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分别功德论 内容: 分别功德论卷第一失译人名附后汉录建初偈所说曰迦叶思惟正法本者,谓思惟经法言教甚多。 何以知之? 迦叶即以比较明其多少。 较法从十驴始,云十驴力不如一凡骆驼力,十凡骆驼力不如一凡象力,十凡象不如一细脚象力,十细脚象不如一盗食象力,十盗食象不如一莲华象力,十莲华象不如一青莲华象力,十青莲华象不如一红莲华象力,十红莲华象不如一白莲华象力,十白莲华象不如一雪山象力,十雪山象不如一香象力。 从驴至香象为一分,如是八万四千香象,以较皮表里,书经满如是数香象比载。 阿难所闻所知事,粗可都较知大数;欲一一演其文字者,毕寿不能畅也。 思惟经法甚为浩大,云何当使流布天下,千载众生得蒙法泽耶? 深思至理,谁能撰法? 唯有阿难乃能集耳。 迦叶即时鸣揵槌集众。 于时寻有八万四千诸罗汉等承命来集,此等无漏皆是俱解脱人。 所以召此诸贤圣者,以其尽能入灭尽定故也。 诸有入灭尽定者,能使众生现世得福、济其苦厄。 大千世界诸无着等其数难算,除诸三道,各各一倍。 今但录利根俱解脱,能以灭尽定度脱众生,是故称为福田。 何以明之? 昔日天帝释福尽命终,时五瑞应至,心即恐惧欲求救护。 正欲至佛所求救,念佛恩宽缓,惧不解命急。 念舍利弗、目连等,亦恐不能济命。 唯有大迦叶,以灭尽定力寻济危急,即往迦叶所。 时迦叶适欲至贫家福度。 谛念正欲现天身,惧恐不受我施。 便于中路现作草屋,羸病在中。 迦叶从乞,病人即申手施食。 迦叶以钵受之,变成甘露。 还现天身于虚空中。 迦叶曰:「何以妄语诳我耶?」天答曰:「不妄语,我至诚施。 我是天帝,五瑞至命欲终,故来求愿。 愿济我命。」迦叶即默然可之。 天至佛所听法,须臾便睡,睡即觉。 佛语天帝:「汝向已死。 今已还活,不复命终。」还复本身。 此即是迦叶灭尽定力之所感也。 迦叶所以用灭尽定力最胜者,以迦叶本是辟支佛故也。 夫辟支佛法,不说法教化,专以神足感动三昧变现。 大迦叶虽复罗汉取证,本识犹存。 向所录八万四千众,德能所感功齐迦叶。 难曰:迦叶以本是辟支佛,故称其胜。 此等罗汉复是辟支佛耶? 答曰:虽非辟支佛,遍习灭尽定,其力是同。 以是故言,迦叶、众僧,众生福田也。 偈云尽得罗汉心解脱者,俱解脱也。 偈云已脱缚着处福田者,谓迦叶所集八万四千众皆得俱解脱,以灭尽定能使众生现世脱苦、后获涅槃,故曰处福田也。 偈云集四部者,略也。 理应四部,表更有八部。 人、天:刹帝利、婆罗门、长者、沙门;四天王、三十三天、魔王、梵王,是为八部。 凡有十二部,言四部者,粗举其要耳。 诸法甚深者,谓十二因缘也。 佛为阿难说十二因缘甚深微妙。 阿难云:「此之因缘有何深妙耶?」佛语阿难:「勿言不深妙。 汝乃前世时亦言不深。 昔有阿须轮王,身长八千由旬,上下脣相去千由旬。 王有小儿。 常爱此儿,抱在膝上。 海深三百三十六万里,阿须轮立中正齐腹脐。 儿见父谓海为浅,欲得入水。 父语:『不可。 海深没汝。』故欲得入,父即放之,没于海底,惶怖[口*彊]嘅。 父即申手还执出水,语曰:『语汝不可,而汝不信。 今者何似?』尔时王者我身是。 儿者汝是。 昔日不信深,今故不信。 汝但思无明缘行尚不能了,况了三十七品乎?」如来所说四不可思议。 何谓四? 众生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不可思议。 所以世界不可思议,昔满愿子与梵志共论。 梵志自云:「我曾至池水上思惟,见有四种兵众来入莲华孔中。 即自惊怪,不知我眼华、为实有是? 向人说之,人皆不信。 遂至佛所云所见如是。 佛语:『此是实事,非为虚妄。 阿须轮兴四种兵与诸天斗,阿须轮不如,退入此莲华孔中自隐。』」此非思度所及,故曰世界不可思议。 世界或云梵天所造、或云六天所造。 梵志又云:「梵天谁造?」或云梵天有父、或云自造。 言有父者,父即莲华也。 有云莲华者何从出? 曰忧陀延齐中出也。 忧陀延从何出? 曰从散嵯王出。 又曰散嵯王出何姓? 曰刹帝利种也。 又曰梵天是婆罗门种,今言由刹帝利出? 是何言欤? 又曰劫烧时粗可得别。 何以言之? 曰劫烧时从地际已上,至十五天,荡然焦尽。 如似可知。 然复有十六已上三十三天在,此间虽烧,他世界在。 以此言之,复不可知。 是为世界不可思议。 何谓众生不可思议? 或云劫烧后,水补火处,随岚吹造宫殿讫,下有地肥。 光音天上诸天辈,游戏至地,渐甞地肥,遂便身重不能复还。 食多化为女。 转减至薄饼、粳米,失神足光明,还复为人。 善行生天、恶行三涂,流转五道无有常准。 正使欲穷尽一人根本所由,尚不能知,况复一切众生而可思度也。 是为众生不可思议也。 何谓龙不可思议? 凡兴云致雨者皆由于龙雨之,从龙眼耳鼻口出。 为从身出耶? 为从心出乎? 依须弥山止有五种天亦能降雨。 何以别龙雨、天雨? 天雨者,细雾下者是;麁下是龙雨。 何谓五种天? 第一曲脚天、第二顶上天、第三放逸天、第四饶力天、第五四天王。 阿须轮兴兵上天斗时,先与曲脚天斗。 得胜,然后次至顶上,次至放逸及与四天王乃至三十三天。 下四天欲斗时,以雨却敌,更无兵仗。 有二种雨:有欢喜雨、有瞋恚雨。 和调降雨是欢喜也,雷雹霹雳是瞋恚也。 阿须轮亦降雨,天亦下雨,龙亦降雨。 各各致雨,理不可定。 故曰龙雨不可思议。 佛不可思议者,昔时佛在静室,诸梵天如恒边沙来至佛所,欲知佛在何三昧,而不能知在何定中三昧。 如是神足变现秘密之事,二乘所不能思议,岂况复凡庶。 阿难推先迦叶云:「耆年堪任为众演法。 所以然者,尊长旧学多识世尊所委,为将来众生故,欲使正法久存于世,是以如来半坐相命。 仁尊既是众僧上座,又复智慧包博,唯垂慈愍时宣法宝。」外国师云:迦叶所以不说法者,于四辩中无有辞辩。 又云:本是辟支佛,但以神足现化,初不演法。 迦叶答让,自云朽迈、情闇多忘。 答曰:四谛真法岂可衰亡耶? 喻如金刚不可亏损,生死四大乃有增减耳。 萨婆多家又云:九种罗汉有退转者,以几事退? 有四事:年在衰迈、疾病苦逼、好远行游、服药不顺。 以此四事乃有误忘耳。 真谛妙慧岂可忘乎? 迦叶劝阿难曰:「汝今年在盛时,加复有闻智等智,总持强记。 佛每说经常嘱累汝。 以是故汝当宣布经法。」何以知阿难有等智? 昔舍卫城东有尼拘类大树,荫五百乘车。 城中有梵志,明于算术,于九十五种中最为第一。 在此树下与阿难相遇,谓阿难曰:「人云:『瞿昙弟子智慧第一。 颇有此不?』」答曰:「所知少耳。」曰:「少欲问一事。 此树茎节枝叶凡有几枚?」阿难举头视树,便答之曰:「此树茎节枝叶各有若干。」即便舍去。 梵志在后思惟:「此沙门必不知数,其于见答乃尔。 今当试之。」即处处取叶六十枚,藏之土中。 阿难乞食还,复问曰:「我向忘数,更与我说。」阿难举头视之再遍,答曰:「此树叶何以少耶?」又曰:「少几枚?」答曰:「少六十枚。」梵志即叉手谢曰:「未曾有也。」又问曰:「君是罗汉耶?」答曰:「非也。」「是阿那含、斯陀含耶?」曰:「非也。」「是须陀洹耶?」曰:「何以问耶?」又曰:「有师耶?」答曰:「有。 真净王子出家得佛,即是我师。」心念曰:「此假师智,非己所知。」即随至佛所,求为沙门,即得罗汉。 以是知阿难有等智。 阿难所以推先迦叶者,既是上座又是所尊。 昔五百世常为其父,宿识尊仰凭仗情深也。 迦叶所以殷勤于阿难者,以其曩积厚缘遗恩末嗣,加复闻等智彊记于众为上。 属集遗典八万莫先。 二人相须,犹盲跛相赖也。 互相为利。 若二人卒遇千斤段金,正欲相并,力所不胜;正欲分割,不可加功。 于是共议并势持归,遂得大用。 可谓俱智,迦叶、阿难其喻如是。 二人齐契,法宝长存。 时阿难说经无量,谁能备具为一聚? (经无量者,十二部经浩漫甚多,适时而说不论次绪,或说一事也)乃云十事。 或说十事乃论二事,或说三事乃说十一事,上下不次不得为一聚。 或有说者,如来说法,或说教诫、或说断结、或说生天人中。 以是言之,复不得为一聚。 阿难思惟,一便从一、二从二、三四五六乃至十,各令事类相着。 或有说者理不可尔,按如佛语不可次比也。 阿难复思惟:「经法浩大,当分作三聚。」阿难独生此念,首陀会天密告阿难曰:「正当作三分耳。」即如天所告,判作三分:一分契经;二分毗尼;三分阿毗昙。 契经者佛所说法。 或为诸天帝王、或为外道异学,随事分别,各得开解也。 契者,犹线,连属议理使成行法,故曰契也。 毗尼者,禁律也。 为二部僧说捡恶歛非,或二百五十、或五百事,引法防姦。 犹王者秘藏,非外官所司,故曰内藏也。 此戒律藏者亦如是,非沙弥、清信士女所可闻见,故曰律藏也。 阿毗昙者,大法也。 所以言大者,四谛大慧诸法牙旗,断诸邪见无明洪痴,故曰大法也。 亦名无比法。 八智十慧无漏正见,越三界阂无与等者,故曰无比法也。 迦旃延子撰集众经,抄撮要慧呈佛印可,故名大法藏也。 阿难复思惟:「此三藏义与三脱相应。 何者? 契经妙慧理与空合,毗尼制恶玄齐无相,大法正见迹同无愿。」故曰三藏三脱冥迹玄会。 阿难复思惟:「契经大本,义分四段。 何者? 文义溷杂,宜当以事理相从、大小相次。 第一增一,次名曰中,第三名长,第四名曰杂。 以一为本,次至十,一二三随事增上,故曰增一。 中者,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事处中适,故曰中也。 长者,说久远事历劫不绝本末源由,事经七佛、圣王七宝,故曰长也。 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憙令人忘,故曰杂也。」阿难撰三藏讫,录十经为一偈。 所以尔者,为将来诵习者惧其忘误,见名忆本思惟自寤,故以十经为一偈也。 所谓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也。 佛在世时,阿阇世王问佛菩萨行事。 如来具为说法。 设王问佛:「何谓为法?」答:「法即菩萨藏也。 诸方等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先佛在时已名大士藏。 阿难所撰者,即今四藏是也。 合而言之,为五藏也。 或有一法义,亦深难持难诵不可忆(一法者即空法也,无形无像不可护持),寂无声响、无心无念泊然无想,最第一空,义无二故。 无容可测,故曰难持;无言可詶,故曰难诵;无意可思,故言叵忆也。 所谓深义,其事如此。 又复一法者,众数之本。 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 终于十,复从一起。 正至千万,常始于一。 如是诸一不可穷尽。 诸经之中,或一义一法一行一事各各相从,不失其绪也,故曰一一相从不失绪也。 二法就二者,或云善恶、或云止观、或云名色。 止者虚也,观者实也。 止者三昧定,泊然灭想冥尔亡怀,故曰虚也。 观所以言实,以其分别有行,是非好恶识别明了意不惑乱,故曰实也。 三法就三,三者布施也、功德也、思惟也。 此三行世俗生天法,三脱门行至涅槃法也。 诸有三法,三行、三福、三分法身,三三相从,喻如连珠也。 四法就四,五亦然。 五法次六,六次七,八法义广,九次第十。 法从十至十一,如是诸数皆同二三事类相从。 阿难即时昇于座。 座者,师子座也。 经所以喻师子座者,师子兽中之王,常居高地不处卑下,故喻高座也。 又取其无畏,阿难无量博闻,于声闻中独步无畏,故曰无畏座也(阿难昇高座如此也)。 弥勒称善快哉说。 (弥勒所以下者,惧阿难合菩萨法在三藏,大小不别也)鍮金同贯。 是以殷勤,劝请分部。 昔大天圣王具四梵堂,展转相绍,乃至八万四千王皆有梵堂。 唯大天一人是大士,其余皆是小节。 以是言之,大乘难辩多趣声闻。 弥勒亦知阿难部分三藏,然犹惧后学专习空法断结取证,是以显扬大乘,分为别藏。 故说六度诸行,大士目要也。 云施有二种:有信施、有恐怖施。 立根得忍,则曰信施。 威力逼迫不由本心,则名恐怖施。 信则成度,畏则求福,道俗之殊不待言而自别也。 其人云:头目施者,七住已上;财物施者,六住已下。 从此退者,不堕生死,要至涅槃耳。 何以明之? 大品本无说,中云六十菩萨得罗汉道,此其事。 戒如金刚者,大乘戒也。 戒如坏瓶者,小乘戒。 何者? 金刚者不可沮坏。 昔者菩萨比丘端正无比,出行乞食,路遇一端正女人。 女视菩萨便起欲意,愿为夫妇。 覆自思惟:「此同叵得。 但共坐者,我便发无上意。」菩萨知女心,便前共坐。 有顷便前牵之,比丘默然不答。 复重近之,如故寂然。 比丘即与说空法:「眼本从何来? 去至何所? 欲言从父母来耶? 未会之时亦无此眼。 至后坏时,复到何所? 以是言之,眼无所有。 五情亦然。」豁然解空,得须陀洹。 应与说有乃更说空,菩萨法当入有而说空,是以不全本意。 阿难时见此比丘与女坐,犯比丘仪。 即还白佛:「向见比丘与女人共坐。」佛以先知便默然。 比丘知阿难白世尊,曰:「念我正不往,恐诽谤者堕罪。」正欲现变,佛所不许,直飞至佛所。 佛语阿难:「向所见犯律比丘者,今此飞来比丘是。 汝颇见犯欲人能飞不也? 此比丘向者与女人共坐,时以女人心念:『是比丘与我共坐者,我当发无上意。』此比丘知女人意,便与共坐。 即与说空法,分别眼空,五情亦尔。 女即恐畏,便得道迹。 以其恐惧心生,畏生死故得小乘。 若此比丘向者与说有行者,还成本心。」以此事知,是菩萨未成不退,于观人心未尽善也,所谓金刚戒也。 所谓忍度者,见骂见毁默受不报。 菩萨行忍,常以慈等等于彼我。 彼我既齐,怨亲不二。 故经曰:「小乘之慈慈犹肌肤,大士之慈彻于骨髓。」何以明之? 若人割截菩萨手足,变成为乳者,即是慈证也。 羼提比丘便是其事也。 喻若母人生子,便有乳出。 此慈念所感,自然变成也。 大士如是入慈三昧,故能感乳也。 行慈之至,虽执弓矢,众生反来附己。 慈之不彻,虽不执杖,见皆舍走。 以是证故,大小之殊有自来矣。 作善恶行者,谓精进作诸善功德。 恶行者,犹昔火鬘童子诽迦叶佛言:「秃头沙门何有道? 道难得,能得道也?」由是后受六年勤苦方乃得道。 遗法之中,诸比丘常诤,此犹口不可言而言报也。 六年苦行者,不可行而行报也。 是为菩萨身口恶行也。 禅定入寂,泊然不动。 智慧知尘数及江河沙数,亿载不可计,慧明所了不可穷尽。 此六度无极事尽在菩萨藏,不应与三藏合。 阿难欲使大小殊因缘,彼不相知。 其理自空,难可明了。 大士疑空者,不取证故,云狐疑也。 分别功德论卷第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4:38 来源:藏佛寺 链接:https://www.cangfosi.com/fojing/4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