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摩诃止观 内容: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止观明静。 前代未闻。 智者。 大隋开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 于荆州玉泉寺。 一夏敷扬二时慈霔。 虽乐说不穷才至见境。 法轮停转后分弗宣。 然挹流寻源闻香讨根。 论曰。 我行无师保。 经云。 受莂于定光。 书言。 生知者上。 学而次良。 法门浩妙。 为天真独朗。 为从蓝而青。 行人若闻付法藏。 则识宗元。 大觉世尊积劫行满涉六年以伏见举一指而降魔。 始鹿苑。 中鹫头。 后鹤林。 法付大迦叶。 迦叶八分舍利结集三藏。 法付阿难。 阿难河中入风三昧四派其身。 法付商那和修。 修手两甘露现五百法门。 法付毱多。 多在俗得三果。 受戒得四果。 法付提迦多。 多登坛得初果。 三羯磨得四果。 法付弥遮迦。 迦付佛驮难提。 提付佛驮蜜多。 多授王三归降伏算者。 法付脇比丘。 比丘出胎发白手放光取经。 法付富那奢。 奢论胜马鸣。 剃发为弟子。 鸣造赖吒和罗妓。 妓音演无常苦空。 闻者悟道。 法付毗罗。 罗造无我论。 论所向处邪见消灭。 法付龙树。 树生生身龙成法身。 法付提婆。 婆凿天眼施万肉眼。 法付罗睺罗。 罗识鬼名书降伏外道。 法付僧佉难提。 提说偈试罗汉。 法付僧佉耶奢。 奢游海见城说偈。 法付鸠摩罗驮。 驮见万骑记马色。 得人名分别衣。 法付阇夜那。 那为犯重人作火坑令入忏悔。 坑成池罪灭。 法付盘驮。 驮付摩奴罗。 罗分恒河为二分。 自化一分。 法付鹤勒夜那。 那付师子。 师子为檀弥罗王所害剑斩流乳。 付法藏人。 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 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 则二十四人。 诸师皆金口所记。 并是圣人能多利益。 昔王不立厩于寺。 立厩于屠。 况好世值圣。 宁无益耶。 又婆罗门货髑髅。 孔达者半者不者。 达者起塔礼供得生天。 闻法之要功德若此。 佛为此益付法藏也。 此之止观。 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智者生光满室目现双瞳。 行法华经忏发陀罗尼。 代受法师讲金字般若。 陈隋二国宗为帝师。 安禅而化。 位居五品。 故经云。 施四百万亿那由他国人。 一一皆与七宝又化令得六通。 不如初随喜人百千万倍。 况五品耶。 文云。 即如来使。 如来所使行如来事。 大经云。 是初依菩萨。 智者师事南岳。 南岳德行不可思议。 十年专诵。 七载方等。 九旬常坐一时圆证。 大小法门朗然洞发。 南岳事慧文禅师。 当齐高之世独步河淮。 法门非世所知。 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文师用心一依释论。 论是龙树所说。 付法藏中第十三师。 智者观心论云。 归命龙树师。 验知龙树是高祖师也。 疑者云。 中论遣荡止观建立。 云何得同。 然天竺注论凡七十家。 不应是青目。 而非诸师。 又论云。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云云)。 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 一渐次。 二不定。 三圆顿。 皆是大乘。 俱缘实相同名止观。 渐则初浅后深如彼梯隥。 不定前后更互。 如金刚宝置之日中。 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 为三根性说三法门引三譬喻。 略说竟。 更广说。 渐初亦知实相。 实相难解渐次易行。 先修归戒翻邪向正。 止火血刀达三善道。 次修禅定止欲散网。 达色无色定道。 次修无漏止三界狱。 达涅槃道。 次修慈悲止于自证。 达菩萨道。 后修实相止二边偏。 达常住道。 是为初浅后深。 渐次止观相。 不定者。 无别阶位约前渐后顿。 更前更后。 互浅互深。 或事或理。 或指世界为第一义。 或指第一义为为人对治。 或息观为止。 或照止为观。 故名不定止观。 疑者云。 教境名同相顿尔异。 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 渐次中六。 善恶各三。 无漏总中三。 凡十二不同。 从多为言。 故名不定。 此章同大乘同实相。 同名止观。 何故名为辩差。 然同而不同。 不同而同。 渐次中九不同。 不定中四不同。 总有十三不同。 从多为言故名不同耳。 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即其义也。 圆顿者。 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 系缘法界一念法界。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 阴入皆如无苦可舍。 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 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 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 无苦无集故无世间。 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 纯一实相。 实相外更无别法。 法性寂然名止。 寂而常照名观。 虽言初后无二无别。 是名圆顿止观。 渐与不定置而不论。 今依经更明圆顿。 如了达甚深妙德贤首曰。 菩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 一向求菩提坚固不可动。 彼一念功德深广无崖际。 如来分别说穷劫不能尽。 此菩萨闻圆法。 起圆信。 立圆行。 住圆位。 以圆功德而自庄严。 以圆力用建立众生。 云何闻圆法。 闻生死即法身。 烦恼即般若。 结业即解脱。 虽有三名而无三体。 虽是一体而立三名。 是三即一相。 其实无有异。 法身究竟般若解脱亦究竟。 般若清净余亦清净。 解脱自在余亦自在。 闻一切法亦如是。 皆具佛法无所减少。 是名闻圆法。 云何圆信。 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无一二三而一二三。 无一二三是遮一二三。 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 无遮无照皆究竟清净自在。 闻深不怖闻广不疑。 闻非深非广意而有勇。 是名圆信。 云何圆行。 一向专求无上菩提。 即边而中不余趣向。 三谛圆修不为无边所寂有边所动。 不动不寂直入中道。 是名圆行。 云何入圆位。 入初住时一住一切住。 一切究竟一切清净一切自在。 是名圆位。 云何圆自在庄严。 彼经广说自在相。 或于此根入正受。 或于彼根起出说。 或于一根双入出。 或于一根不入出。 余一一根亦如是。 或于此尘入正受。 或于彼尘起出说或于一尘双入出。 或于一尘不入出。 余一一尘亦如是。 或于此方入正受。 或于彼方起出说。 或于一方双入出。 或于一方不入出。 或于一物入正受。 或于一物起出说。 或于一物双入出。 或于一物不入出。 若委说者。 秖于一根一尘即入即出。 即双入出。 即不入出。 于正报中一一自在。 于依报中亦如是。 是名圆自在庄严。 譬如日光周四天下。 一方中。 一方旦。 一方夕。 一方夜半。 轮回不同。 秖是一日而四处见异。 菩萨自在亦如是。 云何圆建立众生。 或放一光。 能令众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 得入出双入出不入出益。 历行住坐卧语默作作亦如是。 有缘者见如目覩光。 无缘不觉盲瞽常闇。 故举龙王为譬。 竪遍六天横亘四域。 兴种种云震种种雷耀种种电降种种雨。 龙于本宫不动不摇。 而于一切施设不同。 菩萨亦如是。 内自通达即空即假即中不动法性。 而令获种种益得种种用。 是名圆力用建立众生。 初心尚尔。 况中后心。 如来殷勤称叹此法。 闻者欢喜。 常啼东请善财南求。 药王烧手普明刎头。 一日三舍恒河沙身。 尚不能报一句之力。 况两肩荷负百千万劫。 宁报佛法之恩。 一经一说如此。 余经亦然。 疑者云。 余三昧愿闻诚证。 然经论浩博。 不可委引。 略举一两。 净名云。 始坐佛树力降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 三转法轮于大千。 其轮本来常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 三宝于是现世间。 此即渐教之始也。 又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或有恐怖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 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证不定教也。 又云。 说法不有亦不无。 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不败亡。 此证顿教也。 大品云。 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 此证渐也。 又云。 以众色裹摩尼珠。 置之水中随物变色。 此证不定也。 又云。 从初发心即坐道场。 转法轮度众生。 此证顿也。 法华云。 如是之人应以此法渐入佛慧。 此证渐也。 又云。 若不信此法。 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喜。 此证不定也。 又云。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此证顿也。 大经云。 从牛出乳乃至醍醐。 此证渐也。 又云。 置毒乳中乳即杀人。 乃至置毒醍醐醍醐杀人。 此证不定也。 又云。 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 此证顿也。 无量义云。 佛转法轮微渧先堕淹诸欲尘。 开涅槃门扇解脱风。 除世热恼致法清凉。 次降十二因缘雨洒无明地掩邪见光。 后澍无上大乘普令一切发菩提心。 此证渐也。 华严曰。 娑伽罗龙车轴雨海余地不堪。 为上根性说圆满修多罗。 二乘如聋如痖。 净名曰。 入瞻卜林不嗅余香。 入此室者但闻诸佛功德之香。 首楞严曰。 擣万种香为丸。 若烧一尘具足众气。 大品曰。 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 当学般若波罗蜜。 法华曰。 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大经曰。 譬如有人在大海浴。 当知是人已用诸河之水。 华严曰。 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次照幽谷。 次照平地。 平地不定也。 幽谷渐也。 高山顿也。 上来皆是金口诚言。 三世如来所尊重法。 过去过去。 久远久远。 邈无萠始。 现在现在。 无边无际。 未来未来。 展转不穷。 若已今当不可思议。 当知止观诸佛之师。 以法常故诸佛亦常。 乐我净等亦复如是。 如是引证宁不信乎。 既信其法须知三文。 次第禅门合三十卷。 今之十轴。 是大庄严寺法慎私记。 不定文者如六妙门。 以不定意历十二禅九想八背。 观练熏修。 因缘六度无碍旋转纵横自在。 此是陈尚书令毛喜请智者出此文也。 圆顿文者。 如灌顶荆洲玉泉寺所记十卷是也。 虽有三文无得执文而自疣害。 论云。 若见若不见般若皆缚皆脱。 文亦例然。 疑者云。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大经云。 生生不可说。 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 若通若别言语道断。 无能说无所说。 身子云。 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 故吾于此不知所云。 净名云。 其所说者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斯人不能说斯法不可说。 而言示人。 然但引一边不见其二。 大经云。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法华云。 无数方便种种因缘为众生说。 又云。 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若通若别皆可得说。 大经云。 有眼者为盲人说乳。 此指真谛可说。 天王般若云。 总持无文字。 文字显总持。 此指俗谛可说。 又如来常依二谛说法。 净名云。 文字性离即是解脱。 即说是无说。 大经云。 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即多闻。 此指不说而是说也。 思益云。 佛及弟子常行二事。 若说若默。 法华云。 去来坐立。 常宣妙法。 如注大雨。 又云。 若欲求佛道常随多闻人。 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所谓化导令得见佛。 大经云。 空中云雷生象牙上华。 何时一向无说。 若竞说默不解教意去理逾远。 离说无理离理无说。 即说无说无说即说。 无二无别即事而真。 大悲怜愍一切无闻。 如月隐重山举扇类之。 风息太虚动树训之。 今人意钝玄览则难。 眼依色入假文则易。 若封文为害。 须知文非文达一切文非文非不文。 能于一文得一切解。 为此义故。 以三种文作达一门也。 已略说缘起竟。 ○今当开章为十。 一大意。 二释名。 三体相。 四摄法。 五偏圆。 六方便。 七正观。 八果报。 九起教。 十旨归。 十是数方不多不少。 始则标期在茶。 终则归宗至极。 善始令终总在十章中矣。 生起者。 专次第十章也。 至理寂灭无生无生者。 无起无起者。 有因缘故十章通是生起。 别论前章为生。 次章为起。 缘由趣次亦复如是。 所谓无量劫来痴惑所覆。 不知无明即是明。 今开觉之故言大意。 既知无明即明不复流动。 故名为止。 朗然大净呼之为观。 既闻名得体。 体即摄法摄于偏圆。 以偏圆解起于方便。 方便既立正观即成。 成正观已获妙果报。 从自得法起教教他。 自他俱安同归常寂。 秖为不达无生无起是故生起。 既了无生无起。 心行寂灭。 言语道断。 寂然清净。 分别者。 十章功德如囊中有宝。 不探示人人无见者。 今十章几真几俗几非真非俗。 几圣说圣默非说非默。 几定几慧几非定慧。 几目足几非目足。 几因果非因果。 几自他非自他。 几共不共非共非不共。 几通别非通别。 几广略非广略。 几横竪非横竪。 如是等种种应自在作问。 初八章即俗而真。 果报一章即真而俗。 旨归章非真非俗。 正观圣默。 余八章圣说。 旨归非说非默。 正观一分是定。 余八章及一分是慧。 旨归非定非慧。 大意至正观是因。 果报是果。 旨归非因非果。 前八章自行起教化他。 旨归非自非他。 大意至起教是目。 方便至果报是足。 旨归非目非足。 大意至正观共。 果报起教不共。 旨归非共非不共。 大意一通八章别。 旨归非通非别。 大意略八章广。 旨归非广非略。 体相竪余八横。 旨归非横非竪。 料简者。 问。 略指大意同异云何。 答。 通则名异意同。 别则略指三门。 大意在一顿。 问。 约显教论显观。 亦应约秘教论密观。 答。 既分显秘。 今但明显不说秘。 问。 分门可尔任论得不。 答。 或得或不得。 教是上圣被下之言。 圣能显秘两说。 凡人宣述秖可传显不能传秘。 听者因何作观。 或得者。 六根净位。 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 随意悉能至则能传秘教。 若修观者。 发所修显法不发不修者。 发宿习人得论密观。 问。 初浅后深是渐观。 初深后浅是何观相。 答。 是不定观。 问。 初后俱浅是何观相。 答。 小乘意非三止观相也。 问。 小乘亦是佛说。 何意言非。 若言非者不应言渐。 答。 既分大小小非所论。 今言渐者从微至着之渐耳。 小乘初后俱不知实相。 故非今渐也。 问。 示三文者。 文是色。 色是门为非门。 若是门者。 色是实相更何所通。 若非门者。 云何而言一色一香皆是中道。 答。 文门并是实相。 众生多颠倒少不颠倒。 以文示之。 即于文达文非文非文非不文。 文是其门于门得实相故。 文是其门门具一切法。 即门即非门即非门非不门。 ○解释者释十章也。 初释大意。 囊括始终冠戴初后。 意缓难见今撮为五。 谓发大心。 修大行。 感大果。 裂大网。 归大处。 云何发大心。 众生昏倒不自觉知。 劝令醒悟上求下化。 云何行大行。 虽复发心望路不动永无达期。 劝牢强精进行四种三昧。 云何感大果。 虽不求梵天梵天自应。 称扬妙报慰悦其心。 云何裂大网。 种种经论开人眼目。 而执此疑彼是一非诸。 闻雪谓冷乃至闻鹤谓动。 今融通经论解结出笼。 云何归大处。 法无始终法无通塞。 若知法界法界无始终无通塞。 豁然大朗无碍自在。 生起五略显于十广(云云)。 ○就发心更为三。 初方言。 次简非。 后显是。 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 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 即虑知之心也。 天竺又称污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 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聚精要者为心也。 今简非者简积聚草木等心。 专在虑知心也。 道亦有通有别。 今亦简之略为十。 若其心念念专贪瞋痴。 摄之不还拔之不出。 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恶。 如五扇提罗者。 此发地狱心行火途道。 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属。 如海吞流如火焚薪。 起中品十恶。 如调达诱众者。 此发畜生心行血途道。 若其心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钦咏。 内无实德虚比贤圣。 起下品十恶。 如摩犍提者。 此发鬼心行刀途道。 若其心念念常欲胜彼不耐下人。 轻他珍己如鸱高飞下视。 而外扬仁义礼智信。 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罗道。 若其心念念欣世间乐。 安其臭身悦其痴心。 此起中品善心行于人道。 若其心念念知三恶苦多。 人间苦乐相间。 天上纯乐。 为天上乐关六根不出六尘不入。 此上品善心行于天道。 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势。 身口意才有所作一切弭从。 此发欲界主心行魔罗道。 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辩聪高才勇哲。 鉴达六合十方顒顒。 此发世智心行尼犍道。 若其心念念五尘六欲外乐盖微。 三禅乐如石泉其乐内重。 此发梵心行色无色道。 若其心念念知善恶轮环。 凡夫耽湎贤圣所呵。 破恶由净慧。 净慧由净禅。 净禅由净戒尚此三法如饥如渴。 此发无漏心行二乘道。 若心若道其非甚多。 略言十耳。 或开上合下。 或开下合上。 令十数方足而已。 举一种为语端。 强者先牵。 如论云。 破戒心堕地狱。 悭贪心堕饿鬼。 无惭愧心堕畜生。 即其义也。 或先起非心。 或先起是心。 或是非并起。 譬象鱼风并浊池水。 象譬外鱼譬内。 风譬并起。 又象譬诸非自外而起。 鱼譬内观羸弱为二边所动。 风譬内外合杂秽浊溷和。 又九种是生死如蚕自缚。 后一是涅槃如麞独跳。 虽得自脱未具佛法。 俱非故双简。 前九是世间不动不出。 后一虽出无大悲俱非双简也。 有为无为有漏无漏。 善恶染净缚脱真俗等。 种种法门亦如是。 又九法约世间苦谛。 后一非苦谛。 虽非苦谛曲拙灰近故双非简却。 次有为有漏约集谛。 后一非集谛。 虽非集谛曲近灰拙亦双非简也。 次善恶染净约道谛。 后一是道谛。 虽是道谛亦如前简。 次缚脱真俗约灭谛。 后一虽是灭谛亦如前简。 若得此意。 历一切根尘三业四仪生心动念。 皆此观察勿令浊心得起。 设起速灭。 如有明眼人能避险恶道。 世有聪明人。 能远离众恶。 初心行者若见此意。 堪为世间而作依止。 问。 行者自发心他教发心。 答自他共离皆不可。 但是感应道交而论发心耳。 如子堕水火。 父母骚扰救之。 净名云。 其子得病父母亦病。 大经云。 父母于病子心则偏重。 动法性山入生死海。 故有病行婴儿行。 是名感应发心也。 禅经云。 佛以四随说法。 随乐随宜随治随义。 将护彼意说悦其心。 附先世习令易受行。 观病轻重设药多少。 道机时熟闻即悟道。 岂非随机感应利益。 智度论四悉檀。 世法间隔名世界。 随其堪能名为人。 两悉檀与四随同。 亦是感应意也。 更引论五复次。 一明菩萨种种行故。 说般若波罗蜜经。 二令菩萨增念佛三昧故。 三说跋致相貌故。 四拔弟子恶邪故。 五说第一义故。 说般若波罗蜜经。 此五复次与四随四悉皆不异。 又与五因缘同。 若不随机恼他故。 说于彼无益。 若大悲雷雨得从微之着。 论云。 真法及说者听众难得故。 如是则生死非有边非无边。 实相非难非易非有非无。 此名真法。 能如此说听名真说听。 有三悉檀益名有边。 第一义益名非有边非无边。 故知缘起能办大事。 则感应意也。 然四随四悉五缘名异意义则同。 今说之。 四随是大悲应益。 悉檀是怜愍遍施。 盖左右之异耳。 言因缘者。 或因于圣缘于凡。 或因于凡缘于圣。 则感应道交。 当知三法言味相符。 则意同。 随乐欲偏语修因所尚。 世界偏语受报间隔。 盖因果之异耳。 便宜者选法以拟人。 为人者观人以逗法。 此乃欣赴不同耳。 又五因缘者。 众生信乐为因佛说一法一切法。 大菩提心也。 于经是乐欲。 于论是世界。 众生有大精进勇勐佛说一行一切行。 则四三昧。 于经是便宜。 于论是为人。 众生有平等大慧为因感佛说一破一切破。 获胜果报及通经论。 于经论俱是对治。 众生有佛智眼为因感佛说一究竟一切究竟。 得说旨归寂灭。 于经论俱是第一义也。 又五缘五复次者。 菩提心是诸行本。 论举种种行盖枝本之异耳。 四三昧是通修念佛是别修。 盖通别之异耳。 胜报备说依正习果报果。 跋致偏举习果入位之相。 盖双隻之异耳。 除经论疑滞者。 经论是起疑执处。 拔弟子恶邪者是起过人。 人处异耳。 本末究竟等与第一义名同易见。 所以不异是为义同。 又圣说多端。 或次说或不次说。 或具说或不具说。 或杂说或不杂说。 众生禀益不同。 或次益不次益。 或具益不具益。 或杂益不杂益。 或四悉檀成五缘。 五缘成四悉。 或四悉成一因缘。 一因缘成一悉。 或一一因缘皆具四悉。 四悉具五缘。 如是等种种互相成显。 还以三止观结之。 可以意知。 又以一止观结之。 发菩提心即是观。 邪僻心息即是止。 又五略秖是十广。 初五章秖是发菩提心一意耳。 方便正观秖是四三昧耳。 果报一章秖明违顺。 违即二边果报。 顺即胜妙果报。 起教一章转其自心利益于他。 或作佛身施权实。 或作九界像对扬渐顿。 转渐顿弘通渐顿。 旨归章秖是同归大处秘密藏中。 故知略广意同也。 ○显是更为三。 初四谛。 次四弘。 后六即。 四谛名相出大经圣行品。 谓生灭无生灭无量无作。 生灭者苦集是世因果。 道灭出世因果。 苦则三相迁移。 集则四心流动。 道则对治易夺。 灭则灭有还无。 虽世出世皆是变异。 故名生灭四谛也。 无生者。 苦无逼迫一切皆空。 岂有空能遣空。 即色是空。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故无逼迫相也。 集无和合相者。 因果俱空。 岂有因空与果空合。 历一切贪瞋痴亦复如是。 道不二相无能治所治。 空尚无一云何有二耶。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 不然不灭故名无生四谛也。 无量者。 分别校计苦有无量相。 谓一法界苦尚复若干。 况十法界则种种若干。 非二乘若智若眼所能知见。 乃是菩萨所能明了。 谓地狱种种若干差别。 铍剥割截烧煮剉切。 尚复若干不可称计。 况复余界种种色种种受想行识。 尘沙海渧宁当可尽。 故非二乘知见。 菩萨智眼乃能通达。 又集有无量相。 谓贪欲瞋痴种种心种种身口集业若干。 身曲影斜声喧响浊。 菩萨照之不谬耳。 又道有无量相。 谓析体拙巧方便曲直长短权实菩萨精明而不谬滥。 又灭有无量相。 如是方便能灭见谛。 如是方便能灭思惟。 各有若干正助。 菩萨洞览无毫差也。 又即空方便正助若干皆无若干。 虽无若干而分别若干无谬无乱。 又如是方便能析灭四住。 又如是方便能体灭四住。 如是方便能灭尘沙。 如是方便能灭无明。 虽种种若干彼彼不杂。 又三悉檀分别故有若干。 第一义悉檀则无若干。 虽无若干从多为论故名若干。 称无量四谛也。 无作四谛者。 皆是实相不可思议。 非但第一义谛无复若干。 若三悉檀及一切法无复若干。 此义可知不复委记。 若以四谛竪对诸土有增有减。 同居有四。 方便则三。 实报则二。 寂光但一。 若横敌对者。 同居生灭。 方便无生灭。 实报无量。 寂光无作(云云)。 又总说名四谛。 别说名十二因缘。 苦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 集是无明行爱取有等五支。 道是对治因缘方便。 灭是无明灭乃至老死灭。 故大经开四四谛。 亦开四十二因缘。 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 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 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 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 又中论偈云。 因缘所生法。 即是生灭。 我说即是空。 是无生灭。 亦名为假名。 是无量。 亦名中道义。 是无作。 又解。 因缘即集。 所生即苦。 灭苦方便是道。 苦集尽是灭。 又偈言因缘。 因缘即无明。 所生法即行名色六入等。 故文云。 为利根弟子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相。 指前二十五品。 为钝根弟子说十二因缘生灭相。 指后两品。 当知论偈总说即四种四谛。 别说即四种十二因缘也。 已分别四四谛竟。 诸经明种种发菩提心。 或言推种种理发菩提心。 或覩佛种种相发菩提心。 或覩种种神通。 或闻种种法。 或游种种土。 或覩种种众。 或见修种种行。 或见种种法灭。 或见种种过。 或见他受种种苦而发菩提心。 略举十种为首广说(云云)。 推理发心者。 法性自天而然。 集不能染苦不能恼。 道不能通灭不能净。 如云笼月不能妨害。 却烦恼已乃见法性。 经言。 灭非真谛因灭会真。 灭尚非真三谛焉是。 烦恼中无菩提菩提中无烦恼。 是名推生灭四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菩提心。 推无生四谛发心者。 法性不异苦集。 但迷苦集失法性。 如水结为水无别水也。 达苦集无苦集即会法性。 苦集尚是。 何况道灭。 经言。 烦恼即是菩提。 菩提即是烦恼。 是名推无生四谛上求下化发菩提心。 推无量者。 夫法性者名为实相。 尚非二乘境界况复凡夫。 出二边表别有净法。 如佛藏经十喻(云云)。 是名推无量四谛上求下化发菩提心。 推无作者。 夫法性与一切法无二无别。 凡法尚是。 况二乘乎。 离凡法更求实相。 如避此空彼处求空。 即凡法是实法。 不须舍凡向圣。 经言。 生死即涅槃。 一色一香皆是中道。 是名推无作四谛上求下化发菩提心。 若推一法即洞法界达边到底。 究竟横竪事理具足。 上求下化备在其中。 方称发菩提心。 菩提名道。 道能通到横竪彼岸。 名发心波罗蜜。 故于推理委作浅深事理周遍。 下去法法例尔。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摩诃止观卷第一(下)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观佛相好发心者。 若见如来。 父母生身身相昞着。 明了得处辉丽灼烁。 毗首羯磨所不能作。 胜转轮王相好缠络世间希有。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愿我得佛齐圣法王。 我度众生无数无央。 是为见应佛相好上求下化发菩提心。 若见如来知如来无如来。 若见相好知相好非相好。 如来及相皆如虚空。 空中无佛况复相好。 见如来非如来即见如来。 见相非相即见诸相。 愿我得佛齐圣法王。 我度众生无数无央。 是为见胜应相好上求下化发菩提心。 若见如来身相一切靡所不现。 如明净镜覩众色像。 一一相好凡圣不得其边。 梵天不见其顶。 目连不穷其声。 论云。 无形第一体非庄严庄严。 愿我得佛齐圣法王。 是为见报佛相好上求下化发菩提心。 若见如来。 知如来智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 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 一一相好即是实相。 实相法界具足无减。 愿我得佛齐圣法王。 是为见法佛相好。 上求下化发菩提心(云云)。 云何见佛种种神变发菩提心。 若见如来。 依根本禅。 一心作一不得众多。 若放一光从阿鼻狱上至有顶。 火光晃耀天地洞明。 日月戢重辉天光隐不现。 愿我得佛齐圣法王(云云)。 若见如来依如来无生理。 不以二相应诸众生。 能令众生各各见佛独在其前。 愿我得佛齐圣法王(云云)。 若见如来。 依如来藏三昧正受。 十方尘刹起四威仪。 而于法性未曾动摇。 愿我得佛齐圣法王(云云)。 若见如来。 与诸神变无二无异。 如来作神变神变作如来。 无记化化。 化复作化。 不可穷尽。 皆不可思议。 皆是实相而作佛事。 愿我得佛齐圣法王(云云)。 云何闻种种法发菩提心。 或从佛及善知识。 或从经卷。 闻生灭一句。 即解世出世法。 新新生灭念念迁移。 戒慧解脱寂静乃真。 愿我得佛能说净道(云云)。 或闻生灭。 即解四谛皆不生不灭。 空中无刺云何可拔。 谁苦谁集谁修谁证。 毕竟清净能所寂然。 愿我得佛能说净道(云云)。 或闻生灭。 即解生灭对不生灭为二。 非生灭非不生灭为中。 中道清净独拔。 而出生死涅槃之表。 愿我得佛能为众生说最上道。 独拔而出如华出水如月处空(云云)。 或闻生灭。 即解生灭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 双照生灭不生灭。 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法界秘密常乐具足。 愿我得佛能为众生说秘密藏。 如福德人执石成宝执毒成药(云云)。 若闻无生。 谓二乘无三界生菩萨未无生。 若闻无生。 谓三乘皆无三界生。 若闻无生。 二乘非分但在菩萨。 菩萨先无分段生。 次无变易生。 若闻无生一无生一切无生。 若闻无量一句例如此。 若闻无量。 谓二乘方便道四谛十六谛等。 以为无量。 若闻无量。 二乘自用伏惑不能化他。 菩萨用此无量自去惑亦化他。 若闻无量。 谓二乘无分但在菩萨。 菩萨用断界内尘沙。 亦伏界外尘沙。 若闻无量。 谓二乘无分但在菩萨。 菩萨用断界内外尘沙。 亦伏无明。 若闻无量但在菩萨。 菩萨用伏断无明。 若闻无作一句例亦如此。 若闻无作。 谓非佛天人修罗所作。 二乘证此无作。 思益云。 我等学于无作已作证得。 而菩萨不能证得(云云)。 若闻无作。 谓三乘皆能证得。 若闻无作。 谓非二乘境界况复凡夫。 菩萨破权无作证实无作。 若闻无作。 谓即权无作证实无作。 若得此意。 随闻一句通达诸句。 乃至一切句一切法而无障碍(云云)。 夫一说众解是义难明。 更约论偈重说之。 若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者。 既言因缘所生那得即空。 须析因缘尽方乃会空。 呼方空为即空。 亦名假名者。 有为虚弱势不独立。 假众缘成。 赖缘故假非施权之假。 亦名中道义者。 离断常名中道非佛性中道。 若作如此解者。 虽三句皆空。 尚不成即空。 况复即假即中。 此生灭四谛义也。 若因缘所生法不须破灭。 体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 设作假中皆顺入空。 何者。 诸法皆即空无主我故。 假亦即空假施设故。 中亦即空离断常二边故。 此三番语虽异俱顺入空。 退非二乘析法。 进非别非圆。 乃是三兽渡河共空之意耳。 若谓即空即假即中者。 三种逦迤各各有异。 三语皆空者。 无主故空。 虚设故空。 无边故空。 三种皆假者。 同有名字故假。 三语皆中者。 中真中机中实故俱中。 此得别失圆(云云)。 若谓即空即假即中者。 虽三而一虽一而三。 不相妨碍。 三种皆空者。 言思道断故。 三种皆假者。 但有名字故。 三种皆中者。 即是实相故。 但以空为名。 即具假中。 悟空即悟假中。 余亦如是。 当知闻于一法。 起种种解立种种愿。 即是种种发菩提心。 此亦可解。 其净土徒众修行法灭。 受苦起过。 等发菩提心例前可解。 不复委记。 上来所说既多。 今以三种止观结之。 然法性尚非一法。 云何以三四推之。 今言一二三四。 说法性是所迷。 苦集是能迷。 能迷有轻重所迷有即离约界内外分别即有四种苦集。 约根性取理即有一二三四不同(云云)。 若界内钝人迷真重苦集亦重。 利人迷真轻苦集亦轻。 界外利钝轻重亦如是。 法性是所解。 道灭是能解。 所解有即离能解有巧拙。 界内钝人所解离能解则拙。 利人所解即能解亦巧。 界外利钝即离巧拙亦如是。 所以者何。 事理既殊昏惑亦甚。 譬如父子两谓路人瞋打俱重。 瞋以譬集打以譬苦。 若谓烦恼即法性事理相即。 苦集则轻。 实非骨肉两谓父子瞋打则薄。 麁细枝本通别遍不遍难易等亦如是。 或云。 界内苦集底滞为重。 界外升出为轻。 或界内皮惑故为浅。 界外肉惑故为深。 或言。 界内随他意故为拙。 界外随自意故为巧。 或言。 界内称机故为巧。 界外不称机故为拙。 或言。 界内有能所故为麁。 界外无能所故为细。 或言。 界内小道极在化城故为细。 界外大道极在宝所故为麁。 或言。 界内客尘故为枝。 界外同体故为本。 或言。 界内在初故为本。 界外在后故为枝。 或言。 界内小大共故为通。 界外独在大故为别。 或言。 界内偏故为小浅故为别。 界外圆故为大无隔故为通。 或言。 界内短故为不遍。 界外周法界故为遍。 或言。 界内在一切贤圣共故为遍。 界外独在大缘故为不遍。 或言。 界内用二乘方便故为难断。 界外但依无碍慧故为易断。 如是等种种互说。 今若结之则易可解。 若作浅深轻重者。 渐次观意也。 若作一实四谛不分别者。 圆观意也。 若作更互轻重者。 不定观意也。 皆是大乘法相故须识之。 若见此意。 即知三种。 渐次显是。 不定显是。 圆顿显是(云云)。 问。 集既有四。 苦果何二。 答。 惑随于解集则有四。 解随于惑但感二死。 例如小乘惑随于解则有见谛思惟。 若解随于惑但是一分段生死耳。 问。 苦集可是因缘所生法。 道灭何故尔。 答。 苦集是所破。 道灭是能破。 能破从所破得名俱是因缘生法。 故大经云。 因灭无明则得炽然三菩提灯。 亦是因缘也。 问。 法性是所迷。 何故二何故四。 答。 法性随权实是故二。 法性随根缘是故四。 若见此意。 例见相闻法乃至起过。 例作四种分别广说(云云)。 ○中约弘誓显是者。 前推法性闻法等其义已显。 为未了者更约四弘。 又四谛中多约解明上求下化。 四弘中多约愿明上求下化。 又四谛中通约三世佛明上求下化。 四弘中多约未来佛明上求下化。 又四谛中多约诸根明上求下化。 四弘中专约意根明上求下化。 如此分别令易解。 得意者不俟也。 夫心不孤生必託缘起。 意根是因法尘是缘所起之心是所生法。 此根尘能所三相迁动。 窃起窃谢。 新新生灭念念不住。 睒烁如电耀。 遄疾若奔流。 色泡受沫想炎行城识幻。 所有依报国土田宅妻子财产。 一念丧失倏有忽无。 三界无常一箧偏苦。 四山合来无逃避处。 唯当专心戒定智慧。 竪破颠倒横截死海超度有流。 经言。 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 是故久回转。 火宅如此云何耽湎纵逸嬉戏。 是故慈悲起四弘誓拔苦与乐。 如释迦之见耕垦。 似弥勒之观毁台。 即其义也。 以明了四谛故非九缚。 起四弘誓故非一脱。 是为非缚非脱发真正菩提心。 显是义明矣。 次秖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 能生所生无不即空。 妄谓心起。 起无自性无他性。 无共性无无因性。 起时不从自他共离来。 去时不向东西南北去。 此心不在内外两中间。 亦不常自有。 但有名字名之为心。 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不可得故生即无生亦无无生。 有无俱寂。 凡愚谓有智者知无。 如水中月得喜失忧。 大人去取都无欣惨。 镜像幻化亦如是。 思益云。 苦无生集无和合道不二灭不生。 大经云。 解苦无苦而有真谛。 乃至解灭无灭而有真谛。 集既即空。 不应如彼渴鹿驰逐阳焰。 苦既即空。 不应如彼痴猴捉水中月。 道既即空。 不应言我行即空不行不即空。 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灭既即空。 不应言众生寿命谁于此灭而证彼灭。 生死即空云何可舍。 涅槃即空云何可得。 经言。 我不欲令无生法中有修道。 若四念处乃至八圣道。 我不欲令无生法中有得果。 若须陀洹乃至阿罗汉。 依例亦应言。 我不欲令无生法中有色受想行识。 我不欲令无生法中有贪欲瞋恚痴。 但愍念众生兴誓愿拔两苦与二乐。 以达苦集空故非九缚。 达道灭空故非一脱。 是为非缚非脱发真正菩提心。 显是义明矣。 秖观根尘一念心起。 心起即假。 假名之心为迷解本。 谓四谛有无量相。 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 心如工画师造种种色。 心构六道。 分别校记无量种别。 谓如是见爱是界内轻重集相。 界外轻重集相。 如是生死是分段轻重苦相。 界外轻重苦相。 还翻此心而生于解。 譬如画师洗荡诸色涂以墡彩。 所谓观身不净乃至观心无常。 如是道品纡通化城。 观身身空乃至观心心空。 空中无无常。 乃至无不净。 如是道品直通化城。 观身无常。 无常即空乃至观身法性。 非常非无常非空非不空。 乃至观心亦如是。 如是道品纡通宝所。 观身法性。 非净非不净双照净不净。 乃至观心法性。 常无常双照常无常。 如是道品直通宝所。 是人见谛灭名须陀洹。 是人思惟灭名三果。 是人见灭名见地。 是人思灭名薄名离名已办乃至侵习名辟支佛。 是人见思灭名十住。 尘沙灭名十行十回向。 无明灭名十地等觉妙觉。 是人见思尘沙灭名十信。 无明灭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分别十六门道灭不同。 及一切洹沙佛法。 分别校计不可说不可说。 如观掌果无有僻谬。 皆从心生不余处来。 观此一心能通不可说心。 不可说心能通不可说法。 不可说法能通不可说非心非法。 观一切心亦复如是。 九缚凡夫不觉不知。 如大富盲儿坐宝藏中。 都无所见。 动转罣碍为宝所伤。 二乘热病谓诸珍宝是鬼虎龙蛇。 弃舍驰走。 竛竮辛苦五十余年。 虽缚脱之殊。 俱贫如来无上珍宝。 起大慈悲誓愿拔苦与乐。 是为非缚非脱发真正菩提心。 显是义明矣。 次根尘相对。 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者。 若根若尘并是法界。 并是毕竟空。 并是如来藏。 并是中道。 云何即空。 并从缘生。 缘生即无主。 无主即空。 云何即假。 无主而生即是假。 云何即中。 不出法性并皆即中。 当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 并毕竟空。 并如来藏。 并实相。 非三而三三而不三。 非合非散而合而散。 非非合非非散。 不可一异而一异。 譬如明镜。 明喻即空。 像喻即假。 镜喻即中。 不合不散合散宛然。 不一二三二三无妨。 此一念心不纵不横不可思议。 非但己尔。 佛及众生亦复如是。 华严云。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当知己心具一切佛法矣。 思益云。 愚于阴界入而欲求菩提。 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 净名曰。 如来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 众生即菩提不可复得。 众生即涅槃不可复灭。 一心既然。 诸心亦尔。 一切法亦尔。 普贤观云。 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即其义也。 当知一切法即佛法。 如来法界故。 若尔。 云何复言游心法界如虚空。 又言无明明者即毕竟空。 此举空为言端。 空即不空亦即非空非不空。 又言。 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 心中具一切佛法如地种如香丸者。 此举有为言端。 有即不有亦即非有非不有。 又言。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此举中道为言端。 即中而边。 即非边非不边具足无减。 勿守语害圆诬罔圣意。 若得此解。 根尘一念心起。 根即八万四千法藏。 尘亦尔。 一念心起。 亦八万四千法藏。 佛法界对法界起法界无非佛法。 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谛。 一尘有三尘。 一心有三心。 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 一一心亦如是。 贪瞋痴亦即是菩提。 烦恼亦即是菩提。 是名集谛。 翻一一尘劳门。 即是八万四千诸三昧门。 亦是八万四千诸陀罗尼门。 亦是八万四千诸对治门。 亦成八万四千诸波罗蜜。 无明转即变为明。 如融氷成水。 更非远物不余处来。 但一念心普皆具足。 如如意珠非有宝非无宝。 若谓无者即妄语。 若谓有者即邪见。 不可以心知。 不可以言辩众生于此不思议不缚法中。 而思想作缚。 于无脱法中而求于脱。 是故起大慈悲兴四弘誓。 拔两苦与两乐。 故名非缚非脱发真正菩提心。 前三皆约四谛为语。 今约法藏尘劳三昧波罗蜜。 其义宛然。 问。 前简非併言非。 今显是何故併言是。 答。 所言併是者。 皆非缚非脱故言併是。 通皆上求故。 又次第渐入到实故言併是。 又实难知借权显实故言併是。 此三番拟世界悉檀言併是也。 又权不摄实实则摄权。 欲令摄显易见故言併是。 此一番拟为人悉檀故言是也。 又一菩提心一切菩提心。 若不说者不知一切。 故言併是。 此一番拟对治悉檀明是。 若究竟而论。 前三是约权后一约实。 譬如良医有一秘方总摄诸方。 阿伽陀药功兼诸药。 如食乳糜更无所须。 一切具足如如意珠。 权实显是其义可知。 又一是者一大事因缘故。 云何为一。 一实不虚故。 一道清净故。 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故。 云何为大。 其性广博多所含容。 大智大断大人所乘。 大师子吼大益凡圣。 故言为大。 事者十方三世佛之仪式。 以此自成佛道。 以此化度众生。 故名为事。 因缘者。 众生以此因感佛。 佛以此缘起应。 故言因缘。 又是者。 不可言三不可言一。 不可言非三非一而言三一。 故名不可思议是也。 又是者。 非作法非佛非天人修罗所作。 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以无缘智缘无相境。 无相之境相无缘之智。 智境冥一而言境智。 故名无作也。 又是者。 如文殊问经云。 破一切发名发菩提心。 常随菩提相而发菩提心。 又无发而发无随而随。 又过一切破过一切随双照破随。 名发菩提心。 如此三种不一不异。 如理如事如非理非事。 故名为是。 若例此义。 无作不可思议。 一大事因缘等诸法门。 皆言破皆言随。 皆言非破非随双照破随。 又前三是上中下智所观。 后一是上上智所观。 前三是共。 后一是不共。 前三浅近曲。 后一深远直(云云)。 前三是小中大。 后一是大中大。 上中上。 圆中圆。 满中满。 实中实。 真中真。 了义中了义。 玄中玄。 妙中妙。 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 若能如此简非显是。 体权识实而发心者。 是一切诸佛种。 譬如金刚从金性生。 佛菩提心从大悲起。 是诸行先。 如服阿娑罗药先用清水。 诸行中最。 如诸根中命根为最。 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 如太子生具王仪相。 大臣恭敬有大声名。 如迦陵频伽鸟[穀-禾+卵]中鸣声。 已胜诸鸟。 此菩提心有大势力。 如师子筋弦。 如师子乳。 如金刚槌。 如那罗延箭。 具足众宝能除贫苦如如意珠。 虽小懈怠小失威仪。 犹胜二乘功德。 举要言之。 此心即具一切菩萨功德。 能成三世无上正觉。 若解此心任运达于止观。 无发无碍即是观。 其性寂灭即是止。 止观即菩提。 菩提即止观。 宝梁经云。 比丘不修比丘法。 大千无唾处。 况受人供养。 六十比丘悲泣白佛。 我等乍死不能受人供养。 佛言。 汝起惭愧心善哉善哉。 一比丘白佛。 何等比丘能受供养。 佛言。 若在比丘数修僧业得僧利者。 是人能受供养。 四果四向是僧数。 三十七品是僧业。 四果是僧利。 比丘重白佛。 若发大乘心者复云何。 佛言。 若发大乘心求一切智。 不堕数不修业不得利。 能受供养。 比丘惊问。 云何是人能受供养。 佛言。 是人受衣用敷大地。 受抟食若须弥山。 亦能毕报施主之恩。 当知小乘之极果不及大乘之初初。 又如来密藏经说。 若人父为缘觉而害。 盗三宝物。 母为罗汉而污。 不实事谤佛。 两舌间贤圣。 恶口骂圣人。 坏乱求法者。 五逆初业之瞋。 夺持戒人物之贪。 边见之痴。 是为十恶恶者。 若能知如来说因缘法。 无我人众生寿命。 无生无灭无染无着本性清净。 又于一切法知本性清净。 解知信入者。 我不说是人趣向地狱及诸恶道果。 何以故。 法无积聚法无集恼。 一切法不生不住。 因缘和合而得生起起已还灭。 若心生已灭。 一切结使亦生已灭。 如是解无犯处。 若有犯有住无有是处。 如百年闇室若然灯时。 闇不可言我是室主。 住此久而不肯去。 灯若生闇即灭。 其义亦如是。 此经具指前四菩提心。 若知如来说因缘法。 即指初菩提心。 若无生无灭指第二菩提心。 若本性清净指第三菩提心。 若于一切法知本性清净。 指第四菩提心。 初菩提心已能除重重十恶。 况第二第三第四菩提心耶。 行者闻此胜妙功德当自庆幸。 如闇处伊兰得光明栴檀。 问。 因缘语通。 何意初观独当其名。 答。 以最初当名耳。 又因缘事相初观为便。 若言生灭者即别。 后三例有通别。 而从别受名耳。 ○约六即显是者。 为初心是后心是。 答。 如论焦炷。 非初不离初。 非后不离后。 若智信具足。 闻一念即是信故不谤智故不惧。 初后皆是。 若无信高推圣境非己智分。 若无智起增上慢谓己均佛。 初后俱非。 为此事故须知六即。 谓理即。 名字即。 观行即。 相似即。 分真即。 究竟即。 此六即者。 始凡终圣。 始凡故除疑怯。 终圣故除慢大(云云)。 理即者。 一念心即如来藏理。 如故即空。 藏故即假。 理故即中。 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 如上说。 三谛一谛非三非一。 一色一香一切法。 一切心亦复如是。 是名理即是菩提心。 亦是理即止观。 即寂名止即照名观。 名字即者。 理虽即是日用不知。 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 如牛羊眼不解方隅。 或从知识或从经卷。 闻上所说一实菩提。 于名字中通达解了。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为名字即菩提。 亦是名字止观。 若未闻时处处驰求。 既得闻已。 攀觅心息名止。 但信法性不信其诸名为观。 观行即是者。 若但闻名口说。 如虫食木偶得成字。 是虫不知是字非字。 既不通达宁是菩提。 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 所行如所言。 所言如所行。 华首云。 言说多不行我不以言说。 但心行菩提。 此心口相应是观行菩提。 释论四句评闻慧具足。 如眼得日照了无僻。 观行亦如是。 虽未契理观心不息。 如首楞严中射的喻。 是名观行菩提。 亦名观行止观。 恒作此想名观。 余想息名止(云云)。 相似即是菩提者。 以其逾观逾明逾止逾寂。 如勤射隣的名相似观慧。 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不相违背。 所有思想筹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 如六根清净中说。 圆伏无明名止。 似中道慧名观(云云)。 分真即者。 因相似观力入铜轮位。 初破无明见佛性。 开宝藏显真如。 名发心住。 乃至等觉。 无明微薄智慧转着。 如从初日至十四日。 月光垂圆闇垂尽。 若人应以佛身得度者。 即八相成道。 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 以普门示现。 如经广说。 是名分真菩提。 亦名分真止观分真智断。 究竟即菩提者。 等觉一转入于妙觉。 智光圆满不复可增。 名菩提果。 大涅槃断更无可断。 名果果。 等觉不通唯佛能通。 过茶无道可说。 故名究竟菩提。 亦名究竟止观。 总以譬譬之。 譬如贫人家有宝藏而无知者。 知识示之即得知也。 耘除草秽而掘出之渐渐得近近已。 藏开尽取用之。 合六喻可解(云云)。 问。 释论五菩提意云何。 答。 论竪判别位。 今竪判圆位。 会之发心对名字。 伏心对观行。 明心对相似。 出到对分真。 无上对究竟。 又用彼名名圆位。 发心是十住。 伏心是十行。 问。 住已断。 行云何伏。 答。 此用真道伏。 例如小乘破见名断思惟名伏。 明心是十回向。 出到是十地。 无上是妙觉。 又从十住具五菩提。 乃至妙觉究竟五菩提。 故地义云。 从初一地具诸地功德。 即其义也问。 何意约圆说六即。 答。 圆观诸法皆云六即。 故以圆意约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 余不尔故不用之。 当其教用之胡为不得。 而浅近非教正意也。 然上来简非。 先约苦谛升沉世间简耳。 次约四谛智曲拙浅近简耳。 次约四弘行愿。 次约六即位。 展转深细方乃显是。 故知明月神珠在九重渊内骊龙颔下。 有志有德方乃致之。 岂如世人麁浅浮虚。 竞执瓦石草木妄谓为宝。 末学肤受太无所知。 摩诃止观卷第一(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7:00 来源:藏佛寺 链接:https://www.cangfosi.com/fojing/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