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持斋 内容: 旧说曰:“儒佛取斋义有异,儒氏则欲先祖来歆,故齐心也,佛氏则过日中不食也。 ”《小补韵会》云:“经传斋字多作齐。 ”《洪武正韵》云:“古单作齐,后人于其下加立心,以别之。 ”《请观音经智者疏》云:“斋者,齐也,齐身口业也。 齐者,只是中道也,后不得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无别法也。 中前得啖而非正中,此得明表前方便。 但似道之中,得有证义,故得啖也,亦是表中道法界外有法也。 ”智圆《阐义钞》云:“齐身口业者,〈祭统〉云:‘齐之为言齐也。 齐不齐以致齐者也。 是故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 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 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 ’今释氏以不过中食为齐,亦取其防邪讫欲,齐不齐之义也。 《毗罗三昧经》云:‘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 ’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 今约理解,故云齐者,只是中道。 后不得食者者,即佛制中后不得食也。 今表初住初地圆证中道,心外无法,如中后不得食也。 中前得啖者,佛制中前非正食,皆得啖之。 ”《释氏要览》云:“斋,《起世因本经》云:‘乌脯沙陁,隋言增长。 ’谓受持齐法,增长善根,故佛教以过中不食名斋。 ”《翻译名义集》云:“《毗婆沙论》云:‘夫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 ’”又云:“《处处经》:‘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有下风;五、身得安稳,亦不作病。 ’”《杂譬喻经》云:“佛言:‘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复有五福:少病身安、少睡、少淫、得生天、识宿命。 ’”《佛祖统纪? 天台智顗禅师传》云:“师曰:‘非但步影为斋,日影不过午。 能无缘无观,即真斋也。 无所缘,无能观,是为境观俱亡。 ’”步影,《善见律》云:“受戒已,应步影。 步影者,正立住,取住脚为初,随身影长短步影。 步影竟,教其时。 其时者,或冬时,或春时,或夏时。 ”《庄子? 人间世篇》云:“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 有而为之,其易耶? 易之者,皞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若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又见〈饮啖类·非时食〉处。 发布时间:2025-05-21 05:39:26 来源:藏佛寺 链接:https://www.cangfosi.com/dict/55277.html