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四 内容: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四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随眠品第五之十如是已辩随眠并缠。 世尊说为漏瀑流等。 为唯尔所为更有余。 颂曰。 由结等差别复说有五种论曰。 即诸烦恼结缚随眠。 随烦恼缠义有别故。 复说五种且结云何。 颂曰。 结九物取等立见取二结由二唯不善及自在起故缠中唯嫉悭建立为二结或二数行故为贱贫困故遍显随惑故恼乱二部故论曰。 结有九种。 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 以此九种于境于生。 有系缚能故名为结。 如契经说。 苾刍当知。 非眼系色非色系眼。 系谓此中所有欲贪。 又契经说。 诸愚夫类。 无闻异生结缚故生。 结缚故死。 由结缚故从此世间往彼世间。 或有此故令诸有情合众多苦故名为结。 是众苦恼安足处故此中爱结谓三界贪。 此约所依及所缘故。 所言贪者。 谓有心所乐。 可意想所摄受行。 即于诸有及诸有具。 所起乐着说名为贪。 何缘此贪说名为爱。 此染心所随乐境故。 恚谓于违想及别离欲所摄。 受行中令心增背。 慢谓七慢。 如前已释。 言无明结者。 谓三界无知。 此约所依非所缘故。 以诸无漏法不堕界故。 无明亦用彼为所缘故。 此广分别如缘起中。 见结取结俱邪推度相。 别显彼相广如五见中。 于前分别边执见处。 见计为我有漏行中。 计断计常名边执见。 于中断见名何所目。 谓执死后行不续生。 岂不此即是拨后有邪见。 虽有此责现见世间。 有行相同而体差别。 如慈与爱体异行同如何行同而体差别。 如起加行欲饶益他。 若属染心从爱所起。 若从慈起属不染心。 是谓行同而体差别。 如是于行见不续生。 从邪方便生此属断见。 离方便而起此属邪见。 亦是行同而体差别。 此断常见由何而生。 且断见生或由寻伺。 见诸行法有穷尽故。 于缘起理不觉了故。 或由定力于他有情许有烦恼。 彼命终后不见中生二有续故。 宿住随念智有碍故。 由如是等有断见生。 若常见生或由寻伺。 见行相似相续转故。 能忆先时所更事故。 受持外道常见论故。 或由定力随念宿住所更事故。 如有颂言。 由观见死生或忆念前际以阙正道故外仙我见增此中三见名为见结。 见戒禁取名为取结。 依如是理故有说言。 颇有见相应法为爱结系非见结系。 非不有见随眠随增。 曰有。 云何集智已生灭智未生。 见灭道所断二取相应法。 自部爱结为所缘系非见结系。 遍行见结已永断故。 自部见结所缘相应二俱无故。 非不有见随眠随增。 二取见随眠于彼随增故。 何缘三见别立见结。 二取别立为取结耶。 三见二取物取等故。 谓彼三见有十八物。 二取亦然故名物等。 说此物等于义何益。 于结义中见有益故。 此言意说如贪瞋等。 一一独能成一结事。 三见二取各十八物。 和合各成一结事故。 若异此者应说五见各为一结。 如贪瞋等故见及取各十八物。 共立一结方敌贪等。 若尔身见边见见取有十八物。 戒取邪见十八亦然。 岂非物等。 不尔本释其理决定。 所以者何。 以取等故三见等所取二取等能取。 所取能取有差别故。 谓于诸行计我断常。 或拨为无后起二取执见第一。 或执为净不杂乱故本释为善。 有说。 由物及声等故。 有说。 贪着有及财者见结于彼系用增上。 若有贪着涅槃乐者。 取结于彼系用增上。 疑结谓于四谛犹豫。 此异于慧有别法体。 于四谛者。 谓于苦谛心怀犹豫为苦非苦。 乃至于道犹豫亦然。 前四能牵正决定起。 后四能引邪决定生。 自外事中邪犹豫转。 非迷谛故不名为疑。 已见谛者彼犹未灭。 简彼故言于谛犹豫。 令心不喜说名为嫉。 此异于瞋有别法体。 故有释嫉不耐他荣。 谓此于他诸兴盛事。 专求方便破坏为先。 令心焦热故名不喜。 是瞋随眠等流果故。 专心为欲损坏他故。 正随忧根而现行故。 唯欲界系非色无色。 欲界诸处皆通现成。 唯除北洲成而不现。 令心悋着说名为悭。 谓勿令斯舍离于我。 令心坚执故名为悭。 耽着法财以为上首。 不欲离己故名悋着。 此是欲贪等流性故。 专心护己资具等故。 唯欲界系非色无色。 何故缠中嫉悭二种。 建立为结非余缠耶。 若立八缠应作是释。 二唯不善自在起故。 谓唯此二两义具足。 余六无一具两义者。 无惭无愧虽唯不善非自在起。 悔自在起非唯不善余两皆无。 若立十缠应作是释。 唯嫉悭二过失尤重。 故十缠中立二为结。 由此二种数现行故。 谓生欲界虽有九六三结无结。 而经唯说嫉悭二结恼乱人天。 以胜趣中二数行故。 又二能为贱贫因故。 谓虽生在二善趣中。 而为贱贫重苦所轭。 现见卑贱及诸乏财。 乃至极亲亦不敬爱。 又二遍显随烦恼故。 谓随烦恼总有二种。 一慼俱行。 二欢俱行。 嫉悭遍显如是二相。 又此二能恼二部故。 谓在家众于财位中。 由嫉及悭极为恼乱。 若出家众于教行中。 由嫉及悭极为恼乱。 或能恼天阿素洛众。 谓因色味极相扰恼。 或此能恼人天二众。 如世尊告憍尸迦言。 由嫉悭结人天恼乱。 或此二能恼自他众。 谓由嫉故恼乱他朋。 由内怀悭恼乱自侣。 故十缠内立二为结。 佛于余处依差别门。 即以结声说有五种。 颂曰。 又五顺下分由二不超欲由三复还下摄门根故三或不欲发趣迷道及疑道能障趣解脱故唯说断三论曰。 何等为五谓有身见戒禁取疑欲贪瞋恚。 如是五种于下分法。 能为顺益故名下分。 然下分法略有二种。 一下界谓欲界。 二下有情谓诸异生。 虽得圣法而不能超下分界者。 由为欲贪瞋恚二结所系缚故。 虽离欲贪而不能越。 下有情者由为身见戒取疑结所系缚故。 诸有情住欲界狱中。 欲贪及瞋犹如狱卒。 由彼禁约不越狱故。 身见等三如防逻者。 设有方便超欲界狱。 彼三执还置狱中故。 顺下分结由此唯五。 已见谛者由欲贪瞋。 不超下界其义可尔。 唯此但是欲界系故。 离欲贪者见断一切皆令不越下分有情。 何故世尊唯说三种。 虽有此责而佛世尊略摄门根且说三种。 言摄门者见所断惑类总有三。 唯一通二通四部故。 说此二种摄彼三门类显彼故。 言摄根者身见等三。 是余三根以边执见见取邪见。 如其次第随有身见戒禁取疑三种胜根而得转故。 说此三种摄彼三根。 故顺下分唯有此五。 若唯此五名顺下分结。 何故世尊诃具寿大母。 痴人何故如是受持唯立尔所名下分结。 以彼唯立如是五种。 正现行时名下分结。 世尊意立设不现行亦顺下分。 是故诃彼显身见等。 若行不行但未断时皆顺下分。 依如是理故责彼言。 若尔汝同婴儿外道所解庸浅乃至广说。 若已断便失顺下分性耶。 顺下分相虽断不失然若被断失彼结名。 若已断时不名结者。 三结先断已失结名。 契经不应作如是说。 断五下分结得成不还果。 以不还果总说有二。 一次第证二超越成。 断二断三如次得果。 由不定故说五无失。 约容有说可断五故。 诸得预流六烦恼断。 何缘但说断三结耶。 此亦如前摄门根故。 虽但有一通于二部。 即举彼相以显彼体。 由此故说摄彼三门。 或有余师作如是释。 趣异方者有三种障。 一不欲发。 谓见此余方功德过失故息心不往。 二迷正道。 谓虽发趣而依邪路不至彼方。 三疑正道。 谓不谙悉见有二路人皆数游。 便于正道心怀犹豫。 此于趣彼为是为非。 如是应知趣解脱者。 亦有如是相似三障。 谓由身见于蕴涅槃。 见执我断功德过失。 故于解脱不欲发趣。 由戒禁取虽求解脱。 而迷正路依世间道。 徒经辛苦不至涅槃。 由疑不能善自观察。 见诸邪道有多人修。 便于正道心怀犹豫。 于趣解脱为是为非。 佛显预流永断如是。 趣解脱障故说断三。 虽见行常亦不趣解脱。 见世道胜亦迷失正道。 拨无圣道者亦不信正道。 而前三种是后三根后三必随前三转故。 举本摄末但说前三。 佛于余经如顺下分。 说顺上分亦有五种。 颂曰。 顺上分亦五色无色二贪掉举慢无明令不超上故论曰。 如是五种体有八物。 掉举等三亦界别故。 唯修所断名顺上分。 顺益上分故名顺上分结。 要断见所断彼方现行故。 见所断惑未永断时。 亦能资彼令顺下分。 故要永断见所断惑。 方现行者名顺上分。 此中既说色无色贪及顺上言。 知掉举等亦色无色非欲界系。 品类足论既作是言。 结法云何。 谓九结。 非结法云何。 谓除九结所余法。 由此证成掉举一种。 少分是结谓二界系。 少分非结谓欲界系。 于少是结谓圣者。 于少非结谓异生。 有位是结谓已离欲贪。 有位非结谓未离欲贪。 由如是等差别不定。 品类足论不说为结。 掉举扰恼三摩地故。 于顺上分建立为结。 即由此理顺上分中。 不说惛沉顺等持故。 已辩结缚云何。 颂曰。 缚三由三受论曰。 以能系缚故立缚名。 即是能遮趣离染义。 结缚二相虽无差别。 而依本母说缚有三。 一者贪缚。 二者瞋缚。 三者痴缚。 所余诸结品类同故摄在三中。 谓五见疑同痴品类。 慢悭二结贪品类同。 嫉结同瞋故皆三摄。 又为显示已见谛者。 余所应作故说三缚。 通缚六识身置生死狱故。 又佛偏为觉慧劣者。 显麁相烦恼故但说三缚。 有余师说。 由随三受势力所引说缚有三。 谓贪多分于自乐受。 所缘相应二种随增。 少分亦于不苦不乐。 于自他苦及他乐舍。 唯有一种所缘随增。 瞋亦多分于自苦受。 所缘相应二种随增。 少分亦于不苦不乐。 于自他乐及他苦舍。 唯有一种所缘随增。 痴亦多分于自舍受。 所缘相应二种随增。 少分亦于乐受苦受。 于他一切受唯所缘随增。 是故世尊依多分理。 说随三受建立三缚。 何类贪等遮趣离染说名为缚。 谓唯现行。 若异此者皆成三故。 则应毕竟遮趣离染。 若尔诸有非一切智。 欲为有情说对治者。 如何方便得如实知。 所化有情贪等行别。 而为如实说对治门。 如何不知贪等行别。 诸贪行者有如是相谓多言论面色熙怡。 含笑先言多为爱语。 离忿能忍黠慧好奇。 耽话乐诗爱歌着舞。 喜以粧服严具莹身。 好事朋从数加沐浴。 性多淫逸轻躁欢娱。 多笑舒颜软心愍物。 录德鄙悋怯弱随媚。 欣多知友厌背寂静。 性无沉密不察所作。 轻有悲哀多无义语。 肌肤软腻容貌端严。 巧为怨伤好乐忌苦。 轻交薄行多汗体温。 身臭处形纤软爪齿。 鲜须发美面易皱发早白。 于巧明术性好存功。 欣说有宗多喜乐福。 好居众首爱集明鉴。 喜自顾瞻近寻分赏。 恭施爱视目送浅观。 通俗别机多觉少恚。 不能久制身四威仪。 轻能弃舍财法友欲。 而复因斯寻生追悔。 闻智巧术欲习速成。 才得成已寻复忘失。 此等名为贪行者相。 诸瞋行者有如是相。 谓性躁烈卒暴凶险。 多怀忿恨难与共居。 乐讥他多忧慼。 无慈喜斗。 怒目低精少睡少言。 沉思难喜坚持所受。 固友固怨所为急躁。 黠慧沉密难坏知恩。 刚决勤勇无悲乐断。 志勐念强坚锐难当。 好多观察性欣出离。 乐施利根多正直言。 意怀难得是处见过。 触事猜疑嫉妬形残。 多诸病恼寡知友饶。 怨结惨容色信坚固。 少惊无畏大勇多愁。 头项臂麁难可摧伏。 强额多力为性佷戾。 巧术闻智欲习易成。 既得成已卒难忘失。 财法友欲舍已不追。 此等名为瞋行者相。 诸痴行者有如是相。 谓多犹豫乐说无宗。 虽无能为而多高举。 不敬阙信乐闇多沉。 不乐审观伏眠难觉。 多乐敬奉外道邪天。 所作凶勃所作左僻。 胜解劣多忘失。 懒堕无策心昧[梦-夕+登]瞢。 破坏法桥常喜闭目。 所作不了蹙面颦眉。 不聪明不相委。 不相信不别机。 憎嫉贤良所为专执。 于善恶说不鉴是非。 戾若狻貌卒难开晓。 不能了别怨亲处中。 须发毛爪多长坚利。 眼口衣服眵垢可厌。 不好花鬘严具庄饰。 所作昧略轻有所为。 多食多愁少惭少愧。 不教便作令作不为。 应怖情安应安反怖。 应伤反悦应悦反伤。 应笑反啼应啼反笑。 于所应作难劝修行。 不应作中难令止息。 少福德烦恼羸。 不能别知酢澹等味。 多寱语唾齘齿好舐。 脣齿秽密。 能久安住身四威仪。 此等名为痴行者相。 诸慢行者有如是相。 谓心高身矬小。 体实坚鞕好物参誉。 于可遵崇不能敬重。 夸衒自德乐毁他能。 不可引导坚持可受。 不乐听闻师友教勅。 于他所有多不印顺。 贪敬殉名大眉耐苦。 少亲友薄风范心广。 大志勇决少怀忧慼。 多乐出家言论知量。 所为不躁知足大欲。 具妙辩才不谄不柔难可回转。 有大胜解不可摧伏。 发言质直不曲顺情。 此等名为慢行者相。 诸见行者有如是相。 谓执坚固钝根谄曲。 乐恶喜福轻尔发言。 好谈论爱思择。 难屈伏强习诵。 凡有所作不随他缘。 难得意怀难令生喜。 少厌舍阙正信好持斋戒。 厌报灾祥。 亲恶朋疎善友。 性无悲愍怀聪睿慢。 乱顾视惨姿颜多恶。 梦多分别喜怀猜阻。 心恒扰乱耽恶所作。 性好寻思乐施少忧。 坚守难厌见行共相。 总述如是别相。 一一如理应思。 诸疑行者有如是相。 谓多不会遍见过失。 喜怀愁慼志性刚决。 无善懈怠乐着睡眠。 好不定言事无专一。 数生追悔难得意怀。 少语远寻营私堪忍。 恒为谋略尠有欢娱。 不躁不明不知方便。 交友易坏难喜忘恩。 凝视低睛多不信顺。 所习论智不究根源。 微览枝条状如遍悉。 凡有所作多不成功。 此等名为疑行者相。 若于如是六种相中。 有具二三乃至皆具。 应知此类名杂行者。 余随烦恼诸行者相。 此等流故准此应释。 已分别缚。 随眠云何。 颂曰。 随眠前已说论曰。 随眠有六或七或十或九十八。 如前已说。 随眠既已说。 随烦恼云何。 颂曰。 随烦恼此余染心所行蕴论曰。 能为扰乱故名烦恼。 随诸烦恼转得随烦恼名。 有古师言。 若法不具满烦恼相名随烦恼。 如月不满得随月名。 然诸随眠名为烦恼。 即此亦得随烦恼名。 以是圆满烦恼品故。 由此故说即诸烦恼。 有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义。 所余染污心所行蕴。 随烦恼起随恼心故得随烦恼名。 不得名烦恼。 以阙圆满烦恼相故。 若尔染污思等心所。 一切应是随烦恼摄理实应然。 若尔何故别说行蕴。 勿如思等受想亦应随烦恼摄。 此彼何别非无别义。 谓烦恼相应烦恼同蕴法。 由二义相似得随烦恼名。 染心所言显染思等得名随烦恼。 由烦恼相应说行蕴言。 为简受等要烦恼同蕴名随烦恼故。 由此本论作如是言。 除诸烦恼余染心所。 行蕴所摄名随烦恼。 或若有法从烦恼起。 烦恼相应行蕴所摄。 与诸烦恼相极相隣。 方可建立名随烦恼。 然兼为遣随烦恼中。 有异论师谬作是解。 悭即是爱沉即无明忿即瞋等。 说此余言显彼皆是此之余义。 有于此义仍复生疑。 谓此余言亦应摄受。 为遮彼故说行蕴言。 不尔但应言此余染心所。 本论不应说行蕴所摄言。 以决定无余蕴所摄从烦恼起。 是故于此说行蕴言。 还显此义。 由此若法与诸烦恼要三义相似。 得随烦恼名。 一是烦恼垢。 二烦恼相应。 三烦恼同蕴故我于此明见颂中有如是义。 谓此烦恼亦名随烦恼。 及此之余染心所行蕴。 此之余者显相属义。 意显若余是此所起方可建立随烦恼名。 然兼为遮悭即爱等。 若尔何故说行蕴言。 说此余言义已成故。 不尔遮滥说行蕴言。 谓贪瞋痴如次所起染乐苦舍。 容滥此余故行蕴言。 还为显示无余蕴摄是烦恼垢。 若不尔者但说此余。 以何言遮前所说滥。 故复须说行蕴摄言。 随烦恼名为目几法。 经种种说故有众多。 谓愤发不忍及起恶言类。 如世尊告婆罗门言。 有二十一诸随烦恼能恼乱心。 乃至广说后当略辩。 缠烦恼垢摄者。 且应先辩。 缠相云何。 颂曰。 缠八无惭愧嫉悭并悔眠及掉举惛沉或十加忿覆无惭悭掉举皆从贪所生无愧眠惛沉从无明所起嫉忿从瞋起悔从疑覆诤论曰。 根本烦恼亦名为缠。 经说欲贪缠为缘故。 若异此者贪等云何可得名为圆满烦恼。 然诸论者离诸随眠。 就胜说缠或八或十。 谓品类足说有八缠。 毗婆沙宗说缠有十。 即于前八更加忿覆。 如是十种系缚含识置生死狱故名为缠。 或十为因起诸恶行。 令拘恶趣故名为缠。 无惭无愧嫉悭并悔。 掉举惛沉如前已辩。 令心昧略惛沉相应。 不能持身是为眠相。 眠虽亦有惛不相应。 此唯辩缠故作是说。 于此顿说眠三相者。 此三与眠义相顺故。 解字义者作是释言。 眠谓于身能为滋润。 即是有力能长养身。 由心安眠身增益故。 此善等别略有四种。 谓善不善有覆无覆。 诸瑜伽师久善思择。 诸诵习者劳役长时。 施主多时行益他事。 此等加行憩息位中。 所引睡眠皆名为善。 然于加行闻思善心。 眠不现行性相违故。 此于加行修所成心亦不现行彼能治故。 唯于一类生得善心。 眠可现行性羸劣故。 诸屠羊等不律仪人。 专心久行不善加行。 诸耽欲者于欲境中。 专心久行不善加行。 诸余一切习恶行者。 长时数起不善加行。 此等加行憩息位中。 所引睡眠皆名不善。 一切烦恼于睡位中。 无不皆容现在前故。 有覆无记准此应释。 无覆无记唯异熟生。 起工巧等眠便坏故。 有余师说。 于眠位中亦威有仪工巧心起。 然非初位彼可即行。 于后梦中方可行故。 因自友损怨益而生。 瞋恚为先心愤名忿。 有余师说。 因处非处违逆而生。 力能令心无顾而转。 乃至子上令心愤发说名为忿。 隐藏自罪说名为覆。 罪谓可诃即是毁犯尸罗轨则。 及诸净命隐藏即是匿罪欲因。 有余释言。 抆拭名覆。 谓内怀恶抆拭外边。 是欲令他不觉察义。 前说若法从烦恼起。 方可建立名随烦恼。 此中何法何烦恼起。 无惭悭掉举是贪等流。 要贪为近因方得生故。 无愧眠惛沉是无明等流。 此与无明相极相隣近故。 嫉忿是瞋等流。 由此相同瞋故。 悔是疑等流。 因犹豫生故。 覆有说是贪等流。 有说。 是无明等流。 有说。 是俱等流。 诸有知者因爱生故。 诸无知者因痴生故。 即由此相故。 有说言。 心着称誉利养恭敬。 不了恶行所招当果。 是于自罪隐匿欲因为爱无明二等流果。 随恼心法说名为覆。 如是十种从烦恼生。 是烦恼等流故名随烦恼。 余烦恼垢其相云何。 颂曰。 烦恼垢六恼害恨谄诳憍诳憍从贪生害恨从瞋起恼从见取起谄从诸见生论曰。 于可毁事决定坚执。 难令舍因说名为恼。 由有此故世间说为不可导引。 执恶所执于他有情。 非全不顾拟重摄受为损恼因。 悲障恼心说名为害。 于非爱相随念分别生续。 忿后起心结怨名恨。 有余师言。 欲舍怨结不能解脱。 此因名恨。 由有此故怨结缠心。 自恼长时空无有果。 于可爱境令不随顺。 于策励事令心忘失。 于诸有恩令不能报。 令于喜事似有所忧。 令于友朋不相委信。 令于亲属怀弃舍心。 令于面上易发惨色。 于美谈话庆慰软言。 令心怅悒都无所顾。 事不获免示有欢娱。 是诸贤良所远离处。 能为株杌坏实福田。 此等名为恨所有法。 恨与忿相有差别者。 如桦皮火其相勐利。 而余势弱说名为忿。 如冬室热其相轻微。 而余势强说名为恨。 由此故有说恨相言。 忿息已续生令心浊名恨。 于己情事方便隐匿。 矫以谋略诱取他情。 实智相违心曲名谄。 于名利等贪为先故。 欲令他惑邪示现因。 正定相违心险名诳。 释此名者。 谓先筹度设此方便。 令彼后时生颠倒解故名为诳。 然世间说为利为名。 现相惑他名为诳事。 说诳所引身语业事。 是诳果故假立诳名。 如以通名说通果事。 心险心曲相差别者。 如道如杖于他于自因贪因见故有差别。 谓如险道于诸有情。 欲趣余方能为损碍。 如是行者欲趣涅槃。 心与诳俱能为损碍。 如卷曲杖虽断其根。 而于稠林难挽令出。 如是信阙有谄曲者。 虽以方便断欲界根。 仍难引接令出生死。 又幻惑他说名为诳。 匿自情事说名为谄。 又诳与谄如次是贪诸见等流。 如后当辩。 憍相如前已广分别。 有余师说。 从贪所生恃己少年无病寿等诸兴盛事。 心傲名憍。 有余师言。 于自相续兴盛诸行。 耽染为先不顾于他。 谓己为胜心自举恃。 说名为憍。 由不顾他与慢有异。 如是六种从烦恼生。 秽污相麁名烦恼垢。 于此六种烦恼垢中。 诳憍是贪等流。 害恨是瞋等流。 恼是见取等流。 谄是诸见等流。 如言何曲。 谓诸恶见故。 谄定是诸见等流。 此六亦从烦恼生故。 如缠亦得随烦恼名。 已说诸缠及烦恼垢。 今次应辩彼断对治。 诸缠垢中谁何所断。 颂曰。 缠无惭愧眠惛掉见修断余及烦恼垢自在故唯修论曰。 且十缠中无惭无愧。 通与一切不善心俱。 眠欲界中通与一切意识俱起。 惛沉掉举通与一切染污心俱。 故五皆通见修所断。 余嫉悭悔忿覆并垢。 自在起故唯修所断。 唯与修断他力无明共相应故名自在起。 与自在起缠垢相应。 所有无明唯修断故。 此诸缠垢谁通何性。 颂曰。 欲三二余恶上界皆无记论曰。 欲界所系眠惛掉三。 皆通不善无记二性。 所余一切皆唯不善。 即欲界系七缠六垢。 上二界中随应所有。 一切唯是无记性摄。 即谄诳憍惛沉掉举。 此诸缠垢谁何界系。 颂曰。 谄诳欲初定三三界余欲论曰。 谄诳唯在欲界初定。 宁知梵世有谄诳耶。 以大梵王匿己情事现相诳惑马胜苾刍。 传闻此唯异生所起。 非诸圣者亦可现前。 惛掉憍三通三界系。 所余一切皆唯在欲。 谓十六中五如前辩。 所余十一唯欲界系。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59 来源:藏佛寺 链接:https://www.cangfosi.com/fojing/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