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法度论 内容: 三法度论卷上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德品第一知生苦无量,善寂趣彼安,用悲众生故,轮转于多劫。 舍己之妙善,为一切说法,普智灭诸趣,稽首礼最觉。 开此三法门,功德之所归,安快彼众生,离于一切苦。 前礼于善逝,法及无上众,今说真谛法,三三如其义。 说曰:今说三法。 问:尊云说三法。 三法何义? 答:此经因法故,唯三相续撰。 三法者是假想。 问:何故三法撰? 答:此佛经依无量想众生为恶世所坏、命以食存,欲求其真,为彼开想故及善持故,此三法撰。 一切世间亦依真想及假想,是以开想,故三法撰。 问:已答三法撰。 三法唯愿说。 答:德、恶、依觉善胜法门。 若觉德、恶、依,觉则善胜法门。 此三法经本三三品说,品各三真度。 问:可说三品,但于说有咎。 所以者何? 善胜者,应前说是善胜,说善胜已,然后说德、恶、依当觉。 答:乐所向者则不应说。 此一切世间乐向善胜,乃至昆虫亦乐向乐。 所以者何? 为食故有所求。 善胜者乐妙爱,如是比义说善胜。 世间者多乐向乐而背乐因,乐者大涅槃及无病,是多乐向但背是因,若已乐向不应为说。 譬人趣道,若已知道则不语道。 彼亦如是,是故无咎。 问:云何此德、恶、依觉便有善胜? 颇有见金得富、见药病无耶? 是故不可德、恶、依觉而有善胜。 答:虽有此言,是义不然,当取如灯。 譬。 如然灯即时坏闇,非然灯已后坏闇。 如是智生即有善胜,智觉是一义。 问:德名何等? 为众生数为色味香比、为摄为诤伏耶? 答:我欲不乐自想作经。 而此中德者,福、根、无恶。 福、根、无恶者,此三是德想,白净法及法果,我以为德想。 是一切此三中摄,今当相续显示。 问:已说福、根、无恶。 何等为福? 答:福者施、戒、修,数数处善胜谓之福,亦扬去人恶谓之福。 是三种施、戒、修,如所说:福者数数,将人善处,亦扬去恶,故谓为福。 问:已说福:施、戒、修。 何等为施? 答:为己他摄故。 舍财时俱思愿及无教,是三种施。 问:此云何? 答:施者法、无畏、财。 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三说施。 法施者,说经出于世间。 无畏施者,八种,三归为首。 如世尊说:「归佛为无量众生施无畏,不结恨、无恶法。 众亦如是。」问:如三归亦杀生,云何施为无畏首? 答:不说一切众生,但如此邪见为痴。 杀生、盗他财、作众恶,是三归者所不作,已得正见故。 若三归无正见者,则非三归。 是故施无量众生无畏为首。 无咎财施者,饮食为首,摄他故施。 供养等以香华为首,自为故,或复俱故。 是己他俱德,故得大果。 此中施净,应广分别。 如所说:「譬树用其根,时复用于枝,或有二俱用,是事世之常。 如是方便成,是施得大果,有从因缘净,俱功德亦然。」问:云何戒? 答:戒者身口二:摄他、不娆、饶益。 戒者有三相,从身口生。 问:此云何? 答:摄他不娆他及饶益摄他者,饥乏时众生爱命,恕己不害,离他财他妻亦如是,此是摄他。 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不娆他。 复次七枝不逼他,是不娆他。 众苦所逼无所归依,而救济,是摄他。 受持此二,若福相续生是饶益。 我从今离杀生,发心即饶益增长。 譬如出物日有滋息。 受戒心生善相续,受实已灭。 如种有萌牙饶益。 若不舍善相续,乃至眠亦增益福。 此是饶益是谓戒。 问:云何修? 答:修者,禅无量无色。 此修于善行,是故修如华薰麻。 习是修,如习近王。 譬如王臣善习近,必成其果。 如是习修必得白净果故。 说修禅者是念义,此四种。 问:此云何? 答:禅者离欲观喜苦乐。 是四禅,初者,已离欲恶不善法,缘善系心住,谓之离欲。 第二离观。 观者微于觉,如铃有余声是,此中无,谓之离观。 欲前已离。 第三离喜。 喜者心悦,如海涌波。 是此中无及欲观,故说离喜。 第四离苦乐。 乐者身心不逼、苦者逼,是此中无及欲、观、喜故,说离苦乐。 是四说禅。 问:云何无量? 答:无量者慈、悲、喜、护,是四假想为无量。 无量众生彼缘故无量,亦不可数功德故无量。 慈者,愍一切众生心行,一切众生润在前念是慈。 悲者,苦恼众生愍伤在前,离忧恼念是悲。 喜者,于多乐众生系缚悦踊是喜。 护者,无求不勇勐恕众生过。 若众生作恶,是不作为快。 是反观众生自业,如是恕过,谓之护。 问:已说无量。 云何无色? 答:无色者,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 处者依是四种。 空者,除色见、色过。 是离欲一心缘空,于空系想是空处。 不猗于空但有识,缘识便有识处。 是亦为依,无依乃胜,若无所有,是谓无所有处。 于想见过、灭想见怖,一心是非想非非想处。 是无色道,是名一切福。 问:根云何? 答:根者无贪、无恚、无愚痴。 不贪、不瞋、不痴,此三根相。 问:此是谁根? 答:非是前说德本那! 是一切趣善胜法之本,随其义一,增余相随。 如无贪于施增,无恚于戒增,无痴于修增。 复次无贪于财施增,无恚于无畏施增,无愚痴于法施增。 是谓三种施增。 复次无贪于摄他增,无恚于不娆他增,无愚痴于饶益增,是谓三种戒增。 复次无贪于禅增,无恚于无量增,无愚痴于无色增,是谓三修增。 复次无贪于不恶增,无恚于忍辱增,无愚痴于多闻增。 如是于力、根,如是当知一切善行根。 无贪者于所有众具不利不着,意无恚者灭于恚,无愚痴者灭于痴,故曰根。 问:云何无恶? 答无恶者,忍辱、多闻、不恶。 无恶者是俗数假相。 复次恶者,是增恶。 是不增恶,故曰无恶。 如所说无恶者。 妙善之言。 忍辱者苦。 贵贱力自制不怒怒。 忍辱为苦。 贵力贱力随其事自制不怒。 怒为苦所逼。 自制是堪耐义。 为贵力所迫,怒而不能报;但弊恶人故起怒。 若于大力所迫不起怒,是忍辱。 为贱力所加,恕贱力。 怨家能报,若不报者是恕。 如是众生过及行过堪耐。 此义今当说。 苦者寒热饥渴风日勤劳,为众苦所逼,当自制。 此苦从二事起,恼于身,不怒于无情。 怒者,众生因缘说。 是以依二逼身,当堪忍。 问:已说忍辱。 云何多闻? 答:多闻者,契经、阿毗昙、律。 多闻者,若能除淫怒痴,是多闻;余者非多闻。 是三种契经、阿毗昙、律。 于中契经者,萨云若说及彼所印可,显示秽污、白净,明四圣谛、离无量恶。 阿毗昙者,于契经所有尽分别。 律者,说威仪礼节令清净。 是谓三种多闻。 于中律多制欲,阿毗昙多制恚。 阿毗昙者说诸业性,以此止恚。 因恚起犯戒,因犯戒堕地狱,契经多制痴,契经者说十二因缘。 问:是多闻云何不恶? 答:不恶者,真知识御意。 由真知识、真御意、真由,是谓不恶。 真知识者,慈、善、能师弟子同学。 若慈善能者,是谓真知识。 彼三种师弟子同学。 问:云何? 若慈是师、善是弟子、能是同学,说如是耶? 答:不。 所以者何? 说无差降慈、善、能者,谓真知识相。 是说当观师弟子同学,此中慈相最胜,余二枝所成。 或慈者但不善知事,亦不能说,如父年老无德。 或有能者亦不善故,虽有慈不善故教恶,如六师等。 若有具足成就三相者,当知是真知识。 或有师过故坏、或弟子过、或同学过。 是以具足成就三相真知识当求。 问:是真知识云何真御意? 答:真御意者,止举护想、勇勐止想、举想护想向是勇勐。 于中止者,止心逸意下,此中观相故说。 止举者,意弱柔濡,下筋力扶起令高,此中观相故说。 举护者,以平等意任其行,如善御乘,迟者使速、急者制之,等行而护。 此亦如是。 四无量中护不可意众生,以慈为首护,此中平等意护。 问:云何知如下意当举、举意当制、等者护? 答:非为自随所欲是真御意那! 是故此自随所欲,随时随方便义,若高下者此非真御意。 问:是真御意云何真由? 答:真由者,具方便果。 真由者,向彼。 或说习修是真由,具方便果。 问:为谁具? 答:前已说善胜。 问:具名何等? 答:具者,善损伏根近行禅,此是资于善行,故曰具,如行具足具。 具者是枝义。 此具三种善,损伏根近行禅。 问:云何善损? 答:善损者,粪扫衣、无事、乞食,众聚中损,谓之善损。 善损者是清薄义。 工师作二种像,有增者、有损者。 损者石工木工,增者泥工画工,彼成二种像。 若从损,是能耐风雨。 余虽有好色,不耐风雨。 如是二种人,在家及出家。 出家者于家累意解脱,已舍众具损为妙。 在家者因妻子亲族为增,众事得成。 在家者虽有众具为美味,但爱相别离、忧悲斗诤等,为非法雨所坏,意无所耐,如画像为风雨所坏,非出家。 如世尊说:「如饰弃鸟,青鸱妙色,终不能及,鹅鴈飞行。 在家如是,不及比丘,牟尼远离,闲居坐禅。」是谓善损。 粪扫、无事、乞食,此三净功德,为十二本,余九是眷属,彼当别说。 世尊欲令难陀欢喜,故亦说此三。 「难陀何见汝,无事粪扫衣,知已乐于高,舍离不染欲。」以是故知此三是本。 复次四爱生,衣食坐处有故。 于中为衣爱所持说粪扫衣,为食爱所持说乞食,为坐爱所持说无事。 若成就此三功德,是方便灭有爱,以善损故。 复次有二种:计着我行及我所作。 于中为贪衣食坐处故,生我所作计着。 彼以此三净功德止。 若灭一事必断计我,是故说净功德。 问:云何粪扫衣? 答:粪扫衣者,三衣、栴衣、随坐。 此粪扫衣三种所满:三衣、栴衣、随坐。 若粪扫衣惟三者,应有九净功德。 若尔者,经相违。 粪扫衣者,从塚间里巷拾弊坏衣。 三衣者,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罗会。 或有持三衣者,为爱好衣所困,汲汲行求,由此爱极烦劳。 若不得多者,三当极妙。 爱有二种:妙爱、多爱。 譬如求一最胜女,或求不端政千。 如是多爱,三衣所制生妙爱。 世尊为彼说:「持三衣,有六种:劫贝、毕竟、缯、麻布、葛、紵布,于中要用一。」彼见已是好,是好多劳,为彼说栴衣。 如是持栴三衣。 或在众中、或在居家床座,若见余好座移就坐。 为彼说,随座已坐,不应为好故移座。 以我大故起他,是随座。 如是三满粪扫衣。 问:无事云何? 答:无事者,树下暴露。 正坐受树下、受暴露。 受正坐。 受此三,满无事。 此四除处所爱。 于中精进人信施作舍,柔濡敷大床座,教化者贪着。 世尊知已为彼说此事:「不应舍自家着他家,当舍此舍乐无事。」彼已在无事,复作高大楼阁屋,此亦不应尔。 在无事中爱乐高阁屋,如以马乘具被驴,是故树下当受持。 彼已受树下,不乐弊恶小树,而复求好大华果树。 世尊教彼:「当受持暴露。 汝施主长养身。 复何为此? 当学神仙乐于暴露。 汝无家,非为爱所逼。」彼已在暴露,便作是念:「我难行已行。」由是舍正思惟,即便倾卧眠至日出。 世尊教彼此事:「不可如人截耳而严饰首。 是故汝当受持正坐,布草结跏趺坐。 观世间如真而作自业。」如是具足无事。 问:是无事云何乞食? 答:乞食者,一食,过中不饮浆。 塚间出家者有二种食:僧食及乞食。 僧食者,恒精进家得具足食。 或复精进者,为除烦劳故,于外作房作食饷。 乞食者,从家家乞,至极少,是名乞食。 余者,邪命。 彼僧食者作是念:「我能致彼施主食。」便起贡高大慢。 世尊为彼说:「当乞食。」彼乞食已,数数食至时,以是废学。 世尊教彼当一食。 如所说:「人当有念意,每食自知少,则是受用薄,节消而保寿。」彼一食已着于食,便作是念:「世尊唯听饮浆。」而求种种浆,以是废学。 世尊教彼:「汝得如是苦处当舍浆。 渴者,水亦能除。 当受持过中不饮浆。」彼如是少食知足已,复乐澡浴涂身。 世尊教彼:「此亦是食想贡高。 所以者何? 身者从食中生,虽有极肥亦当弃塚间,是故汝当乐塚间。 观于塚间,从食所有烂坏散,膖胀脂血流漫。 见已灭此贡高。」如是乞食满,是谓善损。 问:云何伏根? 答:伏根者,不害、守、降。 伏根者,能制诸根是伏根,是三种:不害、守、降。 问:不害何等? 答:前已说根,害根者不能调根。 如马虽断水穀无道不调,饱以水穀以道则调。 如是害根不调,摄诸根则调。 若害根谓调,是盲者离欲,是故莫害根。 但正御于境界、正思惟摄,即得守。 如所说:「诸根至境界,当远离众想,不可害境界,但除其染着。」降根者,若见极妙女色,便起如母想,是谓三种伏根。 近行禅者,忍名想,近于思惟,故曰近行禅。 问为近谁? 答:如前说善胜。 问:如前已说四禅,何故重说? 答:前说禅,是趣生死胜。 此趣出要胜,此次第观真谛。 如人始度旷野,见种种妙好华池若干清泉盈满,及园观种种华树严饰。 见已作是念:「此非空野中可得,必近城邑。」如是行者在生死旷野,淫怒痴烦劳,得真知识故正思惟,观阴界入无常苦空无我时,若欲乐是谓忍。 正思惟意不动,是谓名如梦中见亲、如镜中像。 如是苦观想,是世间第一法。 由世尊想,是谓近行禅。 彼次第如梦觉见亲,后得圣谛观亦如是。 德品第一真度说竟。 问:云何名方便? 答:方便者,戒上止智。 方便者是道,是趣善胜,故说方便是三种戒上止智。 问:非为重说戒耶? 答:前已说善胜有二种:一受生、二出要。 前戒受生,此出要。 戒义者是习义。 问:此云何? 答:戒者正语、业、命。 正语、正业、正命,是三种名戒。 正语者,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正业者,离杀、盗、淫。 正命者,比丘僧食乞食衣药具,是正命;余邪命。 优婆塞离五业:刀、毒、酒、肉、众生,是谓正命。 问:云何上止? 答:上止者,进、念、定。 上止者满具。 复次,灭淫、怒、痴谓之上止。 向彼住故说上止,是三种进、念、定。 于中进者力,若说进当知已说力。 复次能作故说进。 进者行,此能进至善胜,故说进。 问:此云何? 答:进者,信、勤、不舍。 信、勤、不舍,是三假名进。 所以者何? 信增一切善行,在一切善法前,于一切法最第一。 如所说:「士有信行,为圣所誉,乐无为者,一切缚解。」是三种信。 问:云何三种? 答:信者,净、欲、解。 是信:净、欲、解。 于中净者,除浊故。 浊者,人所恶,恚贡高无惭无愧比。 譬如象水牛等溷乱泉水,是说浊。 停住便澄清。 如是人恶恚贡高无惭无愧比乱意谓之浊;无是谓之净。 欲者,爱乐于胜。 如人为病所困不欲好食,病差已而欲得。 是人为恶所困,不乐欲闻法。 得善知识已乐于法,便作是念:「此法极微妙。」更复说是名为欲。 解者执持。 譬如人为毒蛇所螫,师咒毒时彼意至到,便作是念:「实如说咒。」从此必差,已意解便求药。 如是人为淫怒痴蛇所螫,世尊为彼慈心说法,彼若意解者,无异彼心得除淫怒痴;余者不除。 是解。 问:是信云何勤? 答:勤者,起、习、专。 起、习、专此三种谓之勤。 起者始造善,如鑽火时造众火具。 习者数数作。 专者着不舍不散,意成一缘,如救头然。 是三种谓勤。 问曰:何不舍? 答:不舍者,不止、不厌、不离。 不止、不厌、不离,此三谓不舍。 不止者,一切时不远。 我极精进不废,是不厌。 我一向勤,久时烦劳,或有果或无,舍置何用。 若以此不舍精进,是谓不舍。 此三事必获得果,如行人爱乐所至方。 问:已说进,云何念? 答:念者,身、痛、心、法,内外俱不忘。 内外俱不忘是三种念,为自己内;余者外。 二事为俱。 复次内者受阴、界、入;外者他受及不受俱。 复次三烦恼在内在外俱。 在内者欲、在外者恚。 恚者为他,非自瞋。 若作是念:「欲亦为他。」此不应尔。 所以者何? 内者染外为他生欲,以内着故。 如经所说:「人见女,如内根痴俱行,若灭此三烦恼,是三种念。」彼身三、痛心法三,是十二种念。 问:已说念。 云何定? 答:定者空、无愿、无想。 空、无愿、无想是三种定,事空故曰空。 问:多有空,空村、空舍如是比,此中说何等空? 答:空者,我行我作俱不见。 我行我作俱不见者,是谓空。 问:何得不见我行我作? 如世尊说:「我尔时名随蓝梵志。」复如所说:「比丘! 我手着虚空。」答:非如是。 我行我作是假号,但于五阴中计我是我行;世尊不行此。 若于境界计着我许,是名我作;是世尊亦无。 如《圣法印经》说:「空者观世间空。」如是比,彼亦我我所有俱得成,以故无咎,是谓空。 问:云何无愿? 答:无愿者,过去未来现在不乐立。 无愿者,不立义。 是入此三中过去未来现在,是一切有为。 如《说处经》所说:「彼若作是意,我及涅槃。」彼不摄是三,此不应尔。 所以者何? 一无二义故。 涅槃者,离世一向无缘。 彼中无意我者,离三世更无,此不可说。 是以三中不乐立,是谓无愿。 问:无想云何? 答:无想者,事、作、俱想离。 事、作、俱想离是无想,如所说离一切有为。 一切者,事及作。 可作是事,能造是作。 如由无明福无福不动作行,彼缘相续有生识是事,无明及行是作。 如是一切有为,若离彼是说无想。 复次如《圣法印经》所说:「无想者不见其色相。」如是一切,彼中亦说。 此三事作俱离,彼一切是三义,但说异。 如言河无水,不见水是一义而说异。 空、无愿、无想亦如是,是谓定。 问:云何智? 答:智者,见、修、无学地所行。 智者是觉。 是三地见地、修地、无学地,此中见,故曰见。 问:何等见何等? 答:见未曾见圣地根、力、觉、道枝及实。 修者习义。 如以淳灰浣衣,虽去垢白净犹有灰气,然后须蔓那华等诸香华熏。 如是见地,清净意禅无量诸定,断除诸结尽极勳,是谓修。 无学地者,淫、怒、痴尽无余,是谓无学。 问:何等于见地智? 答:见地者,法、观、未知智。 法智、观智、未知智,此:是见地智。 于中法智者,是现智义。 譬如良医知痈已熟,以利刀破痈,然后以指贯通道,令不伤脉而后破痈。 彼修行人亦如是,正思惟观欲界苦时,断见苦所断烦恼,然后生第二智,如欲界苦无常,色无色界亦如是,从此比智断色、无色界烦恼。 是谓见苦三智。 欲界爱苦因,是法智即是观智。 如是色、无色界未知智,是见习三智。 欲界灭止是法智,即是观智,如是色、无色界未知智,是谓见尽三智。 此道灭欲界苦是法智,即是观智,如是色、无色界未知智,是谓见道三智。 此十二智见地广当知。 问:云何修地? 答:修地者,相、行、种知。 相知、行知、种知,此三修地。 问:云何相? 答:相者,起、住、坏。 起者生,住者成,坏者败。 问:漫说于众生涅槃有疑。 众生及涅槃亦有此相,若有者为大过,即有无常。 若不者,此经有过,应当说起住坏是有为相。 答:众生者,于相是,余不可说。 若异即有常,若是即无常,是二过不可说。 涅槃亦如是,是故分别。 当知相者,一向有为相。 问:今说功德,云何此相是功德? 答:今说智。 若此三中智,是功德非相。 问:云何行? 答:行者,无常、苦、非我见。 行者,尽智是行义。 此相由是行知,是行义。 阴无常,若无常者是苦,若苦者是不自在,故非我。 无常者不久住,故如水泡。 苦者逼迫,故如箭在体。 非我者不自在,故如借璎珞。 是谓行。 问:云何种? 答:种者,味、患、离。 种者是味、是患、是离。 问:是谁? 答:是有为。 于中味者是妙,患者是恶,离者俱息。 于中天人乐是味,三恶道苦是患,离罪福是离。 若如是观,正见功德故,故即得解脱,是谓种。 此是修地智。 问:云何无学地智? 答:无学地者,达、通、辩智。 达智、通智、有辩智,是三无学地智。 问:云何达智? 答:达者,宿命、生死、漏尽智。 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是谓达。 能达,故曰达。 达是知义。 于中宿命智忆过去所作行,生死智知得业果,漏尽智后当说。 复次烦恼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处。 过去者十八见,未来四十四见,现在处身见,由此故生,故分别过去、未来。 于中若得宿命智者不谤过去,得生死智者不痴于未来,得漏尽智者不着现在处。 问:云何漏尽智? 答:漏尽智者,尽、无生、愿智。 我烦恼尽,观如是,是尽智。 不复生者是无生智。 譬如师治蛇所螫,知已除毒,是一智;不为前气所熏,是第二智。 无生智亦如是。 愿智者,若声闻以宿命智自忆生相续,非余是愿智,以愿故亦知他,是谓愿智。 问:云何通? 答:通者,如意足、天耳、他心智。 如意足、天耳、他心智,此三是通。 如意足者,后当说。 天耳者,以定力故,处一缘中增长四大净,此天人至恶趣,闻声随其力,如眼或见近或见远,随其眼力,如是随其定力得天耳。 他心智者,如见众生若闻声,知彼心念如是如是。 问:云何如意足? 答:如意足者,游空、变化、圣自在。 如意足者,得如意,故说如意。 如意是自、在义。 游空自在、变化自在、圣自在,是谓三种如意足。 游空自在者,履水蹈虚、能彻入地、石壁皆过、扪摸日月,是谓游空自在。 变化自在者,现人象马车、山林城郭,皆能化现。 圣自在者,能化寿、化水为酥、化土石为金银,如是比是谓如意足,圣所增长养。 如意足、天耳、他心智是谓通,宿命智、生死智,是凡夫五通。 问:云何辩? 答:辩者,法、义、辞、应。 善知法、善知义、善知辞、善知应,此四是辩。 知法者知名、句、味。 知义者,即知彼性实,如火是名彼热,是义于中不痴。 知辞者,此文饰如是次第。 知应者,不颠倒说句文饰,亦不差错,是谓辩。 此亦于学地智已广说。 问:如戒及定,学无学地中亦可得戒定,何以不三种说? 答:无戒戒差别,非为学。 离杀生,众生极护,无学不如是。 若学不杀生,即是无学。 以是无差降故,不说三种。 德品第二真度说竟。 三法度论卷上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4:38 来源:藏佛寺 链接:https://www.cangfosi.com/fojing/4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