜,道相宜时及不宜。 若心调动不应勇,如是勇过不得定;譬如多薪炽大火,大风来吹不肯灭。 若能以定自调心,如是动息心得定;譬如大火大风吹,大水来浇无不灭。 若人心软复懈怠,如是厌没不应行;譬如少薪无焰火,不得风吹便自灭。 若有精进勇勐心,如是转健得道疾;譬如小火多益薪,风吹转炽无灭时。 若行放舍止调缩,设复发舍失护法;譬如病人宜将养,若复放舍无得活。 若有舍想正等心,宜时勤行得道疾;譬如有人乘调象,如意至凑无踬碍。 若多淫欲爱乱心,是时不应行慈等;淫人行慈益痴闷,如人冷病服冷药。 淫人心乱观不净,谛观不净心得定;行法如是相应故,如人冷病服热药。 若多瞋恚忿乱心,是时不应观不净;瞋人观恶增恚心,如人热病服热药。 若人瞋怒行慈心,行慈不舍瞋心灭;行法如是相应故,如人热病服冷药。 若多愚痴心闇浅,不净行慈悲行法;二行增痴无益故,如人风病服麨药。 人心痴闇观因缘,分别谛观痴心灭;法行如是相应故,如人病风服腻药。 譬如金师排扇炭,用功非时失[梦-夕+棐]法;怱怱急[梦-夕+棐]不知时,或时水浇或放舍。 金融急[梦-夕+棐]则消过,未融便止则不消;非时水浇金则生,非时放置则不熟。 精进摄心及放舍,应当观察行道法;非时方便失法利,若非法利为非利。 譬如药师三种病,冷热风病除灭故;应病与药佛如是! 淫怒痴病随药灭。 坐禅三昧经卷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5:30 来源:藏佛寺 链接:https://www.cangfosi.com/fojing/4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